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资源分享
追寻中本聪先生的脚步

动态再平衡策略 资产配置仓位 股债配比@破晓笔记

原文标题:干货预警:“动态再平衡”实操详解

动态再平衡概述

动态再平衡与传统的投资策略相比,有两个重大的区别:

  1. 它是被动地按照规则去调整仓位,而不是主动地依靠判断去调整仓位;
  2. 它会按照各类资产间的“比例”去调整仓位。

动态再平衡有很多种策略,篇幅所限,我们主要阐述其中两种,第一种是原理最简单、操作最容易的 5:5 策略,也叫半仓策略。第二种是带有一定侵略性,对投资者的水平要求更高的8:2策略。

5:5策略

先说简单的5:5策略。半仓策略的规则就是,将股权类资产和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严格控制在5:5。一旦它们之间的比例变成了 6:4 或4:6,就强行将它们再调回到 5:5。

在这样的规则下,不论股市下跌到多深的位置,我们永远有钱可以补仓;同时,无论股市涨到多高的位置,我们永远有股票可以减仓。

严格执行这个策略,我们可以在股市中被动地进行高抛低吸,这里需要注意,重点在于它是“被动”的,我们不做任何预判,反而实现了多数投资者梦寐以求的“低买高卖”。并且,股市和债市的波动越大,对我们就越有利。

8:2策略

随着水平不断提高,我们也可以在动态再平衡策略中加入一些主动的因素。比如基于对估值的判断,我们可以让股权类资产和债权类资产的比例在8:2到 2:8 之间回来变化,股票市场估值低而债券市场估值高时多配股票,相反的情况则多配债券。

和半仓策略相比,8:2策略的波动性要大得多。在判断正确时,我们将得到更多收益,然而一旦做出错误的预判,我们也将承担更加严重的后果。但是由于在比例上设置了上限和下限,我们依然可以有效应对各种极端状况,不会使全部资产遭遇灭顶之灾。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越简单的策略,越无懈可击。比如你和朋友在玩一个最简单的游戏,“剪刀、石头、布”。如果你的策略是出剪刀、石头和布的概率各 1/3,你会发现无论对手使用什么样的策略,他永远不可能击败你。

而一旦你发现对手出石头的概率明显高于 1/3,你将会提高自己出布的概率。这种调整帮你获取更多的收益,同时也成为你的命门。这时对手策略上的变化将直接决定你的输赢,反之亦然。从此以后,两个小伙伴终于可以永无止境地互相伤害了……

当然,上述案例只是一个趣谈,它与真实的证券投资有两个本质的区别。

第一,“剪刀、石头、布”是零和博弈,你的全部利润都只能来自对手的损失。而证券投资是正和博弈,你的利润不仅来源于对手的损失,还来源于上市公司经营过程中其本身创造的价值。根据统计,如果你把世界上所有股票全买下来,然后将全部的现金分红再投回到股市中,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做,每年也能获得一定的的基本收益。

第二,两者定价的客观性不同。在“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中,石头价值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对手出剪刀和布的概率,它是没有客观标准的。而证券投资中,一只股票或债券的价值可以通过“现金流折现、净资产清算”等方法得出相对客观的估算。

这也让动态再平衡的策略在 5:5 策略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结合第一层级的内容,我们可以在股市进入系统性机会期时,将股权类资产和债权类资产的比例调整到 7:3甚至 8:2。反过来也一样,当股市进入系统性风险期时,我们可以将股权类资产和债权类资产的比例调整到 3:7 甚至 2:8。

接下来我们详细讲一下对投资者要求比较高的8:2策略。

8:2策略,严格来说应该是“8:2—2:8”策略。这套策略与简单且均衡的5:5策略不同,它的要点在于,我们要根据当前市场中不同资产的估值水平,决定股权类资产与债权类资产的配比。股权类资产的估值越低,则我们配置股权类资产的比例就越高;相反,股权类资产的估值越高,我们配置债权类资产的比例就越高。

8:2策略相比于5:5策略,有两个额外的难点。第一是“股债配比变化与市场估值变化之间的关系”,第二是“守住8:2与2:8的底线”。我们一个一个说。

股债配比变化与市场估值变化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要判断一个市场整体估值的高低,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要判断某个市场当前究竟低估到什么程度,然后再根据低估的程度决定此刻股债间的配比应该是5:5、6:4、7:3还是8:2,这个难度就要高很多了。我们知道股权类资产估值越低,就应该配得越多,但具体低到什么程度应该配多少,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我可以先强行设置一个实际操作中“能用”的标准,然后用两个理由告诉你,为什么这个强行设置的标准是不完美的。

强行设置的标准是:

  • 当股票市场整体估值超过2倍市净率时,股债比例为2:8;
  • 当股票市场整体估值在1.75-2倍市净率之间时,股债比例为3:7;
  • 当股票市场整体估值在1.45-1.75倍市净率之间时,股债比例为4:6;
  • 当股票市场整体估值在1.15-1.45倍市净率之间时,股债比例为5:5;
  • 当股票市场整体估值在0.85-1.15倍市净率之间时,股债比例为6:4;
  • 当股票市场整体估值在0.6-0.85倍市净率之间时,股债比例为7:3;
  • 当股票市场整体估值低于0.6倍市净率时,股债比例为8:2。

这个强行设置的标准,在实际操作中是可以直接拿来用的,而且用起来不会有什么致命的问题。但是,会有两个不致命的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处理得好与不好,累积起来也会对投资收益率产生很大的影响。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小问题。

问题1:什么是“市场整体估值”,凭什么要参考市场整体估值?

股票市场的整体估值,理论上是指市场中所有股票的加权平均估值。在实际操作中,人们通常用一个市场中最有代表性的指数的估值,来指代市场整体的估值。比如A股市场最有代表性的,是沪深300指数;港股市场最有代表性的,是恒生指数。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根据市场整体估值,来决定股债配比呢?答案是,为了规避“非系统性风险”。

在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中,单个行业跨掉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很多行业一起垮掉的可能性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谓有代表性的指数,它所代表的其实是一个由很多只股票构成的投资组合,只有在一个投资组合中的绝大多数股票不会破产的前提下,这个组合的整体估值才有意义。

这时候问题又来了,一个不同于经典指数的投资组合,能否作为决定股权类资产配比的依据?

比如说,假设A股市场中,沪深300指数的估值为1倍市净率,但上证50指数的估值为0.6倍市净率,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决定将股权类资产全部配置为上证50指数,那么我们能否以上证50指数的估值为依据,将此刻的股债比例设定为8:2呢?

答案是可以。上证50指数并不是A股市场最有代表性的指数,为什么依然可以呢?因为我们寻找市场中最有代表性的指数,仅仅是为了避免非系统性风险而已,上证50指数,是由各个中国的核心产业中的头部公司构成,几乎代表了半个国家的经济体量。

如果上证50指数也能实现“规避非系统性风险”的效果,如果构成上证50指数的那些公司,也能确保在一个牛熊周期之内几乎不会破产,那么上证50指数的估值,就可以做为股权类资产的配比依据。

很多投资者在这个问题上容易本末倒置,我们一定要清楚,工具是为我们的目标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再问下一个问题,假设A股市场中,沪深300指数的估值为1倍市净率,但红酒行业指数的估值为0.6倍市净率,那么我们能否以红酒行业指数的估值为依据,将此刻的股债比例设定为8:2呢?

当然不可以。单独的某个行业,不能有效的避免非系统性风险,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不会凭空消失,但某个具体的行业是可以跨掉的。(注:这里只是随便用一个行业举例,不涉及对红酒行业的任何判断)

接下来延伸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如果上证50指数的估值,也能作为股权类资产的配比依据,那么我们自己构建一个不是任何指数的投资组合,这个投资组合的整体估值,是否也能作为股权类资产的配比依据呢?

答案是:可以。只要这个组合能够避免非系统性风险的冲击就行。是什么指数不重要,是不是指数也不重要,我们的初心,就是为了规避非系统性风险而已。

就在撰写本段文字的2020年6月,笔者本人的资产配置中,股债比例已经达到了8:2。此时并没有哪个主要指数的市净率低于0.6倍,但笔者本人所构建的由30只港股构成的投资组合,平均市净率只有0.4倍,平均市盈率不到5倍。30只股票均为大型蓝筹股。(注:净资产规模均在几百亿人民币到几万亿人民币之间),分布在10个不同的行业中。从资产属地的构成上说,其中大部分是在“中国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

由于笔者本人构建出了一个比任何指数更加低估,且能够避免非系统性风险冲击的投资组合,因此可以在恒生指数市净率还在0.9倍以上时,便将股债配比调整到再平衡策略中最为激进的8:2。

这就是两个小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面对同一时刻的同一个市场,股债比例的配比,根据不同投资者的选股能力和狩猎范围而变化,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

问题2:债权类资产是什么估值?

为了方便把问题讲清楚,我们刚才一直以是站在股权类资产的视角下讨论问题。比如刚才说到:当股权类资产估值低,就要多配股权类资产;当股权类资产估值高,就要多配债权类资产。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了,这句话中其实包含了一个无比蛮横的假设,即:债权类资产的估值始终是合理的。在真实的世界中,这是不可能的。

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是,多数情况下,债权类资产确实不像股权类资产那么狂野。不那么狂野的意思是,价格偏离内在价值的时间更短,程度更小。但这绝不意味着债权类资产的估值水平无需考虑。

在本书后半部分讲投资工具的内容中,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债权类资产中本该如定海神针般稳重的国债,发起疯来其价格可以达到一种多么离谱的程度。

还是先把问题简化。我们把市场中纷繁复杂的各种股权类资产和债权类资产,简化为一只股票和一张国债,假定市场中只有一只股票和一张国债,再假定股票的内在价值是100元,国债的内在价值也是100元。

我们通常的想法是,如果股票100元,则股债配比为5:5;如果股票跌到70元,则股债配比变成7:3。

但是:

1、如果在股票跌到70元的同时,国债也跌到了70元呢?

