蚂蚁金服上市股票股价
马爸爸现在比较意气风发,马爸爸比较紧张的时候,是恒生电子把整个A股给灭了的2015年,哈哈哈。
嗯,你们没有看清楚这个形势,大概过去10来年,国内的影子银行的各种“创新”,已经让华尔街都自愧弗如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华尔街确实被管得严了点。
中国的各种影子银行玩法,不光是民间,地方政府各种城投,都是很眼花缭乱的,近几年算是拆杠杆,消除系统风险吧。
目前大概情况,就是美联储放了很多很多的水出来,导致现在的各类土豪,非常担忧资产被稀释,所以很大的意愿是想跑到中国找到可以保值的资产,躲过美联储的水龙头,而美元作为全球储蓄货币的前景让人担忧,但是人民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人民币国际化。
这个就要求放松资本流动的管制,所以你看的周小川行长的喊话,就是这个方面。
如果要放松资本流动管制,肯定是在外来资金比较汹涌的时候,毕竟资本管制的主要目的还是防止资金外流太汹涌,那么看马云,就要用类似孙正义的角度去看。
蚂蚁集团,从马爸爸个人角度,就是让老外资金来接盘,也算是制造了一个大水盆来接水,至于后面几年,是让这些外来资金发大财,还是有一个可接受的利润回报,还是至少保本,或者还有些损失,这个主要看监管了。
- 他的花呗借呗等等,是不是被纳入正常监管,国内也有一个跷跷板要踩,一方面是需要扩大内需,一方面不能债务杠杆过高,把年轻人提前吸干,这个平衡,就决定了蚂蚁的供应链金融ABS,能够兜几圈。
- 数据资产的个人确权,看看国家肯不肯把核心数据资产,还权于民,哈哈哈,其实支付宝,就类似于抖音上面的流量,本身不太赚钱的。
如何把流量的数据打成包,然后在其他应用,比如网贷等等,上面去赚钱才是关键,所以这是一个数据闭环,一个数据黑箱的问题。
央行数字货币,就是把这个数据接到央行系统,懂了吗?
央行说,共存共荣,支付宝你可以用dcep啊,不过decp的流量数据,央行也有一份拷贝,哈哈哈,不是支付宝闭环呢。
当然对目前来讲,如果蚂蚁上市可以吸水外来资本,不挤占科创(芯片和软件)的钱,就是共赢吧。
那么对我们井通来说,可以拉高我们的未来估值吧,大概就是这些吧,还是把自己市场做好吧,18%的高利贷,已经割了国内韭菜了,哈哈哈。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马云外滩金融峰会演讲是啥?
嗯,马云这个,其实是金融业开始慢慢要被边缘化,核心大银行,肯定要抱团,和马爸爸(以及高盛这种新金融)这些巨头对抗,直至慢慢消亡,但是小银行们,可能会选择先投降,跑到这些金融科技的怀抱来,类似于大官高俅肯定是剿匪,小官林冲肯定是投匪。
我还记得,在2014年,用Paypal收比特币矿机的款,还被封了账号,记住,不是收卖比特币的款,收矿机的款,就是类似于电脑的设备款,当时各家银行对比特币又恨又怕。
有人做比特币生意,银行关掉他账号,然后把账户结余的十几万美元,写张支票给他,要到其他银行开账户,才可以存,但是没有一家银行肯开新账户,是两难境地,也是需要两边平衡,一边是要保存金融系统的稳定,一边是要推动改革,不然现在的鸟系统,只会抽血,不会造血。
就好像P2P金融一地鸡毛,但是当初为啥要推P2P呢,不就是你这帮金融系统,不干鸟事嘛。
那么极端干啥呢?苹果也是认认真真做生意呢,美国想脱钩,自己折腾呗,中国该搞自力更生搞自力更生,该搞全球化搞全球化,该搞区域化搞区域化。
不要极端了,极端主义害死人,不管是左边的极端,还是右边的极端。
2020年11月6日:
蚂蚁集团上不了市,对小高科技企业是利好,其实蚂蚁真的应该上主板才对,中美科技战的上甘岭战役,就是芯片自主,中国这里守住,才有机会谈一个平等的停战协定,目前看目标,就是明年底,28nm自主,然后在2023-25期间,搞定12-14甚至7nm,所以蚂蚁集团不能过来捣乱,好好去主板才是。
2020年11月7日:
谈不上吧,反正后面出主意的人或者人们,幼稚了吧。
本来创新和监管,就是跷跷板,平衡没有把握好,把天平推到另一边去了,嗯,我之前说过,太意气风发了。
这个时间点上市,确实是赶在最后的窗口,这个是确定无疑的,不赶时间,将来就没机会了,本来争议就在,担心也是怕科创板被吸干,股民再来个中石油2.0版本,证监会也想用支付宝自己拉散户搞基金的事情出手,但是显然被越过了。
反正都是各种利弊平衡要考虑的,最后这一下,让反对方占了优势,估计最后这一把火,把金融监管这几十年的各路人马全部得罪了吧,其实如果不是监管的功劳,怎么可能有支付宝成长,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的基本国策。
2008年之后,因为突然面临可能几个亿的农民工的失业,不得已才推4万亿,影子金融和地方政府的金融平台,都是需要慢慢消除的系统潜在风险,只不过因为有时候经济增速不理想,需要稍微放松一下去杠杆,或者监管有时候怕风险,态度有些保守,这些都可以商量,但是消除系统风险,是基本政策,你去攻击这个啊,之前还有P2P的教训,就是监管介入有点迟,不过也不奇怪了,我们伟大的江浙财团,历史上这种走势重复过好几次,明朝,清朝,民国,哈哈哈。
不过蚂蚁上不去,最起码我们不需要考虑井融这些去纳斯达克了。
可以看看这个解释,大概率被分拆吧,因为如果不分拆,只是要求填补花呗和借呗的风险准备金的话,是没有必要在上海地铁站拆除花呗借呗的广告吧。
2020年11月8日:
就是用巴塞尔3来约束蚂蚁吧,所以马爸爸攻击巴塞尔老年人俱乐部,老百姓懂个毛,哈哈哈。
去了解一下美国次贷怎么来的,美国当时信用很强大啊,三家信用公司,信用卡利息大概平均19-21%这种,那么就说,利息太高了啊,咋办,不如从房地产净值做贷款吧,利息才5-7%,这个不是对老百姓好吗?
