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恐怕倒是因为刘邦是被当作一个尽管有缺点,但仍然接近理想的皇帝塑造的,而理想的皇帝,是不必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的。
TOP3啊TOP3
在后世很多人的心目中,刘邦当皇帝的水平是有的,但说到行军打仗,就相当平庸。
会有这个感觉,可能是史书中有几处内容,给人印象太深了。
刘邦的军事才能怎么样
一是刘邦组织了一支诸侯联军,兵力高达五十六万,偷袭了项羽的都城彭城。结果项羽突然回师,以三万骑兵把刘邦杀得溃不成军,逃跑时为了怕影响车速,刘邦还不住把亲生的儿女往车下推。
这一战成就了项羽战神的地位,刘邦作为陪衬,当然显得很不堪。
然后是韩信的评价。韩信认为,自己指挥军队,多多益善,刘邦却不能超过十万人。刘邦说,你这么牛,你怎么就被我抓住了呢?韩信回答,因为陛下虽然带兵不行,但怎么指挥将军们,却厉害了。
这段对话很生动,容易让人忽略的是,韩信认为刘邦带兵的上限是十万,而十万是个很大的数字,绝大多数战役,都用不到十万大军。
把刘邦说得最惨的评价,来自刘邦最亲密的战友萧何。萧何说,刘邦“百战百败”。
这却需要辨析一下。萧何说这话的语境是,鸿门宴之后,刘邦被项羽封汉王,丢到当时看来偏远之极的蜀地去。刘邦气得要和项羽开战,萧何劝他,巴蜀汉中虽然糟糕,总比死掉强。刘邦说,哪里就至于死呢?于是萧何说:
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
显然,萧何的意思是,当前形势下和项羽开战,咱们百分之百会失败。而不是刘邦之前打了很多败仗。
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之前的亡秦战争中,刘邦的战绩很漂亮。
秦二世元年,刘邦在沛县起兵。沛县属于泗川郡,接下来他就与驻守泗川郡的秦军作战,结果连连获胜,先后斩杀了泗川郡的监御史和郡守。虽然丢了根据地丰邑,但那是因为留守的人被陈胜的军队策反了,属于友军背后捅刀子,非战之罪。于是刘邦又转战砀郡,虽然打不过章邯所部的秦军主力,但对别的部队,还是见谁灭谁。
然后刘邦就投奔了项梁,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刘邦与项羽协同作战。到秦二世三年,项梁兵败身死,楚怀王与众将定了“先入定关中者王”的约,又安排刘邦率军西进——可见和项羽合作的这段时间里,刘邦的表现也绝不会差。楚怀王是想培养一个人牵制项羽,而不是给秦军送人头,把机会给刘邦,明面上的理由是他“宽大长者”,人品好,但实际上肯定也是考虑到刘邦确实很能打。
刘邦的军队曲曲折折向西进发,一边收编各地义军,一边与秦军作战。野战基本能打赢,攻坚战则往往吃瘪(项羽攻坚不下的战例也很多),总之是队伍越来越强大。
论刘邦战阵表现,这个过程里有两件事值得关注。
- 一个是遭遇了秦将杨熊,“大破之”。司马迁惜墨如金,“破之”前能有个“大”字,说明杨熊所部,规模肯定不小。杨熊失败后,秦二世派特使处死了他,说明此人的军阶也一定很高。到汉武帝的时候,有人夸卫青厉害,说“大将军材能不特章邯、杨熊也”,把杨熊和章邯并列,而用来衬托卫青,可见绝非等闲之辈。而这样一个人,是被刘邦在遭遇战中硬碰硬击败的。
- 二是攻打秦朝的军资储备的重地南阳的时候,刘邦“收军中马骑”,然后取胜。
刘邦起点低,开始只有步兵可用,但学习意识和能力都很强,条件稍微改善,就懂得要发挥当时最先进高端的骑兵的作用。而且一战成功,用得还不错。
得到项羽击败章邯主力的消息后,刘邦加速进军,先破武关,又在蓝田击溃秦军最后的守军,陷入绝境的秦王子婴只得投降。
总之,亡秦战争中,大家一般都关注刘邦的政治智慧,可是要把战果拿出来单看,也相当可观,可以说超过项羽之外的任何人。鸿门宴时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呢?这么一个亡秦的大功臣,也跟你认错认怂了,你说杀就杀,让别的诸侯怎么想?是会让天下人寒心的。
后来的楚汉战争中,汉元年八月平定关中的战役是谁指挥的?史料中的说法比较模糊,可能是韩信,但也可能是刘邦自己。接下来韩信被留在关中,东出函谷关的汉军,总指挥显然就是刘邦自己了。
这次出征的结局是彭城之战,刘邦被项羽打得崩溃,显得十分丢人,也是韩信评价刘邦统军不能超过十万人的重要依据。但平心而论,项羽回师之前,刘邦攻势真可谓气势如虹,攻克了楚国一个又一个城邑,一个又一个诸侯归附刘邦。就算是偷袭,拿下项羽大半国土和都城,也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这次战败后,刘邦也认清了自己能力的极限,不再企图亲自指挥这种超大规模的会战。他一边派韩信去开辟北方战场,一边设法联络、策反各种愿意和项羽对抗的力量,但同时,留下来正面硬扛项羽攻势的,还是刘邦自己。
这一扛,就是好几年。
关中之外,刘邦布置了荥阳-成皋-巩县三道防线,三道防线之后,函谷关是最后一道铁闸。刘邦的防守,当然不是龟缩不出而已,而是坚守和游击相结合:打不过能守,守不住能逃,逃得了就能立刻形成反击。
说到刘邦逃跑,《史记》用了个特别生动的词,“汉王跳”。
所谓“超通为跳”,超越障碍,打通生天,这就是跳。刘邦的逃跑路线特别复杂多变,有时北上,从韩信那里要来援军;有时却突然南下,袭击南方的楚军,等到项羽去救援的时候,刘邦已经折回收复了丢失的要塞。
