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资源分享
追寻中本聪先生的脚步

关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里种种鲜为人知的事迹《横空出世》影片中真实历史始末@杨振宁@肯尼迪@赫鲁晓夫

关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里种种鲜为人知的事迹

前言

1999年,国产故事片《横空出世》上映,本片由李雪健和李幼斌领衔主演,故事讲述了上世纪50、60年代,共和国作为一个面临核大国威胁的新生政权,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夹缝中直面绝望的困境,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

英国著名国际战略学家劳伦斯·佛利德曼爵士曾经说过,“在广岛和长崎被原子弹轰炸后,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如此接近核打击”,今天的中国人恐怕难以体会,上世纪50、60年代,我们这个民族在帝国主义的核讹诈下所面临的那种铺天盖地的恐怖和威压,在最危险的关头,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离万劫不复的深渊,只有区区半步之遥,苦难和屈辱如潮水般涌来,坚韧和忠诚却在戈壁深处闪耀出星辰般的光芒。

在观影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情节是极富深意并且和真实历史有所呼应的,轻描淡写的一句对白,在背后蕴藏着层层叠叠的弦外之音,一闪而过的某个镜头,映射着当年拨云诡谲的国际纵横,这是一部在豆瓣9.4分也依然被低估的片子,那么,接下来,就让我把《横空出世》这部影片给大家展开讲讲。

朝鲜战争

来自美国的恐怖

在影片一开始,一段纪录片似的镜头为大家介绍了故事的历史背景,1954年12月2日,美国与台湾缔结了《共同防御条约》,插手中国内政,面对解放军凶猛的攻势,刚刚在朝鲜吃过苦头的美国表示,要对大陆几个战略城市直接实施核打击。

那么,真实的历史真的如影片开头所述的那样紧张吗?确实非常紧张,甚至要比当时人们预想的还要更恐怖,这是因为在朝鲜战争时期,美国两任总统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都直接或间接地叫嚣过要用核武器对付志愿军,但最后都没有真的动手,以至于后来还有些人庆幸,觉得美国虚张声势而已。

但在《横空出世》上映16年之后,也就是2015年,美国解密了一批机密文件,其中显示,美国在1956年就已经对中国全境安排了周密而翔实的核打击计划,当时美国在中国划出了869个核打击目标,其中北京17个,武汉24个,杭州13个,广东42个,东三省作为工业重镇在计划中更是被核武器密集覆盖,哦,对,在目标城市中,上海最惨(划红线),82个,那核打击目标一页纸都写不下,这份解密文件信息量很大,一是美国1972年联合公报以后才承认共和国政府,所以在这份核打击的目标清单中没有北京,只有北平,而且用的还是威氏拼音,中国北平写成Pei Ping China,最重要的是美国还对打击目标进行了分类,然后给予了各种编号,其中有个编号275(划红线),在北京上海等地的目标列表中都出现了,这个编号对应的是Population,即人口,意思就是说这核打击就是冲着杀伤平民来的,目的就是为了造成人口灭绝,这作战计划中的800多个目标要是真的被核弹炸一遍,那全国上下无论天南地北,无论男女老幼,可谓人人有份,华夏大地将化为处处弥漫着核辐射的废土,所以那时候的美国真不是随口吹两句牛逼而已。

这感觉就好像如果有个人指着你鼻子说:“老子宰了你!” 你未必觉得有多恐怖,但是你后来发现,这个人不仅这么说,而且还在潜伏你家附近仔细摸排过你的具体住址,用笔记本记录过你出门和回家的具体时间以及行走路线,而且他的后备箱里还准备了猎枪、砍刀和碎尸用的电锯还有铲子,那这和口头威胁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冷战时期,美国在制定核战计划时可谓完全不顾后果,那核打击计划疯狂到什么程度呢?艾森豪威尔曾经亲口说过,说他当总统时听到对敌核打击造成的杀伤效应报告后,自己魂都吓出来了。

