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资源分享
追寻中本聪先生的脚步

降准的影响原因货币政策:置换MLF数量和降低商业银行成本?@前沿观察

中央行降准降息最新消息解读

降准已经发生了,这几天各种分析已经琳琅满目了。

其实再去分析为什么降准,意义不是很大,关键问题是要分析,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换句话来说,降准到底是不是代表一种方向性的变化,未来会继续宽松,还是这次降准只是一次突然的中性操作,货币政策的方向并没有出现变化?

我们也已经看到,市场上有人喊出宽松周期开启论,认为这次降准开启了宽松周期,未来半年到一年会越来越宽松。当然,也有不同意这观点。

前沿君从一个关键细节出发,来分析这个问题:

  1. 要真正理解降准,首先就要对存准这个工具祛魅。存准是一个流动性管理工具,是一个最出名的流动性管理工具。
  2. 既然只是流动性管理工具,就不能太看重他代表货币政策的方向性意义。那么,未来继续降准是完全可能的。
  3. 下半年MLF到期量不小,不可能大规模回收。要么是续做或者超额续做,要么是继续降准,用降准来对冲。到底选择哪种办法,取决于决策层对MLF这个工具的定位,到底是做大MLF规模,还是要缩小它的规模。
  4. 7月15日,MLF到期4000亿,即便降准置换MLF,央行大概率还是会进行MLF操作,保证连续性,但量会很少,估计百亿级规模。

余下的五点判断见本文最后一部分。

原文了解:https://mp.weixin.qq.com/s/P1sxnQdRLV0VvodyMuhZ1A

降准后的政策意图

一个关键细节

要研究明白这次降准后的政策意图,那么还是要细致地看,这次降准的钱,到底要用于做什么。

如果降准的钱就是仅仅是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小微,没有特别其他的缘由,那么这样的降准大概率就是属于明显的宽松,说到底就是逆周期操作,稳定经济。

去年疫情期间的降准就是这样的,并不需要说明,降准的钱用来做什么。但是这次降准不一样,这次降准至少直接指明了两个用途:

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还有一部分资金被金融机构用于弥补7月中下旬税期高峰带来的流动性缺口

也就是说,这次用途是非常明确的,置换MLF和对冲缴税期的流动性缺口。这次主要不是直接解决实体经济的问题,而是帮助银行降低成本和维护市场流动性稳定,间接帮助实体经济。

先撇开维护缴税期流动性稳定这个因素不谈,我们来关注置换MLF这个问题。这是这次降准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对冲多少MLF决定着到底释放多少流动性到市场上,但这个问题悬而未决。

前沿君详细查看了2014年央行所有降准公告和附带的解读“答记者问”,其中有四次降准与对冲MLF有关。除这次之外,另外三次分别是2018年4月17日,2018年10月7日和2019年1月4日。

比如在2018年4月17日那次降准的答问中是这样解释对冲MLF的:

此次降准释放的资金大部分用于偿还中期借贷便利,属于两种流动性调节工具的替代

前沿君从几个细节来观察,首先从降准公告来比较:

表:四次降准置换MLF公告标题对比

时间 公告标题
2018年4月17日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以置换中期借贷便利
2018年10月7日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置换中期借贷便利
2019年1月4日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19年1月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置换部分中期借贷便利
2021年7月9日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从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前三次降准置换MLF都在标题中体现出来了,用词是“置换”或者是“置换部分”。

但是这次,虽然在答记者问中,也写了:

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

但是,在降准的公告中,不仅仅标题里没有提到任何与MLF有关的内容,而且内文也没有:

表:四次降准置换MLF公告内文对比

时间 公告内文与MLF有关的内容
2018年4月17日 同日,上述银行将各自按照"先借先还"的顺序,使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贷便利(MLF)。
2018年10月7日 ……当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
2019年1月4日 同时,2019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
2021年7月9日

从上表可以看出,总共4次降准置换MLF,但只有这次公告没有半点着墨MLF,而前三次分别明确表示,某个日期或某个时期到期的MLF“不再续做”,或者是“偿还其所借央行的MLF"。