总之,只要项羽稍微远离这个主战场,刘邦就能给楚军造成重大伤害。结果,楚汉两军,主要是在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之间缠斗,函谷关这道最后的铁闸,根本没有用上。
汉四年十月,韩信攻陷齐国都城临淄,汉对楚的包围圈已经形成,项羽派龙且率领大军去攻打韩信。情势如此危急,项羽为什么不亲自去呢?显然是项羽知道,除非自己坐镇,别人根本不是刘邦的对手。
灭掉项羽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刘邦打匈奴,结果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但面对不断发生的叛乱,刘邦就证明自己还是相当了得,他亲自带兵平叛,总能取得胜利。
英布本是项羽手下的第一战将,他在关键时刻投降刘邦,现在又反,说了一句话,倒可以算作对刘邦将才的极大赞美:
“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
皇帝已经老了,不想打仗,一定不会亲自来打我。派将军来,韩信和彭越这两个我倒是有点怵,可以他俩都死了,别人就没啥可担心的了。
出乎英布预料,刘邦亲自来了,于是英布就被打败了。
所以纵观刘邦一生,虽然不如韩信、项羽,但也可以算一代名将,是秦汉之际的TOP3水平,当然,和评价今天的中国大学一样,前两名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第三名可能有三四个。
刘邦军事指挥能力
那为什么读《史记》,给人印象是刘邦打仗不怎么行呢?
因为刘邦的重要战绩,《史记》虽然该记都记了,但通常就是“拔之”“破之”,一带而过。相反,刘邦打了败仗有多狼狈,怎样向谋士、说客们问计,最终怎样靠政治手段解决军事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史记》却大加渲染,写得特别详细生动。
那是《史记》在有意黑刘邦吗?恐怕也不是。因为高唱大汉主旋律的《汉书》里,也没有怎么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究其原因,恐怕倒是因为刘邦是被当作一个尽管有缺点,但仍然接近理想的皇帝塑造的,而理想的皇帝,是不必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的。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推行德政的话,君主就像天上的北极星,在自己位置上安然不动,满天星斗却好像都在拱卫他。
皇帝最大的职责,就是当好一个道德偶像,事情交给手下人去做就可以。身为皇帝,两项素质最重要:
- 一个是仁惠爱民,对老百姓要好;
- 一个是善于用人从善如流,懂得把合适的人摆到合适的岗位上。
刘邦的这两个优点,不论《史记》还是《汉书》,都是极力表现,甚至颇有些涂脂抹粉的。至于打仗的本事,就不用多讲了。
后世被当作理想皇帝的人物,军事才能大概都是要被淡化的。唐太宗是多么了不起的军事天才,但你看两《唐书》的论赞,对他的“聪明神武”一带而过,强调的还是用人和德政。宋太祖也被认为是好皇帝,《宋史》赞美他建立宋朝“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可是提到“宋太祖起介胄之中”(即军人出身),言下分明是当作污点,惋惜遗憾的意思。
倒是什么样的统治者,军事才能会被大吹特吹呢?比如说像曹操这样的。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虽然迫于形势,不得不尊曹魏为正统,为曹操立本纪,可他心里对曹操是不赞赏的。《三国志》里暗搓搓写了曹操很多黑料,而在《武帝纪》的论赞里,绝不赞美曹操的品格,只说“惟其明略最优也”。
当然,对今天的许多读者来说,史官的那些道德鼓吹,即使不是不信,也会觉得没劲;史官觉得不足以体现帝王之资的军事才能,倒是不乏人极有兴趣。所以表达效果和当年修史者的主观意愿,往往已经截然相反了。
小飘笨笨2:同意刘邦军事才能非凡的论断。原博有一点没说,就是他的组织能力。刘邦军队被打散了N次,但每次都能迅速集,给对手极大威胁,这个在古代是难能的。象安史之乱开始封常清带领一帮市井之徒对阵安禄山的百战雄兵,五次被击溃,又迅速五次组织起来抵抗,都是组织天才,玄宗要是不杀封,又何至于有马嵬坡。
怒而飞2:韩信给出十万兵的评价,相当认可刘邦的能力了。
空谷秋虹:十万大军真不是一般人指挥的,十大元帅里能指挥大兵团会战的,也不过是刘,林,彭,外加大将粟裕。这还是有现代化的通信设备。
hemer2021:要说刘邦和项羽对峙时期,刘邦没少让其他诸侯在侧后牵制袭扰,所以史学家侧重记录刘邦的政治天赋倒也没错,具体战场上有樊哙等人相当于刘备有关羽张飞。
马骋11010601:回复@码字的张不叁:在古代那种落后的通信条件下,能指挥十万级别的军队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这句话其实是韩信对刘邦军事水平的肯定。
推荐阅读tucao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