大家想想,艾森豪威尔那是什么人?美国五星上将,二战欧洲盟军总司令,那是字面意义上的身经百战,胆略气魄远非凡人能及,就这么一个久经战火洗礼的强人,作为主动发动核打击的一方,光是听到核打击可能对敌人引发的后果都能吓出魂来,而中国却是多次被核武器威胁讹诈,并且随时可能承受核打击的那一方,当时咱们国家面临的那种乌云压顶的恐怖,大家想象一下。

那时用核武器胁迫全球的美国,如果不计一切后果,不择任何手段发起全面核战争,那么50年代中美两国的力量差距,就仿佛人类和三体之间那么悬殊。

但我们不会屈服,因为这片土地之上,自有执剑之人,他将带领这个一穷二白的新生政权,在世界两大超级力量的威胁和封锁之中绝境逢生,引领数万万华夏同胞,挺起胸膛,昂起头颅。

想要做到这点,我们就无论如何也要在这无尽的绝望中拥有自己的核武器,而这也正是《横空出世》开始时的故事背景。

来自苏联的轻视和背叛

新中国的核武器事业首先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我们孤立无援,有人说苏联不是帮过吗?其实,这事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简单。

在影片《横空出世》的一开始,有这么一段情节,主角冯石正在看着一部关于原子弹的内部资料影片,下边的字幕时间写的是1958年夏天北京总参谋部,在影片结束后,一位老首长对冯石说:“中央调你回来,是要你搞原子弹。” 冯石说:“我不会呀。” 老首长说:“我会吗?美国佬会,苏联老大哥会,可是他们呀,不会白白地送给你。”

此处两人之间的对白虽然只有寥寥几句话,看着好像波澜不惊地就过去了,但是结合字幕中1958年夏天的那个时间,我想告诉大家,其实这对白背后有着一段跌宕起伏的国际风云。

影片《横空出世》的故事是从主角冯石在1958年接受任命开始的,所以有观众可能会觉得中国从1958年才开始着手制作原子弹,其实不是,早在1946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就曾经尝试要制造原子弹,但事后再看,这个制造原子弹的尝试把国民政府的不靠谱体现的淋漓尽致。

侵华战争时期,日军的那种疯狂、残暴和偏执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二战最后阶段,日本已经穷途末路了,但还敢对美国叫嚣一亿玉碎,要顽抗到底,结果美国兜头两颗原子弹下去,日本一句废话没有,立即无条件投降,整个国民政府特别是蒋介石本人对核武器的威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946年代的时候,在国内一些学者的倡议下,又在美国个别学者的援助承诺及军方人士的询问下,蒋介石决定搞原子弹,但蒋介石很显然对核工业没有最足够的认识和思想觉悟,李政道先生后来回忆说,俞大维给蒋介石找来三个科学家,分别是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然后蒋介石的意思是给你们批10万块钱,再给安排你们一座大礼堂,你们给做出一颗原子弹来。

这完全就是让人哭笑不得莫名其妙,吴大猷先生就解释说,原子弹这事特别复杂,它就不是找个大礼堂炼个弹的问题,光有大礼堂你练个蛋啊,你首先得有专业的科研人员掌握理论才行,要想掌握理论就得派人去美国学,俞大维觉得言之有理,于是,就让这三个学者各自拟定共同赴美名单,国民政府解决经费问题送他们出国。

其中吴大猷先生决定带自己两个学生去美国学习原子弹知识,这两个学生中的一位就是刚才提到的李政道先生,我觉得啊,给蒋介石找人的俞大维毕竟是看过史密斯报告的人,而且本身文化水平很高,对核武器技术的复杂程度应该是有基本认识的,所以在大礼堂炼原子弹这说法,应该只是吴大猷先生在表达一种讽刺,但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对核武器研制工作没有足够的认真和觉悟却是真的。

比如说,吴大猷先生在带学生赴美之前,为了做好准备工作,就一边给自己的学生上课,教近代物理知识,一边组织另外两位学者召集来的学生们一起翻译俞大维给他们《史密斯报告》,史密斯是美国曼哈顿工程顾问,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主任,他撰写的这个报告详细阐述了美国核武器的发展情况,在当时属于绝密,最后吴大猷先生他们好不容易把这个报告翻译出来了,交给国民政府的军政部,然后军政部就给丢了。

范志毅嗓音:“当时国民政府什么执政水平啊?就那么几个人,你常凯申什么的都要搞原子弹,他能搞吗?搞不了!没这个能力知道吗?绝密情报翻译好了塞手里都能给弄丢了,脸都不要了!”