那么,是不是这次降准的资金不准备置换MLF,所以才会在公告中表述出现差异。显然不是。

如果继续看每次降准附带的“答问”解读,又能发现新的端倪。在之前历次央行降准置换MLF的时候,都会直接在答问中告知,我置换了多少,净投放到市场的流动性是多少。如下表:

表:四次存准置换MLF展现的净投放资金量

时间 附带“答问”中,除去置换MLF资金后净投放资金
2018年4月17日 以2018年一季度末数据估算,操作当日偿还MLF约9000亿元,同时释放增量资金约4000亿元
2018年10月7日 降准所释放的部分资金用于偿还10月15日到期的约4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这部分MLF当日不再续做。除去此部分,降准还可再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
2019年1月4日 此次降准将释放资金约1.5万亿元,加上即将开展的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和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所释放的资金,再考虑今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不再续做的因素后,净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亿元。
2021年7月9日 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

从上表可以看出,降准释放了多少资金,置换MLF要花多少资金,在前三次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唯独这次,只写了释放长期资金1万亿,却没有写置换MLF后到底净投放资金是多少。

这是一个让人捉急的问题。

因为如果按照到期量看,7月份到期量为4000亿元,2021年下半年到期量为 4.15万亿元。

如果只是置换7月15日到期的4000亿元,那么就释放6000亿的资金。这应该是常规的推理方式,因为前三次有两次都是直接对冲当日到期,剩余的就是净投放资金量。但2019年1月4日那期,写的是对冲一季度到期的。

如果这样计算,也算清晰明了,可是另外一个数据似乎又和这个逻辑不符。因为这次问答中,还公布了一个数据:

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这个130亿到底是如何计算的呢?有一种计算方式是这样的,来自华创的分析:

当前MLF利率是2.95%,降准后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是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62%,两者相减1.33%,一万亿的降准资金,全部置换MLF那就是大约130亿。

这是一个简单的计算方式,而且这个计算有个假设前提是,全部1万亿*1.33%的利率,得出130亿的结论。

但是,这样计算真的对的吗?至少假设前提是有问题的。那么,我们来看下官方之前几次降准是如何解释给银行带来的成本节约。

时间 历次降准给商业银行节约的付息成本
2018年4月17日 未直接表明给商业银行节约的成本(置换9000亿)
2018年10月7日 未直接写明给商业银行节约的成本(置换4500亿)
2019年1月4日 直接降低相关银行付息成本约200亿元(置换7000亿)
2021年7月9日 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置换??亿)

如果简单以2019年1月4日那次来对比,这次降准置换的资金应该不超过7000亿。

问题出在哪?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次降准在置换MLF数量和降低商业银行成本上,央行表述得含含糊糊的,有些暧昧。

这是个纰漏或者错误吗?前沿君认为,显然不是,这就是央妈的爱。爱本身就有朦胧的美,就存在一些雾里看花的情形,都说那么清楚反而不美了。

那么,这次降准到底是要置换多少MLF,我认为这是这次央行公告和答问都没有解答的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不说清楚,就是为了给后期进一步的操作预留空间。

降准已经宣布了,但是降准到底要释放多少资金到市场上,多少会被MLF对冲,这个问题仍是个悬念。这个悬念也恰恰决定了下一步货币政策的走向。

前沿君认为:

第一,1万亿完全对冲应该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在问答里明确写了,还有一部分要对冲7月中下旬缴税期带来的流动性缺口。

第二,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整体上置换的MLF应该不超过7000亿。

第三,大概率可以预计,本月到期的MLF全部或大部分会被置换掉,也即降准置换MLF规模大概是4000亿左右。

我们来看一下未来MLF到期的走势:

7月份的MLF

如果7月份的MLF大多数被置换掉了,那么8月份到期的7000亿怎么办呢?前沿君认为,这么大规模的流动性,肯定不存在在下半年经济增速逐渐走低的情况下回收的可能。

所以剩下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是全额续做,要么是继续降准置换。

8月份到底会选择哪一种方式呢?前沿君认为,这需要了解降准的逻辑。

皇冠之变:降准的逻辑

在任何情况下,降息或者降准都是一个大政策,是一个世人皆知,被称为“放水”的工具。

如果你超额续做了MLF,除了专业人士知道释放了流动性,大众并不会知道“放水”了,虽然其实性质差不多。

因此,很多人对降准的理解会完全站在传统大众的意义上理解:降准就是宽松,就是放水。

这个逻辑错有没有错?当然也不能说全错。

但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大众的逻辑不是政策的逻辑。政策的逻辑在决策层手中,他们如何看待降准,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在分析政策时,经常犯的错是,执拗于自己的逻辑,认为自己是对的,经常发表观点这个事我怎么怎么看。

前沿君从来的观点是,我有自己的观点,但我的观点狗屁不是,不值钱。因为我不是决策者。

以每个季度的经济数据为例,即使前沿君自己有观点,也看了很多市场的观点,但前沿君一定要非常细致地看每个部委发言人的观点——即使你不同意他们的解读,甚至认为他们是错的,但你也一定要把他的逻辑搞懂、理解透。

这就是政策研究和纯粹的宏观研究不同的地方。

那么,在当前形势下,降准放在央行的逻辑下,应当怎么理解?

前沿君认为,上文引用的2018年4月那次置换MLF的答问中的一句比较清晰地解释了这个逻辑:

此次降准释放的资金大部分用于偿还中期借贷便利,属于两种流动性调节工具的替代。

记住,存准只是个流动性调节工具。这个表述非常重要!

2013年-2014年之间,央行创设了很多新工具,包括MLF、PSL、SLO等等,这些工具创设是为了应对过去央行基础货币的主要释放渠道——外汇占款的下滑。

在创设之初,这些工具很不透明,数据也不发布,市场只好根据央行公布的资产负债表来猜测,好像是创设了一个万亿规模的大工具。

后来央行也逐渐透明,定期发布数据。比如,MLF现在成了LPR定价的基准政策利率。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规模的变化:

640-20

为什么MLF一度凹了下去了呢?除了到期不续做的回收外,就是降准置换的。他们之所以能置换,因为在央行的流动性管理来说,这是差不多的工具。

对商业银行而言,如果从央行借MLF资金,需要支付2.95%的成本。但是,存准的资金释放出来,如果不投放贷款,仅仅存在央行账户上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一部分,那么可以获得1.65%的收益,作为超储收益率低一些。

虽然精细计算两者对商业银行综合成本的影响并不容易,需要更多数据。但两者的差异还是很明显。所以,每次置换,央行都会说帮助商业银行降低了成本。

这次降准的公告是这样说的:

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所以,我们要清晰地理解,存准和MLF之间的替代关系,从某种意义上,他们是一个层次的。如果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过去存准是皇冠,现在已经调到和七品芝麻官MLF一个级别了。

我们要对存准祛魅!

如果我们还是把存准放在皇冠的位置,我们未来很难真正理解央行的逻辑,很难理解为什么要降准,却还是嘴硬地说没有大水漫灌。

理解存准不能再站在大众思维,它不是用来宣誓宽松的,而是用来调节央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的,要从金融的角度理解存准——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进而推动贷款实际利率的降低。

如果这个弯转过来了,那么下一步的政策就很好理解了。

前沿君在去年9月份回顾分析2020年货币政策的文章(见本公号文章《烽火连三月,央妈家书抵万金》)中,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的分析,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存准,当时原文是这样说的:

那么,如果下一步真的要调整政策,存在的空间是什么?前沿君认为,至少有几个方面空间(不代表近期会使用,而且大概率近期是不会使用):

1,存准率还存在较大空间。

虽然易行长在去年就说过,存准率下降的空间还有,但不大,因为国外的存准率低,但是超储率高。但前沿君认为,国内其实普遍把1999年6%的存准率作为底线,未来是完全可能继续下调的。现在大型银行的存准率还有12.5%,存在较大的下调空间,中小银行9.5%也有空间。如果下一步宽松,或者给银行提供中长期资金,或者帮助国债的发行,下降存准仍是最优先的选项。

