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冷月博士聊起为何我们18-19年投的很多自以为有技术先进性的区块链项目很多都是GG(单纯从财务投资角度),总结起来也是有原因的,归根结底我们黑色幽默地称为“团队不会来事”。
营销
所谓“来事”讲的好听点就是promotion(推广),营销,包装,商务;说得不好听点就是懂币圈套路,懂得一年四季韭菜的成长经历。
一年中,我举几个技术型但是结局挺惨或者不温不火的项目:
有些不能算失败,毕竟这么早无法定论,但是相比同期很多不知所云的项目,这些做的事儿我们觉得是有技术探索和先进性的,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市场价格发现。
- Rchain的状态通道和sharding—我们觉得拉Zilliqa几个段位,结果败在business方面是坨shit;
- Skycoin的通信层组网和Oblisk共识,也败在奇葩的business taste;
- liquidity的offchain玩法-我们类比一下这几天比较火的celer;;
- 白雪公主算法的ThunderCore-对比下我觉得共识层面有问题的Conflux.etc。
这些项目往往看着是个好东西,但是结果不温不火或者大坑,我们总结下来,在于团队的business sense不对币圈玩法。
大部分这些团队是学术圈出身,不愿惹得一身骚,结果就是容易导致token的价格阴跌。
其实想想也明白,单纯靠价值发现支撑的币,有几个?99%还是靠韭菜共识和通缩机制来维持几千万几个亿的流通盘价格稳定。
不做marketing(市场营销),不做promotion(推广),不做市值管理,不做刷脸,往往结果就是价格告诉你真实的区块链项目估值。
所以最近又看到好几篇很漂亮的paper(论文),换做17年,我们一定砸锅卖铁投的。但是现在一想,真的有价值的东西还是这种nerd(书呆子)团队为主,可惜他们又不容易放下身段来做promotion(推广),最后作罢。
但也挺可悲的,真的能够具有学术能力+工程开发能力+CX(传销)能力的项目,又有几个呢?有的话,留言告诉我罢。
学术圈
这个毕业生还是教授(prof)有关系,人家还要混学术圈,不能完全不顾及,这也是忧虑的地方。
要是做企业谁管那么多,他们都是毕业博士学位(PHD)吧。
混学术圈谁敢这么大张旗鼓的搞,为了几百万美金前途打进去,所以项目我觉得达到一个门槛(threshold)就好了,剩下还是看人。
标的不查,剩下看 bussiness sense(商业意识)和折腾能力。
这个级别的项目我觉得 thunder lqd 都算吧,都 make sense(有道理)。
但是相差如此之大,lqd也是团队是学术圈的,不热衷币这套。
原文:
真别小看老外的一些团队,他们动作是慢,但是几年时间真搞出来了,也是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