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个问题:“鲁迅的诸多言论与当代公知有什么区别?”
最初的问题更不客气,是“为什么现在一些网友一边辱骂本朝公知一边吹捧前朝公知如鲁迅?这算双重标准吗?”——后来被网友修改了。
这个问题把我看笑了,我们许多网友真是无知无畏且无礼。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我可以直接说结论:鲁迅不是“公知”,而且,鲁迅先生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这些“公知”们。
为了让我们明白“为什么21世纪依然需要鲁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鲁迅先生最大的价值何在。要弄清鲁迅先生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就要弄清为什么公知是他最大的敌人。所以我们先要从公知的历史和今世讲起。
《让子弹飞》中师爷的一句“杀人诛心”成为经典。但仔细分析,“杀人”和“诛心”是分开来进行的两码事。
- 谁来杀人?掌握暴力机器的人。
- 谁来诛心?掌握话语权的人。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就是通过掌握国家的武装力量以及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以宋、明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朝代为例,封建士大夫同时掌握了这两种权利;而具体到鲁迅先生所在的年代,杀人的就是反动派,诛心的就是御用文人。
论战文
大家可以去看一看《鲁迅全集》和《鲁迅杂文集》这些合集,是什么样的文章占据了鲁迅先生创作最大的比例呢?
是论战文——与御用文人、封建士大夫、“公知”们的论战文。
鲁迅先生批判过的知名的文人包括但并不限于梁实秋、陈西滢、林语堂、叶灵凤、徐志摩、高长虹、周作人、胡适、施蛰存、张资平等,而那些不知名的御用文人、恶臭的封建遗老更是数不胜数。
就比如说《娘道》这种电视剧要让鲁迅先生看见了,从导演到编剧到演员得骂个遍。
只不过论战要有特殊的语境,如果不了解背景,我们基本都是看不懂的,因此鲁迅先生这些文章的并不广为人知。但是从绝对数量来讲,论战文是鲁迅最主要的创作内容。
这里可以简述几次鲁迅先生的“知名论战”。
比如与“学衡派”的论战(其代表人物是著名“国学大师”吴宓),鲁迅先生称这些封建士大夫“据我看来,实不过是几个假古董所放的假豪光”。
鲁迅尤其看不惯这些“国学大师”们对传统文化故弄玄虚——他认为如歌、诗、词、曲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财富,而这些大师们却把他们“越做越难懂”、“越做越古”,故意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特权:
民间物,文人取为已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石,他们就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的绞死它。譬如《楚辞》吧,《离骚》虽有方言,倒不难懂,到了扬雄,就特地“古奥”,令人莫名其妙,这就离断气不远矣。词,曲之始,也都文从字顺,并不艰难,到后来,可就实在难读了。”(《文艺书简》,《鲁迅文集》第二十四卷)
再比如说鲁迅与胡适、陈西滢、徐志摩等人的“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这一次论战的引发点是女师大的学生运动(我们更熟知的一篇相关文章是《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先后创作了《寡妇主义》《忽然想到》《“碰壁”之后》等一系列文章,抨击女师大的封建教育和对女学生的禁锢:
“我于是仿佛看见雪白的桌布已经沾了许多酱油渍,男男女女围着桌子都吃冰其凌,而许多媳妇儿,就如中国历来的大多数媳妇儿在苦节的婆婆脚下似的,都决定了暗淡的运命。”
“青年应当天真烂漫,非如她们的阴沉,她们却以为中邪了;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非如她们那们萎缩,她们却以为是不安本分了:都有罪。”
“其时再看看学生们,就像一群童养媳……”
相比于鲁迅先生无条件支持学生、关爱学生的态度,“现代评论派”的“民国才子佳人”们,却多对学生和学生运动充满敌意。
在其阵地《现代评论》杂志上,陈西滢发表文章批评学生“闹的太不像样了”“教育界的面目也就丢尽”,并号召管制学生运动:“好像一个臭毛厕,人人都有扫除的义务”。
于是鲁迅先生也撰文批判了这群道貌岸然的“特殊知识阶级”——这个词本身是现代评论派的自称,鲁迅就用这个名词来反讽,说明本质上来讲他们与诉求特权的封建士大夫阶级并无根本上的差异。
鲁迅先生在《我们所要的一个善后会议》这篇文章中指出,当今中国有军阀、有政客还有“第三股势力”,就是这群要“诛心”的士大夫们——“在社会具有一种精神的势力,而常为一切政治运动社会运动的指导者之智识阶级”。
徐志摩随即发文反唇相讥:“我们是去过大英国,莎士比亚是英国人,他写英文的,我们懂英文的……你们没到过外国看不完全原文的当然不配插嘴,你们就配扁着耳朵悉心的听。……没有我们是不成的,信不信?”