2、如果是股票保持在100元,而国债跌到了70元呢?

这时候我们会发现:

1、有时候即使股票的估值降低了,也不该提升股票的比例。

2、有时候即使股票的估值没升高,也应该降低股票的比例。

这就是两个问题中的第二个小问题:股权类资产的估值水平,不是决定股债配比的最终因素,股权类资产与债权类资产的估值的相对关系才是。

实际操作中,上述两个小问题叠加在一起,已经会让大部分投资者陷入某种混乱,更何况真实的世界中,股权类资产不是只有股票一种,债权类资产也不是只有国债一只,上述两个小问题再配以丰富的投资工具,使得动态再平衡的策略变得越发复杂。

守住8:2与2:8的底线

动态再平衡的8:2策略,其另外一个难点在于,和5:5策略相比,8:2策略执行起来更加考验人性,使用该策略的投资者更容易“不守纪律”。

什么叫守纪律?守什么纪律?答案是:守8:2和8:2的纪律。也就是说,任何情况下,我们的投资组合中,股权类资产的比例不能高于80%,也不能低于20%;同样,任何情况下,我们的投资组合中,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不能高于80%,也不能低于20%。

为什么要守这两条线?因为正如前文所说,“动态再平衡”这种策略的精髓就在于,我们永远不能让自己陷入弹尽粮绝的局面。

假设我们目前的股债比例是8:2,如果未来股票继续下跌,而债券没有下跌,那么股权类资产的比例就会变得低于80%,而债权类资产的比例就会变得高于20%,那时候再重新将股债比例调整为8:2,实际上就又加仓了股票。

这个过程可以永无止境地重复下去,无论股票下跌到多深的位置。动态再平衡策略的核心要义其实就是一句话:让价格的随机波动,变成对我们有利的因素。在这一点上,任何一种动态再平衡策略都是一样的,只不过8:2策略更激进一些。

但是根据笔者的观察,实际操作中,使用5:5策略的投资者大部分都能严格地遵守纪律,而使用8:2策略的投资者,却很容易失控,很容易在股票下跌的过程中,一时冲动将股债比例调到9:1甚至10:0。

这种现象背后的动因也很好理解,因为选择5:5策略的投资者,一开始就放弃了对估值的判断(注:这里所说的放弃对估值的判断,指的是放弃对“绝对估值”的判断,事实上选择5:5策略的人,未必会放弃对“相对估值”的判断。也就是说,该投资者在将股债比例严格地锁定在5:5的同时,完全可以选择持有市盈率和市净率比市场平均水平更低的股票),

而选择8:2策略的投资者,一定是认为自己有能力判断估值的高低,所以他们很容易在估值的问题上跟市场赌气,他们会觉得“股票估值已经这么低了,再留20%的债券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作为一个同样选择了8:2策略的投资者,我能理解这种感受。但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判断估值的高低,和预测市场的短期波动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有些时候,最极端的估值,会比最保守的投资者以为的更加极端。

《投资要义》的第一版中,只讲了5:5策略,并没有详细介绍8:2策略的用法。其实笔者在写第二版时,也很犹豫要不要加这一段。动态再平衡的内容是最难写的,倒不是因为其原理复杂,而是因为动态再平衡策略的使用,非常依赖投资者自身的能力,会估值的人和不会估值的人不一样,掌握3种投资工具的人和掌握10种投资工具的人又不一样。

同时,即使在其他一切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动态再平衡策略的使用依然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比如再平衡的频率有多高(一个月检视一次还是半年检视一次?),再平衡的尺度有多大(8:2—2:8之间,究竟应该设几个档?),都是很难找到客观标准的。

找不到客观标准,一方面是从统计上找不到线性的规律,另一方面从逻辑上也不支持寻找最优解的努力。如果我们承认,市场价格的短期波动是不可预知的,那么也就不可能计算出“动态再平衡”最恰当的时间频率和价格尺度。

动态再平衡的问题,到这里就基本讲完了。下一节我们重新回到资产配置的问题。

在某一个市场进入被严重高估的状态时,最好的方法其实是——去寻找另一个处于被严重低估状态的市场。

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要讲的内容:不同市场间的资产配置。


破晓笔记
微信号:poxiao0123
一些随想~

分享到:更多 ()
靠谱免费最好的手机挖矿app推广 炒币圈交易所注册链接 手机挖矿微信群联系方式

来评论吐槽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快手号:神吐槽shentucao

交易所地址更多手机免费挖矿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