对下一步存准调整的空间,前沿君仍然维持上面的判断仍有空间。虽然易行长在2019年的发布会上说:

我们通过准备金率下调,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应该说还有一定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比起前几年已经小多了。

但前沿君认为,目前即使7月份降准后8.9%的存准率还是有下降的空间,如果按照6%计算,还有接近3个点的空间。

所以,要说下半年继续降准,也并非不可能,因为下半年仍要推动银行降低贷款利率,这比较难,怎么办?就安抚一下银行,将低成本的资金还给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需要安抚的,去年让他们让利1.5万亿,他们一直记得。你不让我赚钱,我日子不好过,我就是不好好服务实体经济。

乖,好好听话,央妈给你便宜资金,帮你打击结构性存款,帮你压住存款利率。快去给我贷款利率降低一点,而且给小微的也要低。

这就是现在的逻辑,商业银行还是不听话。在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还撒娇,还号称竞争力已经是全球领先。看看你们就靠央行给的利差有多厚!

可能商业银行需要更大的政治压力,才会感受到自己练内功的重要性。

前沿君认为,这就是降准的逻辑,降准是一种流动性工具替代另一种流动性工具,目的是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进而让商业银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理解“常规流动性操作”

昨天的发布会上,对这次降准解释很少。因为市场热度太高,说得太多,老百姓都说放水了,这也麻烦,资产价格的预期又要起来。

所以,这样冷处理是合适的。

但是,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流动性操作,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发生改变。

我认为至少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这是一个流动性操作。也即上文所说的祛魅,存准就是一个流动性操作工具,不是什么皇冠,不要理解错。

对这个工具的理解,其实并不是现在才有,只不过这次更加凸显出来。

在2016年初,央行为了应对春节期间的现金需求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都会加大流动性投放。那年1月,投放了超过1万亿的逆回购。可是为什么不降准呢?

原因就在于降准这个工具会带来汇率的波动,当时贬值的压力太大。所以,某种意义上,存准、MLF和逆回购,都是一个级别的流动性管理管理。

流动性 管理工具

但不同点在于,存准是这些流动性管理工具中公众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好像是一群明星,存准是最知名的那个。

另外,我们也需要看到央行在进行流动性管理的真正意图。

不论逆回购、MLF也好,还是存准率调整也好,都只是“操作量”,要看有没有影响到价格变化。降准虽然投放了一部分资金,但缴税又有流动性流出,对冲后DR007很可能还是保持平稳的。

近年,央行就不断强调看货币政策更重要的“价”而不是“量”,即首先看政策利率是否发生变化,其次看DR007的平均水平,无需过度关注操作量。

在一季度央行的货币政策报告中,也反复解释这个问题,可谓是循循善诱: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上央行实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主要有两类做法,一类是 将市场利率作为操作目标,通过流动性调节引导市场利率在操作目标附近运行, 另一类是将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作为央行政策利率,并以此为操作目标,从而将操 作目标、政策利率和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合而为一。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第二类做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和传导效率的优势显现,逐渐成为主流。

我国的央行操作目标体系也采取了第二类做法,更为直观,市场和公众观察货币政策取向时,只需看政策利率是否发生变化即可,无需过度关注公开市场操作数量,也无 需过度关注个别机构的市场成交利率,或受短期因素扰动的市场利率时点值。

……因此,市场在观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时,应重点关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 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等政策利率,以及市场基准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情况,而 不应过度关注央行操作数量,避免对货币政策取向产生过分解读。

去年四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

判断短期利率走势首先要看政策利率是否发生变化,主要是央行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是否变化,而不应过度关注公开市场操作数量。

公开市场操作数量会根据财政、现金等多种临时性因素以及市场需求情况灵活调整,其变化并不完全反映市场利率走势,也不 代表央行政策利率变化。

可是,我们真的认真听过央妈这苦口婆心的诉说吗?不要关注量,关注价格。量不代表方向,价格代表方向。

综上来看,必须综合理解昨天孙司讲话的“流动性操作”,既然是流动性操作,当然没有必要大书特书,没有必要讲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大的意义。