但是要保持你一直可以从房屋净值里面套现出来,就需要房价一直涨,是吧。
要让房价上,就需要很多人来买房子嘛,但是房地产贷款,有标准,就需要降低门槛,所以叫做次贷,银行要做,当然有监管上面的困难,那么就搞成ABS,把风险甩出去吧,这一步ABS,就是蚂蚁现在做的,把债券卖出去。
你是老百姓,你只看好处,现在你碰到一点工作问题,还款有压力,和银行说,我可不可以缓一缓缴这个月的,银行说,关我毛事,又不是我的贷款,我早就卖出去了,贷款去了ABS可,那么债权人在谁手上?鬼知道,可能在沙特哪个基金那里,那我这里不交钱了,他们不是承担风险了嘛,是啊,他们又不是傻子,他们已经买了保险了!保险公司支付!
保险公司是谁,叫做AIG,所以最后AIG这里全是风险,不过AIG也不怕,大不了老子倒闭,不过AIG一倒闭,整个金融系统全部崩盘,然后老百姓们发现,你存在银行的所有储蓄,你一生的储蓄,都没有了。
去了解一下塞浦路斯银行的欧盟的博弈,或者去看看中国一个老电影,叫做林家铺子,最后美国国会开会,国家出去给AIG,撑住撑住,你要了解一下,美国国会出的钱,是不是老百姓买单,所以利润是我的,风险是老百姓的,所以这次金融峰会的交锋,就是这个。
那么一方就是不要监管,一方是可以接受给个时间段来监管,给个时间段监管,好处就是早期股权集团,至少可以套现一部分。
让二级市场和机构投资者来接盘,让二级市场和机构投资者来接盘,明白了吗?
马爸爸突然高调,是以为全球最大ipo已经确定,全球权势集团都已经上车,如果川普继续在台上,后面政策是和中国打金融战,你就必须把华尔街的大鳄鱼们全部绑上中国战车,导致可能金融战失效,但是如果拜登上来,华尔街利益在民主党里面很大,金融战不会开打,中国不需要让那么多的利益给华尔街,明白吗?
为啥蚂蚁上市被推迟到11月5号,马云不是即兴而发,但是他也只是前台人物,哈哈哈。
再次发言:
嗯,蚂蚁就是做出来一个抽血机器,蚂蚁的估值,如果继续让它这样抽的话,就是很低的,海外的各种机构投资者进来,就是让他们一起来喝中国小年轻的血,参与吸血大宴,如果改变规则不让它这样抽的话,那么目前估值就过高,是吧,这个看懂就行了,不要猜太远了,蚂蚁集团,也不是它一家的事情,是这种吸血模式,后面不是还有京东数科,等等,一串串吗。
综合考量的因素是很多的,比如之前我们讨论的,是不是要拉上华尔街来防止金融战,比如疫情之后,如果经济反弹不够力,是不是要需要小年轻们扛多点债务,来拉动内需,到了某办的案头上面,考量的就是一个平衡问题了,不同角色的自我认同吧。
有的马说,我是天马,只有云知道,我可以行空,飞得高,跑得快。
有的马说,我是路遥知马力,你马得快,我活得长。
很多很多年前,海南有一个主官姓雷,破坏规矩搞汽车走私进口,然后我就看到这个同志,从海南到广西到广州,连降三级,但是很多人没看到的一点,我看到了,就是之前国家票子印毛了,需要有人有东西可以把毛票子给回收了,哈哈哈。
我编一个段子给大家听听,话说一个牧羊人,放养了很多羊,羊们知道他对羊群很好,不过牧羊人也有一个隐忧,就是羊群繁殖过快,需要少几只才对,不过他没办法去做这件事情,毕竟羊群太爱戴他了,有一天他发现羊群里混进来一只狼,披着羊皮,牧羊人假装没有看见,结果这只狼就解决了羊群太大的问题,不过终于被羊群发现,大家齐声呐喊,羊群和牧羊人一起,把狼给打死了,故事说完了,哈哈哈,看不懂不要问,不会解释。
蚂蚁金服被约谈推迟上市
蚂蚁缘何“惹火上身”
出品|虎嗅机动资讯组
作者|杨群
编辑|黄青春
头图|IC photo
#本篇从属于虎嗅新推出的栏目“闪亮IPO”。该栏目旨在关注本季新上市公司,拆解其产业与投资价值,为公众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商业解读,包含文章,长图,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形态。
11月2日晚间,“马云被约谈”的消息不胫而走,舆论瞬间被引爆。
证监会网站消息显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原本,随着蚂蚁集团即将上市,如何对金融科技巨头进行有效监管,一直是资本市场的热议话题。就在监管约谈前一天,央行旗下《金融时报》发表文章,阐述了大型互联网公司进入金融行业的潜在风险与监管。
文章表示,要警惕大型互联网公司开展金融业务带来的市场垄断、监管套利、数据安全及保护、信息科技监管有效性以及更易处罚系统性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为此,监管层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市场准入,严格金融业务准入和持牌经营要求,强化功能监管,保持监管一致性。