一种话语权特权阶级的优越感跃然纸上。
从此以后,徐志摩等人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有了一个响亮的绰号:“正人君子”——据北大的钱理群教授统计,这个专属名词在鲁迅先生的杂文里出现了59次。
他老人家还写过一首滑稽的白话诗《我失恋了》,据说也是来嘲讽徐志摩“无病呻吟”的现代诗的。
之后他们你来我往论战无数,这里就不再赘述,我举的这两个例子,就是要说明,鲁迅先生的根本立场与观点,是与封建士大夫、“民国大师”、“才子佳人”、“特殊知识分子”截然相反的。他站在的,永远是人民的这一边。
可以这样理解,在中华民族追求独立与自强的道路上,横亘着的是旧势力、旧统治者、殖民者和他们的鹰犬,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座大山”。
- 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者们,在战场上与反动派们血肉搏杀;
- 而鲁迅先生则是在舆论的“第二战场”,与御用文人和封建士大夫们战斗,用笔扛起了反帝反封的大旗。
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鲁迅《灯下漫笔》
所以毛主席会说,鲁迅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在延安也成立了以鲁迅先生命名的文学艺术学院——就是大名鼎鼎的“鲁艺”。
毛泽东在其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指出:
“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这个评论可以说是非常切中本质,不需要有再多的解释了。
建国后毛对于鲁迅的评价有增无减,1971年11月在武汉的谈话中,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是圣人的学生。”1975年底,就在他老人家在重病卧床弥留之际,在关于理论问题的谈话中又说:“我建议,在一二年内,读点哲学,读点鲁迅。”
为什么作为革命领袖的毛如此推崇鲁迅,因为他知道,另一条战线的重要性。
千年以来,话语权这一特权永远都掌握在文人士大夫手中,他们定义着一切,他们掌握着“诛心”的权力。正所谓“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而能站在人民立场上说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是旗手和领路人。
一步之遥
可不要小看旧文人士大夫们的“诛心”。《一步之遥》里项飞田说过,改写历史要两根柱子。
这“两根柱子”就分别是杀人和诛心——首先要枪毙马走日,肉体消灭;其次要不断让御用文人进行表演,彻底抹黑马走日和完颜英,这是一种“意识层面上的抹杀”——二者缺一不可。
姜文向我们展示了统治阶级惯用的两种“诛心”方式:一种是“污名化诛心”,一种是“捧杀式诛心”。
王天王的“枪毙马走日”这一种是“污名化诛心”。无论是对毛本人还是对“革命”的文艺污名化运动,我们十数年来屡见不鲜。
戴锦华教授就说过,她发现北大学生中就普遍存在着一种权力的内在的尊重,以及对革命非理性的恐惧,她把这称之为“告别革命的共识”。
这就是多年以来对革命的文艺污名化运动潜移默化洗脑的结果,就仿佛《茶馆》中松二爷那句如条件反射一般的:“你这是大逆不道啊”。
而《邪不压正》中就是“捧杀式诛心”:
生前最反对鸦片的李师父,塑像立在了一篇罂粟田上。
老三(你们有没有发现,《让子弹飞》中的老三和《邪不压正》中的朱潜龙都是廖凡扮演的——黄四郎就是老三,老三就是朱潜龙。张麻子就是老佛爷,老佛爷就是李师父)年年祭拜,百姓也年年旁观这种活动:
老三成为了受人敬仰的英雄,而李师父在围观群众看来,也是再为老三背书,证明着老三的忠诚与报恩。
所以说,立塑像的目的不是为了继承,而是为了诛心,老三通过立塑像,也就获得了对李师父的最终解释权,李师父生前反对鸦片的理念也就永不为人所知。老三不但爆了李师父的头,还诛了张麻子的心。
革命已死,死于诛心。
这就如列宁所说:
“马克思的学说在今天的遭遇,正如历史上被压迫阶级在解放斗争中的革命思想家和领袖的学说常有的遭遇一样。当伟大的革命家在世时,压迫阶级总是不断迫害他们,以最恶毒的敌意、最疯狂的仇恨、最放肆的造谣和诽谤对待他们的学说。在他们逝世以后,便试图把他们变为无害的神像,可以说是把他们偶像化,赋予他们的名字某种荣誉,以便“安慰”和愚弄被压迫阶级,同时却阉割革命学说的内容,磨去它的革命锋芒,把它庸俗化。现在资产阶级和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在对马克思主义作这种“加工”的事情上正一致起来。他们忘记、抹杀和歪曲这个学说的革命方面,革命灵魂。他们把资产阶级可以接受或者觉得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放在第一位来加以颂扬。”
不要小看意识形态层面的斗争,那些文人士大夫们就是旧社会的统治阶级,他们在朝为官,在野为绅,永远享有着特权。
例如他们可以不向国家交税纳粮,不服徭役——直到雍正时期的改革才暂时废除了这一特权。老百姓对士绅阶层有着天然的崇拜,这就是他们长期掌控话语权的结果:
“奴隶主对奴隶存在天然的精神威压,即超越暴力和财富的神秘学解释权。奴隶是天然恐惧奴隶主的,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和奴隶主是两种生物。
明清时期的人民对于士人天然有畏惧感,士人天然是有特权的,这个特权不需要解释,穷死的士人也是士人,是普通人不敢仰视的。即使是造反上山的土匪,对于士人也是畏惧的。”——这就是上千年来“诛心”和精神奴役的结果,而鲁迅先生破除的就是这种精神迷信。
在《这样的战士》这篇文章中,鲁迅记载了自己是怎样战斗的:
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他知道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正如炮弹一般,使猛士无所用其力。
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
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但他举起了投枪。
“这样的战士”,就是鲁迅先生自己;
所谓“无物之阵”“杀人不见血”,就是意识形态的战场、士大夫们的“诛心”。
我们看看鲁迅先生罗列的这些名词“慈善家,学者,雅人,君子”“学问,道德,民意,逻辑,公义”——这些特征不就是当今的公知么?
正如我们前文所说,“公知”的本质就是这些士大夫。也就是1949年革命成功了,三座大山被推翻,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了,旧的士大夫们成了“在野党”,所以看起来公知在批判,鲁迅先生也在批判。
单从根源上来讲他们是南辕北辙:鲁迅先生永远站在人民这一边,而公知们则是为了他们失去的特权而哀嚎。
鲁迅先生要活在当下,也是见了公知骂公知,见了乡贤骂乡贤,见了买办骂买办,至于那些认美国当爹的,更是会按在地上摩擦。
关于“公知”地位的丧失,《一步之遥》里就有体现。
其中中对于文人狗腿子——王天王这一形象刻画的可谓惟妙惟肖,这些统治阶级的传教士终究还是奴才。
电影里王天王稍微有一点膨胀没搞清自己的位置,结果就被武七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这个场景恍然间让我想起了王思聪游戏直播时痛骂林更新,真的是家人祖宗都问候遍了,林更新吭都不敢吭一声,仿佛一条狗一样安静。
所以说阶级分析法,才是最有效、最直至核心的分析法。
通过阶级立场我们就能看到,鲁迅先生非但不是“公知”,而是“公知”们最大的敌人。鲁迅先生批判了一辈子“正人君子”“特殊知识阶级”,苦口婆心地想把破除“精神奴役”的屠龙术传给人民。
若身后看到他与那些士大夫们相提并论,怕是要气活过来。
随便看一些公知们的基本立场,他们所需要的,本质上还是特权。他们之所以喷来喷去,批判这个批判那个,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特权没有在他们手里:
这些话基本上是图穷匕见了。绝大多数“公知”都是敌我矛盾,他们就是渴望恢复士大夫阶级的特权,骑在劳动人民身上作威作福。
最近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寻找汤兰兰”这一事件中,澎湃新闻记者已经表现极其不专业的水准,甚至公布了未成年受害者的户籍信息,但是为之洗地的“媒体人”可谓倾巢出动:
《法制日报》不讲法治,《中国妇女报》不保护妇女,《中国青年报》不保护青年,《新京报》放上了3D动画,《南都周刊》紧跟洗地,凤凰新闻甚至抛出了“幼年经历性侵的受害者一定精神有问题,所以她的话不可信”这种神论。
接着一些讼棍律师也纷纷出头了。单就汤兰兰这件事而论,我们不求“无冕之王”们维系什么正义,也不批判你们为了热度吃未成年受害者人血馒头,单纯不要侮辱我们智商成不成?