等吴大猷先生一行人抵达美国后才发现,核武器这种绝密技术在美国属于最高机密,就连亲密的盟友英国都不给,更别说中国了,在当时想学习原子弹技术是绝无可能的,再加上国内政局动荡,有的考察团成员对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心怀愤恨,不愿再为其效力,于是,这个蒋介石派出的留学考察团就地解散了,成员们各奔东西,留在美国寻找其他的学习机会,蒋介石研究原子弹的计划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吴大猷先生为蒋介石挑选的两个赴美学生中,一位叫李政道,另外一位的名字叫朱光亚,后来共和国的两弹元勋之一。

咱们世界线回到共和国这边。

赫鲁晓夫和原子弹

1952年的时候,咱们国家正在为一五计划做安排,当时中央就考虑要不要发展原子能,但原子能毕竟属于尖端科技,做计划的人拿不准,周恩来总理就派人去请教竺可桢先生,竺可桢先生那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也是我的偶像,他写过一系列非常牛逼的论文,后世学者正是以竺可桢先生的研究为基础,从文献中对动植物细枝末节的描写出发,洞察了王朝兴衰的大势,但是在这我就不再继续展开了。

总之,竺可桢先生是非常务实的一个人,就说搞原子能需要很多人力财力,最好能有苏联援助,周总理看了以后觉得有道理,所以最开始我们是希望苏联能帮咱们一把。

后来1954年国庆的时候,赫鲁晓夫来中国参加庆典,在之后的两国最高级会谈上,赫鲁晓夫就说中国这些年的建设成就很大,愿意和中国团结互助,不知道中国对苏联还有什么要求没有?这时候毛主席就说了,中国对原子能核武器有兴趣,希望苏联提供帮助。赫鲁晓夫一听这个就愣了,沉吟了一会后,赫鲁晓夫说核武器这事中国现在想搞条件上有困难吧,很费钱的,而且费电,就算把全中国所有的电力都集中起来也未必够,社会主义大家庭有一把核保护伞就够了,所以之后的情节中,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苏联专家举着伞对另一位主角陆光达,意味深长地说:“在这个世界上,伞永远掌握在高个子手上。” 这话说完,中国科学家毅然独自走进风雨之中,这段台词正是对赫鲁晓夫当年言论的映射。

赫鲁晓夫最初的设想是,核武器这东西你们中国就不要想了,有我们苏联罩着你就行了,所以在核武器援助这件事上,苏联一开始对咱们是很冷淡的,根本就没想帮咱们。

那为什么后来苏联在核武器的问题上突然又跟咱热络起来了呢?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赫鲁晓夫自己翻车了,他捅了一个天大的娄子。

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在大会的最后一天即2月25号,赫鲁晓夫在大会上突然做了一个措辞极其激烈的报告,题目是《关于个人崇拜极其后果》,在近5个小时的报告时间里,赫鲁晓夫指名道姓地痛骂斯大林,历数斯大林之前的种种罪状,现场参加会议的成员一个个吓的目瞪口呆,后来有人回忆说,现场鸦雀无声,没有咳嗽声,没有座椅的嘎吱声,没有窃窃私语声,会场里的人甚至都不敢互相对视,还有参会者在听报告的过程中震惊到休克了,当场不省人事。

这个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报告,就是后来所谓的秘密报告,此事发生后,全球立刻掀起舆论风暴,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国内的很多人都吓傻了,说赫鲁晓夫你疯了吧,你在说什么呀?!此事就这样在全球不断发酵,第二年苏共中央开会,11个常委中,7个要让赫鲁晓夫下台滚蛋,这就是著名的苏共1957六月事变。