这篇文章似乎是金融监管层放出的一个答案,回应了马云在上海掀起的那场关于新金融和传统金融的辩论。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那番话,虽然直指银行和监管,却没有涉及基金、保险、证券等其他传统金融机构,这其实反映了蚂蚁集团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一种很微妙的竞合关系。
趁着市场对蚂蚁上市的争论,虎嗅和一些传统金融从业者聊了聊,他们如何看待蚂蚁集团的成长和模式,以及从中学到了哪些启示。
提问一:银行股为何被“嫌弃”?
“1500亿美元、2000亿美元、2800亿美元……”
随着蚂蚁集团7月20日披露即将在A+H股同步上市的消息,有关蚂蚁集团估值上涨的传闻,不断刺激着传统金融从业者的神经。
此次,蚂蚁集团A+H股拟募资规模为345亿美元,对应着远期市盈率约为40倍,一举打破沙特阿美在2019年以294亿美元募资额所创下的全球最大IPO记录。
直到10月26日,蚂蚁集团正式确认本次A股发行价为68.80元/股,按照发行价的总市值最终定格在3130亿美元。按此市值排名,蚂蚁集团一举超过“工农中建交邮”六大国有银行,甚至超过上市银行市值第一的摩根大通。
要知道这些大型银行,要么历经百年而不衰,要么掌管几十万亿资产,而蚂蚁集团成立不过短短16年,总资产是工行的百分之一,年净利润不足工行的十分之一。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何工行市盈率仅6倍不到,而蚂蚁市盈率却高达40倍?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待:
一是:过去二十年,全球市值排名靠前上市公司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二是:蚂蚁集团未来的想象空间有多大?
三是:如何冷静对待资本对蚂蚁集团上市的热捧?
如果对比1997—2020年这24年全球市值排名前十上市公司的变化,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传统能源和金融上市公司逐渐减少,新兴互联网科技上市公司占据主流,这个变化趋势在2008年后更加明显。
放眼国内,上市银行最近十年的估值一直很低,以至于很多人形成一种“银行股估值低”的刻板印象。某种意义上,金融科技公司努力撕下金融标签,凸显科技属性,也是害怕被这种刻板印象所误伤。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称,银行股并非一直市值低迷。2006年以前,银行业批量股改上市,业绩增长十分迅猛,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当前的医疗科技股。
2008年金融危机后,受宏观经济和行业增速影响,银行估值水平一路下滑。尤其是在2012年后,中国GDP增速下台阶,银行业遭遇对公贷款萎缩、不良率攀升的双重打击,盈利增速持续下滑,逐渐滑落到个位数,市场热度也从被追捧变成被嫌弃。
薛洪言进一步解释,“股票估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折现,银行利润增速持续下滑,估值水平也随之跌入底部,再也没能爬起来。”
银行股市盈率偏低,放眼全球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巴塞尔协议III出台,对全球银行业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在提高资本充足率、引入杠杆率以及加强流动性管理等方面的金融监管进一步强化,这令全球银行股的市盈率普遍下降。
而国内银行股市盈率的偏低,主要是中国经济降速、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利率双轨制改革、监管让利、银行净息差收窄、行业竞争性加强以及解禁潮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
当金融行业遭遇愈加严格的监管,而互联网科技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通常会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带来成百上千倍的利润,后者自然会成为资本的“宠儿”。
提问二:蚂蚁的天花板有多高?