其次,这是一个常规的流动性操作。为什么说是“常规”,因为流动性没有出什么问题,没有什么特别的状况,甚至都没有提一句专项债。

前沿君注意到,市场上有一些人的分析,也专门加上,为了应对专项债的高峰之类。我并不完全同意,央行自己没说,专项债也不一定马上有高峰到来。

四季度会不会有,还不清楚。如果有,靠这次降准远水解不了近渴。

常规的另外一个意思是过去也用过,就是用降准对冲MLF到期和缴税期,这没什么意外。

第三,强调了当前的形势——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回归常态是从去年5月份开始的,到今年也过去一年了,货币政策没有任何动作,既然回归常态,对冲下流动性还是可以的。

如果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降准,那么大概可以看到,这次操作没什么不一样,常规举动。既然常规,未来再次出现,你们也不要大惊小怪。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搞大水漫灌也可以理解。只是调节流动性的工具,而且还有置换、对冲缴税期,你们竟然说这是大水漫灌,哪来的大水?哪来的灌?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央行到底怎么看MLF这个工具?因为现在关联到LPR报价,是一个政策的基础利率,所以这个工具的规模是做大好,还是做小好?

这是影响未来货币政策的关键。因为2018年4月份用MLF置换,当时规模差不多5万亿,后来再次置换,5.3万亿左右,现在5.4万亿了。

如果未来会继续扩充MLF的规模,那么就不需要用存准来置换,继续续做,超额续做就可以。如果觉得这个工具规模不能太大,那当然未来会继续降准。

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很深层次的中国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问题,到底怎么设计,这几年为此吵过很多次。

7月6日召开的第53次金融委会议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对金融领域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问题研究。

要围绕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优化金融组织结构,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金融风险防控处置机制……

为什么要做这些研究呢?据说是为明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做准备,这里的研究课题包括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对于基础货币释放渠道到底如何设计、MLF等各类粉到底怎么定位、央行和财政到底什么关系,可能会有明确的答案。

不谈经济形势是不可能的

市场对这次降准惊讶的原因,大多数还是出于感性的认识,认为经济也并不差,今年本来是不用稳增长就可以躺赢的一年,为什么突然爬起来来个大工具降准呢?

用四川方言说,赫死老子哦。

但是,前沿君认为,市场大多没有看到真实的经济形势,尤其是大多数民众仅仅是听到那些两位数的增速,就已经觉得今年形势是多么好。即使听了统计局的两年平均的数字,也是不差。

但这里面实际上存在极大的信息差,也就是外部宣传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因为在发布会讲述的大多都是形势大好,即使有不好的,也遮遮掩掩。

甚至有的时候,某项细项数据不好,就突然这个数据不用了,引用的细项数据都是异军突出。

我在圈内做过一些分析,转其中一小点:

第一,内外对经济形势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别。我上篇文章(见本公号文章《(值得收藏)2021年政策主线与展望》)分析了经济形势内部结构的分化,并且重点引用了工xin部副部的说法。这里面结构性的分化是非常严重的。

但是这种严重性不能对外说,对外发布数据和官方解读都是讲好的,形势多么好。总量多么好。

分化到了多严重呢?制造业行业,只有三四个行业增长,其他还根本没有恢复。其中疫苗、电子元器件又异常火爆。一些地区工业增加值创历史记录地超高速增长,但背后其实是靠两家疫苗企业支撑,否则比过去一般水平还要低。这些分化情况外面不一定了解。

在前沿政策周报里,我的分析就更细致。最近我写一篇心得和手记,在本次发文的第三条,全文需要付费1元查看: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写篇小文,谈一谈最近做政策周报的体会和心得。

上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前释放了降准的消息,这已经让人很纳闷,为什么上游涨价要降准。周五,央行正式宣布全面降准,更让人不解。