这么多立场不同、观点不一,甚至于老死不相往来的媒体,同时为这件事发声,不觉得非常可疑么?这是整个舆论霸权集团对民众最后无声的示威。整个事件发展到现在,已经变质了,变成了舆论特权阶级最后的挣扎。众多媒体为澎湃新闻和新京报洗地都已经失了智,比如凤凰新闻这篇:
等到案件宣判,明明被打了脸,却又急不可耐地往自己脸上贴金:
再来看一些媒体人,他们也多是立场不同、观点不同,甚至经常为一些社会问题撕破脸。这一次他们出奇一致的站在了“统一战线”上。请再一次记住我们的结论:现在这群媒体人——也就是曾经的言论特权阶级,就好比建国后绝望的封建士绅一般,为他们即将逝去的特权做出最后的哀嚎。
再举一个例子,鲁迅先生批评说:“有些外人,很希望中国永是一个大古董以供他们的赏鉴,这虽然可恶,却还不奇,因为他们究竟是外人。而中国竟也有自己还不够,并且要率领了少年,赤子,共成一个大古董以供他们的赏鉴者,则真不知是生着怎样的心肝。”我在《没有工业化的美食,也配叫“舌尖上的中国”?》这篇文章中举过一个例子:
昨天看到一篇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智障文章,节选其中一段神论:“就在这两天,因为黄馍馍而成名的靖边县的老黄被西贝莜面村的老板叫到了北京,准备弘扬光大西北美食。听到消息后,胡迎迎非常生气,她说她打电话把那个老板骂了许久。她就是不愿意接受这种商业化的现实,在她心目中,老黄就应该在山崖上充满自信地做他自己唯一的黄馍馍。”
就是这篇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微博搜一下,不过满满也是槽点不看也罢。写这篇报道的记者朋友素质也是高:
看嘛,这些“特殊知识阶级”连劳动人民挣点钱过好日子都看不惯了,不能在黄土高坡上扮演“淳朴而自然”的生活供他们把玩了,“在她心目中,老黄就应该在山崖上充满自信地做他自己唯一的黄馍馍”——真是发自内心地都是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过去和现在,鲁迅先生最大的价值何在?就是破除了曾经统治阶级、文人士大夫、“正人君子”、“特殊知识阶级”们对老百姓的精神奴役,让他们“诛心”不得,让普通人从精神上站起来。
张麻子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
鲁迅说:“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从本质讲,他们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千言万语可以化成三个字:不准跪!
有栖莉空P:话说那个安校长说的话我早就想吐槽了,把场景换到国内,一群公知就是“中国,请停下你的脚步等等你的人民!”“每一个时代的灰尘落在人民身上就是一座座大山”,换到美国就是“loser的生活有什么好care的?” 不了解乔木不知道他算不算美国底层算不算loser,但感情美国的底层人民就不配被关心了?
赵御史
发布时间:10-2622:06
关注
搜了下周令飞,这些头衔把我看懵了。全靠他爷爷鲁迅吃饭,然后还在媒体面前装,“哎呀我真的很想躲开爷爷的阴影独自美丽”。
国内这帮文二代文三代,不肖子弟居多,比如贾浅浅之流。靠着长辈的余威混饭吃,心里没点数,以为真是自己有才华呢?
如果是别的,装了也就装了,周令飞的爸爸周海婴官至副部,他自己入学、参军,一路绿灯,为了个富商之女叛逃台湾,逼得周海婴宣布和他断绝父子关系,差点晚节不保。去到台湾之后,混得不行,又腆着脸回大陆,躺平,吃自己爷爷的剩饭。
年轻的时候周令飞也不打扮成这样。到了到了,留一撇小胡子,剪个小平头,倒是模仿得越来越像鲁迅了。
补充一下,周令飞当初上小学的时候,周海婴当时还只是广电部一个搞技术的小科长,能进景山中学,靠的就是鲁迅的遗泽。
后来想去留学,但是没资格,同样靠着鲁迅的遗泽,混了个“公派自费生”的名目。娶了个富商的女儿,结果岳父生意破产,沦落到上街卖爆米花,回大陆蹭饭。从小到大都沾着鲁迅的光,可是丝毫没看出来想要逃避的样子。
周令飞的女儿周璟馨,就是那个上台湾综艺节目声称不了解鲁迅的网红。有些人动不动就说鲁迅如果活到建国会怎样怎样,鲁迅地位这么高和毛主席对他的敬仰脱不开干系,反而是在台湾,鲁迅几乎是个不能触碰的名字,因为他是左联的人嘛。
结果产生了周璟馨完全不了解自己曾祖父这样的笑谈。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看来第四代人就斩得七七八八了。
鲁迅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的文学家或艺术家”。很不幸,他的孙子做出了违背祖训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