蚂蚁集团从互联网科技入手,利用其长期服务积累的客户数据和大数据处理技术,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对金融服务的垄断,未来的成长空间可想而知。
蚂蚁招股书显示,集团的主要收入来自四个板块,分别是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微贷科技平台、理财科技平台和保险科技平台。而下图可以直观看出,支付板块所占比重有所降低,微贷、理财和保险三大板块所占比重在持续上升。
对于未来增长潜力,蚂蚁集团CEO胡晓明在IPO路演时表示,蚂蚁集团所服务的金融服务业会有非常广阔的空间,这个天花板足够高、足够宽。
胡晓明对投资人具体的数据分析,如下所示:
第一,数字支付领域。过去12个月,支付宝交易规模是118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支付宝会有412万亿元的交易规模,年度增长率为29%;
第二,微贷科技领域。蚂蚁集团旗下花呗、借呗、网商贷共有2.2万亿元的信贷余额。预计2025年,中国会有50万亿元的微贷规模,而蚂蚁只占2025年规模的4%;
第三,理财科技领域。蚂蚁集团理财规模是4.1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财富管理是287万亿元的规模,而蚂蚁只占到3%不到;
第四,保险科技领域。蚂蚁集团保险收入是518亿元。预见到2025年,中国保险市场规模是9万亿元,蚂蚁在保险的增长空间还是非常大。
不过,这个故事真如胡晓明说的那么美好吗?在某些投资人那看来,未必!
10月29日,有“私募魔女”之称的半夏投资创始人李蓓表示,“未来几个月,蚂蚁的股价不好说。但从长期价值的角度,我肯定不会去买蚂蚁。”
她对此解释称,投资界有一个类似于谚语的说法,“每一个巨无霸的上市,特别大的IPO往往都是一个时代的顶点。”
这个顶点指的不是股价的顶点,而是一个时代高潮的顶点。比如中石油在2007年上市,对应的是大宗商品的一个十年大牛市的顶点。
李蓓认为,蚂蚁崛起的背后,其实也代表一个时代。只不过,这个时代正在转变。
第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逐渐消逝。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从高新技术变成了基础设施,所有人几乎都是移动互联网的活跃用户。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的高增长阶段已经过去,后面可能会进入一个存量竞争的阶段;
第二,蚂蚁用户的资产质量变得更不可控。过去十几年,中国居民杠杆不断提高,带来了房地产市场繁荣,形成了正循环效应,即地产拉动就业—就业提高收入—收入促进消费。不过,这种居民杠杆与房地产的相互作用,在未来几个季度就要结束;
第三,全球低利率环境发生逆转,未来会出现长期通胀。这种长期通胀背后有四大原因:一是去全球化带来的通胀,二是美元贬值的大周期,三是互联网带来成本下降结束,互联网寡头开始追求垄断利润,四是产能周期逆转。
而浙商银行原行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对虎嗅的形容则更加有趣:“投资者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喜欢诗与远方,另一种选择眼前的苟且。最近十年,科技公司比金融公司更加受到资本青睐,主要源自于前者,但是诗与远方能走多远是个问题。”
提问三:马云为何激辩监管?
蚂蚁集团是什么?这是蚂蚁集团要在上市之前要向全世界投资人解释的另一个问题。
在宣布IPO前夕,蚂蚁启动了改名,将蚂蚁金服改为蚂蚁集团,全称是“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官方对此强调的是:蚂蚁是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一家金融公司。
梳理蚂蚁成立以来对外宣传口径,从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再到科技的定位。蚂蚁金服改名后,一些学者对此解读称,蚂蚁有逃避金融监管的嫌疑。
2004年,马云在达沃斯年会上,意识到中国电子商务发展,首先要解决电子支付问题。于是,他紧急启动支付宝项目,鼓励下属的话是——“如果需要坐牢,我去”。这句话不是马云要去坐牢,而是在任何国家,金融创新都是要冒险的。
这些年来,蚂蚁在金融监管上吃过不少苦头。支付宝在理财平台招财宝吃过亏,与趣店合作消费贷被指校园贷,推出芝麻信用不得不缩小应用范围,信贷产品ABS杠杆率过高不得不补足资本金,推广“无现金社会”时还被央行严厉批评。
作为一款支付应用,支付宝害怕用户用完即走,长期以来存在流量焦虑,也走过不少弯路。这种焦虑感在一个春节爆发到顶点。2015年,微信支付用一个春晚红包,抢走支付宝一半市场。当时大年初一,马云紧急召集高管,从全世界各地立刻回国商量对策。
不过,这也成为支付宝突破支付应用的转折点。
支付宝先是在2013年推出余额宝,瞄准的是货币基金市场,随存随取、利率高于银行活期存款的特点,让余额宝迅速走红。此后,蚂蚁相继推出花呗、借呗、芝麻信用、蚂蚁森林、相互宝等网红产品。
现在的蚂蚁集团,在国际上已找不到任何一家对标公司。以至于《经济学人》杂志将之称为世界上最全的金融科技平台——可以把它想象成Apple Pay(离线支付)、PayPal(在线支付)、Venmo(转账)、万事达卡(信用卡)、摩根大通(消费金融)和iShares(投资)的结合体,外加保险紧急业务,全都整合在一款移动应用里。
显然,马云对于这种表述是不会满意的。他在蚂蚁集团上市准备时,一直对投行强调的是,要找科技分析师而不是金融分析师,对蚂蚁集团进行估值。
从2017年到2019年,蚂蚁集团的营收翻了一倍,市场对其估值却翻了七倍。在2020年,蚂蚁集团的最终估值定格在3130亿美元。
一边享受着科技股高估值的红利,一边在公开场合炮轰传统银行是“当铺思维”、嘲讽巴塞尔协议像是“一个老年人俱乐部”、扼杀创新,甚至指出“中国金融问题不是系统性风险,而是缺乏金融生态系统”……
这能不引起金融监管层的“愤怒”吗?当时,台下坐的是央行前行长、政协副主席,还有上海市委书记。
长期从事金融的财经作家嵇少峰对虎嗅表示,“金融科技公司是金融机构还是科技公司?巴塞尔协议是不是已经过时,要不要控制杠杆率?我相信这才是马云激辩监管的根本原因。”
嵇少峰认为,虽然蚂蚁一直在去金融化,转型数字科技,但是信贷在其主营业务的绝对占比和极高的杠杆率,一直被监管部门和资本市场重点关注。
提问四:蚂蚁主营业务存在什么问题?