我们当然不敢大言不惭地说预测了降准,我们也没有意料到,尤其是年中政治局会议研判经济形势前就采取行动。但是,对于降准,至少我们没有那么意外,因为这几期周报,我们一直在紧密关注决策层、智囊团对经济形势的研判。

6月27日的第11周报,我的第一条分析是《两大部门对经济形势判断出现分歧》,这时候我们对年中判断还不是特别清晰,但捕捉了一些相互矛盾的信号。

但7月4日第12期周报,因为我们爬虫系统监测的信息非常密集,再加上前沿君的一些内部交流了解,我们非常坚定地对决策层对年中经济形势判断,所以第一条分析是《“稳增长派”摇旗呐喊》,这里我们监测到货政委委员、前央行官员等等许多许多的人的声音,我们也认真研判了了解的信息。

所以,当降准的消息发出,我并不惊奇。我认为,这里面有信息的预期差。官方发布数据的解读一般来说主要是解读好的,但是没有看到经济内部结构的极大分化,以及存在的问题。但智囊团普遍还是看得更清晰,了解的信息更多。

如果需要了解《前沿政策周报》、日报、前沿政策数据库,请参考《前沿政策周报,等您来!》

对于经济形势,本文就不展开分析。下面直接说对未来的判断。

如何理解未来的货币政策?

这回到了文初的问题,下一步的货币政策走向如何?前沿君认为,大致有以下的观点和判断:

第一,要真正理解降准,首先就要对存准这个工具祛魅。存准是一个流动性管理工具,是一个最出名的流动性管理工具。

第二,既然只是流动性管理工具,就不能太看重他代表货币政策的方向性意义。那么,未来继续降准是完全可能的。

第三,下半年MLF到期量不小,不可能大规模回收。要么是续做或者超额续做,要么是继续降准,用降准来对冲。

到底选择哪种办法,取决于决策层对MLF这个工具的定位,到底是做大MLF规模,还是要缩小它的规模。

第四,7月15日,MLF到期4000亿,即便降准置换MLF,央行大概率还是会进行MLF操作,保证连续性,但量会很少,估计百亿级规模。

就像今年一段时间,央行投放20亿-100亿逆回购,其核心不在量,而是向市场传递信号,政策利率MLF、逆回购利率不变,货币政策取向未变。

7月20日将进行本月LPR报价。LPR改革后,降准的月份有时LPR降,有时LPR不变。这次降低的成本是130亿,比之前的低,一年期LPR很可能不降,因为可能银行成本下降达不到5BP。

但如果考虑到近期存款利率报价改革后存款利率有所下降,一年期LPR不排除下调的可能。

第五,基本认同,新的窗口期打开了,就如火山到了活跃期,但活跃期不代表马上要爆发。

未来货币政策各类工具都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每个政策的初衷和来由,每一个阶段肯定都会有新情况。

但理解下一步的货币政策,不能不看宏观经济指标,但更不能不看金融体系内部的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货币政策诸多框架中不同工具的配合。

第六,房地产三道红线及贷款集中度管理、融资平台严监管其实是有利于宽松的。如果这些政策管住了资金不会流向房地产、融资平台,那么宽松的信心就会更大。

所以,如何评估这套去年8月份开始的金融监管房地产的政策也很重要。如果认为有效达到目的,未来放松的压力就会减小。

第七,下半年还必须考虑美联储的政策,以及中国央行对美联储开始TAPER、未来加息的看法。

第八,对今年的经济没有必要那么悲观,虽然三四季度肯定会走弱,但也不会那么弱。出口会弱一些,也不会马上掉很快。至少这次降准,没有体现出对经济走弱太大的担忧。

降准主要代表的不是经济快不行了,急就章的举措,而是从央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流动性、银行的成本等方面考虑为主。未来什么时候进入以稳经济为主题的宽松,还要观察,至少这次不是。

第九,不要嘲笑大水漫灌,我认为,这次真的不算大水漫灌。

前沿观察
微信号:zhengjingguancha
功能介绍:做中国最好的宏观和金融政策分析

分享到:更多 ()

来评论吐槽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快手号:神吐槽shentucao

交易所地址更多手机免费挖矿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