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故事主要成就对祖国贡献
说一下袁隆平老爷子这件事。记得我小时候的时候,是从6亿人民,到7亿人民,到8亿人民,当时大家吃饭都成为问题,而现在14亿人民,不光没有吃饭问题,还有帮没屁眼的搞倒牛奶入下水道选网红的破事。
人口增长导致吃饭问题,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农业生产的科技程度不够,国家工业化不够,科技和资本没办法将前现代化的古典农业生产模式转型。而一旦工业化起来了,可以反哺农业了,基本上都不会存在养不活人口的问题。
这个在老大陆欧洲,在缺地的日本,都走过这个经历。而两条腿赛跑,就是你是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还是用粗暴的不许生孩子的严厉政策。可惜中国当时主要选择了后者,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参与人口和经济发展讨论的人们,基本上都是舞文弄墨的,而且都是马尔萨斯一套谬论的影响者,并没有包括农业科学家这样的真正的工科人才。
而出于对所谓“适当人口”这种假设做出的关于节制生育的平均数,好像记得是每家生育1.8,那么其实就是可以变成倡导二胎化,特殊情况三胎化的指导政策。
当然在农业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也必须出现袁隆平老爷子这样的杰出人才,以及当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华国锋给予的大力支持,才有机会有成效。看了一篇纪念老爷子的文章,里面顺便踩了一脚1975年主管中央工作的某领导,笑晕。
闲聊66: 中国的主粮是三大类:水稻,小麦和玉米。大概6成人以大米为主食,所以水稻最重要,而在水稻中,袁隆平老爷子的杂交水稻占了半壁江山。但是大家不知道,农业这行有一句话,叫做南有袁隆平,北有徐一戎。
徐老爷子的主要功绩,是解决了东北高寒纬度的水稻种植问题。回到九一八事变,日本人占领了东北之后,就试图在东北种植水稻,以失败告终。东北的三江平原,土地肥沃,但是因为寒冷水稻没办法生存,只适合小麦和大豆这些旱地作物。但是又由于江河纵横,导致水捞,旱地作物也没办法收上来。
这个就是徐老爷子带的团队的努力之下,将三江平原变成了水稻基地。还有一位水稻方面的专家是谢安华院士,被称为一身泥土气,两袖稻花香。他的主要贡献是提供了再生稻,解决了杂交稻的质量和产量的平衡。
那么在小麦,贡献比较大的是两郭—河南的郭天财和河北的郭进考,父女双院士庄巧生和庄文颖,和李振声院士。在玉米行业,有河南的程相文,山东的李登海。当然还有成千上万的农业科研人员,都在为大家提供粮食的保证。
微博@井底望天
网络喷子互相攻击
中文互联网的一大特色就是议程失焦,简称跑题,比如袁隆平病逝的新闻能够硬生生的分出两拨人在那儿吵为什么大家只记住袁隆平而不记得其他为中国农业作出贡献的名字。
真的是在以生命验证袁隆平让人吃得太饱了这个段子。
袁隆平的离世当然是一个令人感到悲恸的损失,但是它所带来的仪式感也变得有些古怪,比如在我或许苛刻的评价里,如果那些追着载有袁隆平遗体的灵车连呼「袁老一路走好」的身影能够放下高高举起录制视频的手机会更体面一点。
也是在前天吧,粉站正好有一个顶流主播要办生日会,结果中午袁隆平去世的新闻传出来,主播犯了大难,继续办生日会吧,肯定会被冲,改期再办吧,前期的投入和筹划就都打了水漂,后来特别拧巴的改成了黑屏直播,在一种偷偷在灵堂上挂彩带的气氛里过完了生日。
也有很多年轻人悲愤交加的在很多博主底下留言,说你们知不知道今天双星陨落啊,怎么还能这么嘻嘻哈哈的,就不能尊重一下为我国立下大功的科学家们吗,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你妈死了。
好像是从去年开始,也是在年轻人群体里自发的创造出了「七七禁娱日」,我不知道你们听过这五个字没有,你现在去搜索也会发现有很多人会问「七七禁娱是真的吗」,这个所谓的禁令和官方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年轻人们为了模仿一种足够虔诚的姿态,构建而出的自我鞭笞体验:
因为七七事变是历史上的国耻,所以为了铭记历史,在每年的七月七日这一天,我们要禁止一切娱乐活动,专心追忆苦难、奋发图强。
但是,由于这个「七七禁娱日」并不像国家公祭日那样具有法律效应,所以年轻人们的诉求并不能得到强制执行,所以他们的选择只能是逮到那些在七月七日仍然发布风花雪月内容的明星,然后冲掉评论区。
真的是吃得太饱了啊。
不要曲解我的意思,无论是袁隆平还是所有的英烈,都值得我们致以最大的尊重和敬意,他们青史留名,事迹也必定会一代一代的传颂下去。
但是解决粮食危机也好,保卫国家安全也好,这些充满勇气和牺牲的行为目的,都是为了让同胞能够享有一个安定舒适的未来,对他们的最大回报,就是过好每个人的生活,该吃吃该喝喝,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而不是借着他们的名字刀戈并舞,始终红着眼睛去搜寻那些不敬者。
至少。对袁隆平的生平但凡有一丁点儿了解,就能知道他肯定不会赞同这么做。
_省電模式_:逼迫他人来显得自己虔诚,有股宗教的味道了
热心男孩陳同學:俗称按头党,按着你的头让你屈服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