翻开蚂蚁集团的招股书,嵇少峰以及刘晓春等受访者指出其主营业务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分为三大部分阐述。
一是,蚂蚁主要利润是放贷业务。
截至2020年6月末,微贷科技平台为蚂蚁集团创造了285.83亿元营收,占到总营收的39.41%,已超营收260亿元的支付业务,其占比是35.86%。其中,与信贷相关的净利润是101.56亿元,占到蚂蚁集团总利润213.42亿元的47.8%。
目前,蚂蚁集团共计有2.15万亿元的信贷规模,其中经营贷余额是0.42万亿元,剩下的是1.73万亿元是消费贷余额。这些消费贷平均年化利率是15%,几乎擦着最高法对民间借贷最高年化利率15.4%的红线,而且很多用户属于次级信用,即是信用资质较差的人群。
蚂蚁对此解释是,这些人群不是信用资质较差,只是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他们,蚂蚁通过大数据风控,敢于给他们提供金融服务。很多传统金融机构僵化的机制,很难做到小微信贷和普惠金融。但金融科技公司自以为是的金融创新,打开的也可能是潘多拉魔盒。
从互联网金融兴起,到P2P机构泛滥,直至大规模爆雷。监管对于金融科技所谓的创新,一直缺乏必要的监管,总是在出现问题后进行一刀切。
此番,嵇少峰接连提出几大质问:我们想象中试图通过科技金融,解决小微信贷与普惠金融难题,是不是有点过于乐观,是不是在道德上拔高自己?难道普惠金融就是放高息的消费贷,诱导年轻人去借15%年化利率去过度金融消费,究竟是帮助他们,还是害了他们?
二是,大数据风控没那么神秘。
从事银行业30多年的刘晓春看待很多金融问题总是一针见血。他指出,“放贷其实很简单,关键是如何收回来?”
他表示,不要把大数据风控神秘化,没有大数据时候,银行放贷也是有风控模型。所谓模型,就是在各类数据之间找规律,然后根据规律来确定贷款规则。大数据风控背后的风控逻辑,与银行风控逻辑相同。
刘晓春强调,科技再到位,也要按照金融的规律办事。不管是什么公司,放贷一定会有约束条件。黑社会放高利贷,都会提前确认你家是不是有房子。金融科技公司敢于放贷,也是有约束条件的,只是可能从抵押物,变成提交个人通信录。“前段时间,暴力催贷不就是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干的,用科技手段干的。”
嵇少锋认为,蚂蚁之所以做得这么大,核心优势不是大数据风控能力,而是基于阿里经济体的场景消费,这是银行所不具备的能力。“信贷是很传统的东西,蚂蚁做的消费信贷跟银行信用卡差不多。只是银行基于传统场景,蚂蚁基于线上场景。”
不过,蚂蚁这种基于个人数据的放贷方式,未来可能面临监管风险。很多个人数据在法律上,将纳入《个人隐私法》的保护,需要进行脱敏化处理。消费者也会更加关注个人隐私的保护,而不是任由互联网巨头随意采集分析。
三是,万亿规模的联合贷款,究竟谁来兜底?
最近两年,联合贷款是蚂蚁集团力推的贷款模式。所谓联合贷款,可以作为助贷模式的一种,就是两家持牌机构,共同出资、共同承担风险和分享收益,也可以看成简化版的银团贷款,这种银团模式已经有百年历史,并不新鲜。
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的2.15万亿元的信贷规模,只有2%的资金是自有资金,98%的资金来自合作银行和发行ABS。蚂蚁自营的两家放贷主体,是设在重庆的两家网贷公司,分别对应着花呗和借呗。
蚂蚁和银行合作模式是,银行提供大部分资金,蚂蚁只提供少量资金,主要负责贷款审批、风险管理、还款和贷后管理的流程。蚂蚁将这个流程称之为“技术服务费”,并从放贷利息中收取30%,属于最大的利润来源。
然而,这种模式突破了两方面的监管,一是对网贷公司资本金和杠杆率的限制,二是突破了巴塞尔协议对于银行表外资本的限制。
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对此评价称,金融科技创新超越了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和理念,使得蚂蚁集团一定程度可以很巧妙地规避了现有金融监管框架。
嵇少锋的评论则更加犀利,中小银行基本没有能力对蚂蚁提供的客户进行有效风控,只能看天吃饭,赌蚂蚁的能力与信用。但如果银行不能进行有效风控,蚂蚁用区区几百亿元资金,撬动起几万亿元的信贷规模,最后的风险谁来兜底?