当时赫鲁晓夫被骂的狗血淋头,内忧外患,虽然在朱可夫元帅的帮助下,苏联国内他算是暂时过了难关,但赫鲁晓夫还急需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在国际政治上支持他的合法性才行,咱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里是很有话语权的,赫鲁晓夫就希望咱们赶紧出来说两句话,咱国家领导人开了会,经研究讨论后,虽然没有完全同意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但也表示了对他的支持。

于是赫鲁晓夫马上就在之前核武器援助问题上对咱表现出了充分的热情,说一切好说,好说,于是,苏联大批的援助专家和物资就来了。

1957年,中苏两国签订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议》,简称《国防新技术协议》,也正是根据这个协议,苏联承诺帮助中国研制原子弹,1958年的时候,双方又签订了一份协议,对框架内的工作做了进一步具体的规定,各项工作,特别原子弹靶场选择工作才开始推进,这才有了《横空出世》接下来的故事。

所以,通过上述内容大家可以感受到,苏联在对中国进行援助的问题上,完全是一副临时应变反复无常的态度,用不了多久,苏联就再一次背叛了我们。

在影片《横空出世》中,情节对苏联专家的撤走处理还比较平淡,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中国为苏联专家举行了送别舞会,再之后,两国关于原子弹的合作就终止了,但当主角陆光达醉醺醺地回到家里后,他终于爆发了,忍不住和妻子大声抱怨,说:“研究中断了!图纸资料全都给拿走了!工厂瘫痪了!项目搁浅了!他们不经协商,事先没有通知,突然就撤走了!走了!”

这里说的是苏联突然撕毁协议,终止了对中国原子弹的研发工作协助的事情,刚才我为大家介绍过,赫鲁晓夫为了回报咱们对他的支持,对核武器援助问题上本是热情的,但为什么后来这么重要的事又突然被叫停了呢?其实这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有这么几个,分别是长波电台问题,联合舰队问题,中印边境冲突问题,美国俘虏问题,炮击金门问题,还有响尾蛇导弹问题。

这些问题中,既有来自苏联的因素,也有来自美国的因素,我把其中几个特别重要的为大家展开讲讲。

1958年底的时候,苏联第一艘核动力潜艇试航成功,于是远洋作战的能力就上了一大截子,那时候苏联还谈不上什么卫星通信,远程指挥得靠大功率长波电台,但是苏联要想指挥太平洋战场的舰艇,那电台的选址就特别重要,苏联专家找了半天,觉得中国海南岛的位置好,直面太平洋,调度指挥都方便。

于是苏联就和咱国家领导人说,这个长波电台造价1亿1千万卢布,苏联出7千万,中国出4千万,回头造好了两国一起使,但是毛主席一听这方案就不高兴了,说不用你们苏联人出钱,修电台的钱我们中国自己出,因为这样一来,这电台才是属于中国的,你们苏联人要是出钱在中国的领土上修建军用电台,那主权问题怎么说得清楚?

但苏联人那边却一再要求说一起出钱,咱们中国就一直没答应,结果这事还没聊利索呢,苏联又来一幺蛾子,表示要不咱建设联合舰队吧,因为夏威夷、中途岛、菲律宾,还有台海都有美军,将来社会主义阵营要是真和美帝比划起来,太平洋也是重要战场,苏联舰艇要是可以在中国港口停靠维修,那效率多高啊?而且,当时苏联人想在中国搞联合舰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苏联导弹射程不够,打不着美国,但是可以用潜艇装载导弹凑近了打美国,如果中国能提供停泊的港口,那苏联潜艇在太平洋上行动就方便多了。

又是在中国建设军用电台,又是想利用中国港口搞联合舰队,这两件事都涉及到中国主权问题,所以毛主席非常生气,不仅断然拒绝了苏联的要求,还训斥了苏联代表一顿,虽然赫鲁晓夫事后来到北京和毛主席解释说这事里有误会,都但总之两国之间算是伤了和气。