写在最后
如今,蚂蚁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最大的线上消费信贷平台、最大的小微经营信贷平台、最大的线上理财服务平台和最大的线上保险服务平台。
在金融牌照上,蚂蚁集团拥有银行、支付、小额贷款、基金、基金销售、期货、保险代理等金融领域的牌照,并正在组建消费金融公司。
随着不断与传统金融机构展开合作,蚂蚁集团对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已不亚于一家大型商业银行。
经济观察报认为,无论从规模、结构和业务复杂度,还是与其他金融机构关联性,或者在金融体系中提供难以替代的关键服务,蚂蚁集团都可被认定是一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央行副行长、外管局局长潘功胜最近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要加强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人民银行将于11月1日正式向市场开放金融控股集团设立的申请”。而蚂蚁集团此前明确表示,会设立金融控股集团,接受更严格的监管。
11月2日,在香港金融科技周的主题会议上,央行行长易纲就大型科技公司与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金融产业新趋势、消费者隐私保护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大科技公司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易纲表示:金融科技和大科技公司打来了效率的提升,并降低了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重要部分。他还提到,大科技公司显著提高了金融服务水平,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都有所改善,这是以前难以想象的。
不过,最让易纲夜不能寐的问题还是消费者保护问题。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商业秘密的保护和消费者个人隐私的保护,对于央行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这些来自监管层的信号,对于蚂蚁集团上市会造成什么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为什么蚂蚁集团的利润高,因为它把亏损留给了民众
我先给大家说说,蚂蚁集团凭什么可以获取那么高的利润,凭什么可以拿到近2万亿的估值。
我们都知道,银行是靠放贷为生的,而且借出去的钱很多都是储户的,而不是自己的。
按银行业的巴塞尔协议,银行放贷必须有着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我国给的标准,在10%左右,也就是银行业的杠杆,基本在10倍左右。
你自己有1块钱,最多只能借出去10块钱,这就是银行。
但蚂蚁集团绕开了这个限制。
2013年,浙江省严禁一切民间借贷,于是马云跑到了重庆,开办了两家小额贷款公司。
一家叫花呗,一家叫借呗。
这两家小贷公司的注册资金,合起来只有30亿。
然后,以1比2的杠杆,从银行合法合规的借来60亿,凑够90亿的资本金。
当蚂蚁集团把手里的钱都贷出去后,将这一大批贷款合同做成了一个资产包,简称ABS资产包,卖给别人,收回本金,然后反复循环。
三年多的时间里,蚂蚁集团用ABS循环融资了40多次,形成了3000多亿的放贷规模,而本金只有30亿。
也就是说,蚂蚁集团的放贷杠杆率,高达100倍。
2018年之后,蚂蚁集团的杠杆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也非常庞大。
按照蚂蚁集团的上市财报,其放贷规模目前已经达到了1.8万亿,但本金仅360亿,本金率约2%。
换句话说,杠杆率高达50倍。
自己只有1块钱,蚂蚁集团可以借出去50块钱,其他的49块钱银行出。
这49块钱,银行收取5~6%的融资利息,但花呗和借呗放出去的利率,高达14~18%,中间的息差达到8~9%,全部归蚂蚁集团所有。
要注意,你的利润是49块钱的8~9%,但你的本金只有1块钱。
这简直比抢钱还暴利,所以蚂蚁集团估值才可以达到2万亿。
蚂蚁集团凭什么拿到这么高的利润?
有人说,蚂蚁集团通过科技创新,获得了利润,而规避了风险。
蚂蚁集团发行的每一个ABS资产包,里面都含有几十万到几百万借款人。
虽然每一个借款人都有违约的可能性,但违约损失可以通过其他人的利息来覆盖掉,整体违约的概率基本为零。
所以,这个ABS资产包,可以用5~6%的年化利率来卖掉。
而蚂蚁集团通过所谓的大数据,对“信用良好”的人进行无抵押贷款,收取14~18%的高额利息。
所以马云才说银行是当铺思维,所以马云才不希望自己受到《巴塞尔协议》的约束,所以马云才说不希望监管层扼杀创新。
但实际上,蚂蚁集团的这一套根本不是创新,而是美国次贷危机早就玩烂的那一套。
中国版次贷危机
利用把大量贷款打包在一起,来把劣质贷款包装成优质贷款,这种所谓的ABS资产包玩法,是美国人发明的。
通过把看似无风险的ABS资产包大量售卖,快速回笼资金后再贷款,从而放大自己的业务规模来获取大量利润,这一套也是美国人发明的。
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美国的次贷危机。
美国所谓的次级贷款,其贷款人的信用程度其实比蚂蚁集团的放贷对象要高太多了。
蚂蚁集团只要求用户信用良好即可放贷,但美国的银行不仅要求用户信用良好,从无劣迹,而且还要求以房产做抵押。
所谓的次级贷款,只不过是因为借款人的收入不太够,违约隐患较高而已,但至少美国银行还有房产作为抵押物。
而蚂蚁集团的放贷对象,收入都不太够,而且无房产抵押。
如果美国的那套玩法叫次级贷款,那蚂蚁集团的这套玩法,就是次级贷款中的次级贷款。
在十余年的房地产牛市中,美国银行赚的盆满钵满,高管大量分红。
没有任何危险,也不可能有任何危险。
一个ABS资产包里,有几万到几十万房贷,虽然都是次级贷款,但只有极少数人会选择违约,综合收益率是有保障的。
退一步说,不是还有房产做抵押么,哪来的风险啊。
但金融业一直都有个特征,就是风险隐藏,风险后移。
无论是中国的P2P暴雷事件还是垃圾股炒作,都有这个特征。
多年繁花似锦,你好我好大家好,暴雷之后瞬间清算,连利润带本金给你一口吞掉。
2007年,美国开始加息,房地产牛市结束。
一瞬间,繁花似锦的次级贷款市场开始暴雷了,大量的违约出现,最终形成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差点毁掉了美国的金融体系。
一直到今天,美国都没有挣脱出当年次贷危机的泥潭。
次贷危机后,美国怕了,为防止旧事重演,美国加强了对金融业“创新”的监管。
巴塞尔协议 III 就此出台,全球银行业都明显加强了监管力度,严控银行杠杆率,导致全球银行股的市盈率普遍下降。
所以蚂蚁集团虽然靠放贷获利,但一直强调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银行,为此还特地在前几个月,将蚂蚁金服的名字改为了“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蚂蚁集团不想因为银行身份,而受到巴塞尔协议的约束。
蚂蚁集团究竟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官方给出了答案。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明确认定了蚂蚁集团金融公司的身份,将其称之为金融科技公司。
“金融科技公司的“花呗”“白条”“任性付”等产品,其内核与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没有本质差别,也具有信用供给和分期付款的功能,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与费用是其盈利主要来源;再如“借呗”“金条”“微粒贷”等产品,与银行提供的小额贷款无本质差别。”
而郭局长的讲话中,也点出了蚂蚁集团的资金占比和利润占比,非常的惊人:
“在对个人和小微企业的联合贷款中,9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银行业,有的高达98%以上,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导客引流的优势,直接收取的费用占客户融资综合成本的1/3左右,加上代销或其他过度增信产品等收取的费用,往往高达2/3。”
放贷的资金虽然是银行出的,但本质上都是中国民众出的。
当中国经济持续向上的时候,违约率低,你好我好大家好,蚂蚁集团合理合法的赚取暴利,2007年之前美国银行,也是如此。
一旦经济下行,违约率提升,麻烦就来了。
蚂蚁的本金率仅为2%,稍有风吹草动就直接穿仓。
中国的经济也许持续红火10年、20年乃至于更久。
但你敢说永生永世持续向上攀升,连一点点回调和挫折都没有么?
这绝不可能,黑天鹅早晚会有的,无非就是时间问题。
表面上,ABS资产包一旦出售,买家自负风险,和蚂蚁无关,风险好像很小。
2007年之前的美国银行业,其实也是这么想的。
但实际上整个金融体系都是联通的,这个亏损窟窿必须有人去填,要么是蚂蚁,要么就是其他人。
最终,会波及整个银行业,这就是所谓的系统性危机。
倒霉的不止是放贷的银行,而是所有人。
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是美国全体国民买单了,但美国银行的高管,早就拿着大量分红去逍遥自在了。
那中国版的次贷危机一旦引发,又是谁来买单呢?