在这多说一句,正是因为联合舰队这个提议被中国拒绝了,所以后来赫鲁晓夫才把射程有限的导弹运到古巴,怼在美国鼻子底下,这都是后话。

除了直接来自苏联的因素之外,美国方面的间接因素也影响了中苏两国的关系,一个是美国俘虏问题,还有一个是响尾蛇导弹的问题,这两件事都深深刺激了赫鲁晓夫本人,使得两国矛盾之上又多加了一层个人恩怨。

第一件事是美国响尾蛇导弹问题,1958年9月的时候,台湾方面空军向大陆发动进攻,在空战过程中发射了5枚美国研制出的响尾蛇导弹,结果,阴差阳错之间,有的导弹没有爆炸,在浙江温州被解放军捡到了。

这件事传到莫斯科以后,赫鲁晓夫非常兴奋,因为苏联也在研制类似的武器,但在技术上比美国还差一截子,现在有现成的实战样品被中国得到了,苏联要是拿过来看看,导弹技术上肯定得进步不少,于是赫鲁晓夫就向咱国家索要导弹。

但咱国家对赫鲁晓夫的要求就特别冷淡,一开始不回复苏联的信息,苏联继续催问,咱就又说导弹还没找到,又过了一段时间,苏联还是催问,咱们干脆直白地告诉赫鲁晓夫,这导弹我们现在正研究着呢,等我们研究好了再说。

当时赫鲁晓夫就非常火大,说怎么搞的,中国那么多军工技术甚至核技术都是苏联给的,现在管你们要两颗破导弹怎么这么磨蹭?于是更加焦虑地紧催咱们,最后,都过了好几个月了,咱们才把响尾蛇导弹交给苏联。

苏联专家一看这美国技术,发现果然牛逼,导弹轻便灵敏而且易于组装,苏联专家就想内化美国技术,结果在仿造过程中,苏联专家发现响尾蛇导弹上一个热感应原件没有了,这东西尺寸很小,就像纽扣差不多大,但却是整个导弹的技术核心,苏联专家就分析,说这响尾蛇导弹应该已经被解放军拆解研究很多次了,这个热感原件可能是落地解体的时候丢了,但更有可能是被中国专家给藏起来了,总之苏联应该是被中国耍了。

赫鲁晓夫就继续管咱们要热感原件,咱们就回电表示不知道你在说啥,所有的东西我们都给苏联了,赫鲁晓夫就没再说话,但这件事给他心中投下了长久的阴影,他也和身边人抱怨说中国怎么能这么对待苏联,那感觉好像苏联特别帮衬咱们,但咱们对苏联留心眼。

在这多说一句啊,响尾蛇导弹这事最后学界也没个定论,到底是美国导弹坠落时这东西就丢了,还是咱们专家留下来继续研究了,这肯定就属于国家机密的范畴了,我也不得而知。

但咱们把响尾蛇导弹送给苏联后,苏联很快就研制出了K-13,装备到了米格-21上,最后也整挺好,客观来说,咱们确实帮了苏联,但赫鲁晓夫觉得咱们帮忙的时候不爽快,因此也记恨上咱们了。

再接下来一件事,那更是火上浇油,赫鲁晓夫直接跟咱当面吵架来了。

美国马里兰州有个地方叫戴维营,那是美国总统休闲疗养的地方,1959年9月,赫鲁晓夫受艾森豪威尔的邀请去美国访问,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首脑就在戴维营进行了会谈,赫鲁晓夫在此行过程中,一直释放和友善和平的信号,意思是说两大阵营不要搞得这么紧张嘛,有话都好好说。

艾森豪威尔一听这个,就在双方会谈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请求,说当年朝鲜打仗的时候,有几位美国飞行员,也有文献说是特务,在中国北部被抓了,一直被中国扣着,这都好几年了,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你能不能去中国帮我们把人给捞回来。

赫鲁晓夫不知道哪来的自信,就跟艾森豪威尔拍胸脯吹牛逼,说这事我帮你办了,没问题,我在中国有面儿,于是赫鲁晓夫前脚离开戴维营,后脚就跑到北京来参加咱建国十周年的庆典,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赫鲁晓夫就和毛主席商量,说美国飞行员能不能给放了。