拨乱反正
11月2日晚上10点,银保监会和央行共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意见稿中对蚂蚁集团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放出去的贷款中,小贷公司自己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第二点,小贷公司通过银行借款、股东借款等非标融资形式,融入资金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倍。
第三点,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ABS)等形式融资的金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4倍。
很绕口,听起来也有点懵逼,但金融界人士已经帮我们算好了。
按新规,中国所有的小贷公司,放贷规模的理想上限就是16倍,正常状态是12~13倍,只是比正常银行的杠杆率略高一点。
按理说,自己有1亿本金,通过种种操作,可以放出去16亿贷款,这已经算高风险运营了,这杠杆率定的没毛病。
但蚂蚁集团不行啊,蚂蚁目前的杠杆率达到了50~60倍,正是因为放了如此之高的杠杆才获得了如此之高的暴利。
如果非要把蚂蚁的杠杆率压缩到16倍以内,那蚂蚁的利润就会断崖式下跌。
今天的银行业市盈率不超过10,工行的市盈率才6,而蚂蚁的市盈率接近40倍。
如果要把蚂蚁集团按银行的规矩去监管,那蚂蚁的市值恐怕会直接腰斩都不止。
这就是马云要在上海金融峰会上,对着稿子喷监管的原因,也是监管迅速出手,在蚂蚁上市前夕给摁住,强行降低蚂蚁杠杆率的原因。
把杠杆率降低到和银行一个水平后,蚂蚁集团所谓的大数据信用系统,无非就是一个能力特别强的银行信用卡体系而已。
确实效率比普通银行高,确实盈利能力比普通银行强,但也只是一个最强的银行放贷系统而已,没有强到估值要差好几倍那么夸张的地步。
蚂蚁集团之所以紧急暂停上市,也是这个原因。
很多中签的人,觉得自己失去了一根大肉签,到手的好几万飞了,但实际上终止上市是监管层在保护中签的散户。
如果监管小贷公司的意见稿在蚂蚁集团上市前夕发布,那你高价申购的蚂蚁股票,很有可能上市就暴跌,而且大幅破发。
腰斩,那也不是不可能。
一旦按照银行的规矩给蚂蚁上了紧箍咒,那蚂蚁就绝对创造不出今天这么惊人的利润。
但是把蚂蚁集团的放贷杠杆率限制在16倍以内有错吗?
从任何角度说,都没有错。
亏损不能留给民众
一旦新规实行,蚂蚁的估值瞬间就要大暴跌,马云肯定知道这件事,而且蚂蚁被监管是早晚的事,它始终存在这个风险隐患。
那么在新规实行的前夕,马云有两个选择。
第一,主动降低蚂蚁集团的IPO价格,向公众阐明蚂蚁存在的隐形风险,把风险成本考虑进去。
第二,假装不知道蚂蚁的风险隐患,通过其他手段让监管层对蚂蚁网开一面,任由蚂蚁继续搞次级贷款。
马云选择了第二条路,因为他要对蚂蚁的股东负责,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但监管层的屁股,是坐在国民这一边的,要为中国的国民负责,亏损绝不能留给民众。
所以监管果断的出台了新规,并叫停了蚂蚁的IPO。
如果蚂蚁目前的放贷游戏不出事,那放贷收益的7成归蚂蚁。但出事的时候,98%的亏损归别人。
不管是谁来承担这个亏损,都一定是别人,最终一定会摊到全体国民头上,不信你可以看一看美国的例子。
如果一家公司冒着和银行一样高的风险,但却通过所谓的金融创新,规避了和银行一样的监管。
那是早晚要出事的。
当年美国的次级贷款资产包,也被认为是万无一失,毫无风险,点石成金,绝顶聪明的金融创新。
但后来还是出事了。
金融规律告诉我们,风险永远只会转移,而不会消灭。
蚂蚁集团也只能转移风险,绝对无法消灭风险,最多可以隐藏并延后风险,但早晚要一并爆发,导致恐怖的系统性风险。
把风险转移到谁的头上?
自然是转移到认知程度最低的普通民众头上,因为他们辨别风险的能力最低。
如果任由蚂蚁集团这么疯狂的上杠杆,当其通过IPO融来大笔资金,扩大了自己的资本金后,其放贷规模会大到一个恐怖的地步。
到了那个地步,一旦蚂蚁爆仓,后果一定比P2P暴雷要厉害的多,将会拖着整个金融系统出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蚂蚁集团,其利润和市盈率,都高到普通民众看不懂的地步。
因为蚂蚁把利润留给了自己,而把亏损留给了民众。
订阅号:远方青木
喜欢写精华文章的青木
订阅号留言:
在美国,最有钱的一百个人是能决定美国的政策的。而在中国,最有钱的一百个人却很难影响中国的政策。以前这是公知口中的美国的优势,现在才懂得,这是对普通民众的呵护。那些公知才是屁股坐歪的人~
那些觉得资本主义是天堂的人,先弄清楚自己有没有足够的资本作为进入天堂的入场券。如果没有的话,你只能去天堂里当服务人员而不是参与者~
马云一直以来言行举止都算是很上道的人,特别在政治和思想觉悟上应该是被决策层看好的,但是这次这个事情有点让人看不懂,是被幕后资本绑架了吗?
因为国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部门,而是很多个部门,证券部门和银行部门,各有各的诉求。
马云一直以来言行举止都算是很上道的人,特别在政治和思想觉悟上应该是被决策层看好的,但是这次这个事情有点让人看不懂,是被幕后资本绑架了吗?
马云首先是个资本家,要为身后的资本负责,然后才是一个很上道的人。他在金融峰会上说的话,确实风险很大,但他背后庞大资本的利益,不允许他对蚂蚁遭到监管而无动于衷,他有想尽办法帮蚂蚁避开监管的义务。
当时我也蒙了,蚂蚁估值怎么那么高?一直感觉也就是千亿美金的水平
拿着银行业的短期利润,但不受银行业的监管,而且把风险成本后移了,甚至最后暴雷了可以让全社会承担,短期收益自然高的离谱。
https://mp.weixin.qq.com/s/pvBbT9MvNyIV2bGipeMc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