毛主席本来就特看不上赫鲁晓夫,之前好几档子事也搞得双方不愉快,于是毛主席当场就把赫鲁晓夫给撅回去了,大意是说首先中国有法律,人不是你说放就能放的,而且美国人不是东西,当年把很多志愿军战俘强制送到台湾,这事还没跟他们算账呢。

赫鲁晓夫一看自己说话不好使,回头在艾森豪威尔那边会很尴尬,就急眼了,中央广播电台的记者陈寰是当时这次争吵的见证者之一,他回忆说赫鲁晓夫因为这件事气急败坏大喊大叫,但毛主席根本不吃这一套,于是双方不欢而散。

在这件事之前,苏联就已经决定暂停对中国的援助,此事之后,两国关系急转直下,最后公开决裂。

总之,中苏两国之间从合作到决裂,是一系列矛盾风波积累而成的,既有大国矛盾,又有个人恩怨,但事后证明,苏联撤走援助反而是件好事,中国独立自主地掌握了核武器技术,在这事关国家命运的巨大工程上,我们再也不欠任何人的了。

自主研发原子弹

直面自己的命运

尽管我们早就对原子弹研制工作的困难有心理准备,但事实上,当工作真正开始推进时,我们发现,这比我们预想的还要难。

在影片前期,有这么一段情节,就是主角冯石作为解放军代表和苏联专家讨论中国核武器试验的靶场选址问题,在真实的历史中,冯石的原型之一是中国的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张蕴钰将军,张将军真的和苏联专家争论过影片中这个问题,因为当时苏联专家给中国选定的核爆地点离敦煌特别近,直线距离才120公里,这是一个什么距离呢?北京和天津在地图上紧挨着,那两者间的距离还130多公里呢。

在一系列考量权衡之下,特别是为了保护祖先在敦煌留下的文化遗产,解放军继续向西挺进,最终在罗布泊西北100多公里处打下了一座木桩作为原子弹空爆的中心点,这个地方一片荒芜,没有耕地,没有牧场,没有人烟,更没有文化遗产,放眼望去,除了黄沙就是白骨,在这种地方实验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

但百姓和文化遗产的安全是得到保证了,解放军战士和建设者们自己却陷入了极端的险境之中,罗布泊那什么地方,真的就像影片里说的那样,字面意义上的死亡之海,当地的环境险恶到匪夷所思的程度,失踪甚至死亡在那地方真的是稀松平常随时发生的事。

比如说,地质队有一位女技术员,在帐篷口看报纸,突然一阵风把报纸吹走了,那女技术员就急忙去追报纸,就因为跑了这么两步路,人就在风沙之中迷失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一个大活人就这么凭空消失在风里。

还有一位解放军战士,也是在孔雀河边干活的时候凭空消失了,部队派出上千人拉网式搜索了好几天,就是死活找不到这人,等一年以后,大家才发现这位战士,人已经成干尸了,手枪水壶还挂在身上。

所以在影片中有一段情节说的是解放军战士为了给部队找水牺牲了,冯石和其他指战员在风沙之中为牺牲的战士举行了沉默的葬礼,埋葬了一只鞋和水壶,但实际情况其实比影片中的还要悲壮的多。

在影片发展中期时,主角陆光达和冯石有过一次争吵,因为陆光达发现工兵们正在用盐碱水浇筑防御工事,其实这段内容反应的是罗布泊戈壁里水资源的匮乏,但实际上,历史中施工现场要比影片中表现的还要艰苦的多。

罗布泊当地极度干旱,水实在太宝贵了,人们对水珍视到什么程度,陈士榘将军回忆说,当年他在罗布泊的时候,有一次喝水,就觉得这水的口感咋这么奇怪,再仔细一看,发现水缸子里有一层厚厚的死蚊子,因为蚊子繁殖生活需要水,但那附近只有水缸子里有水,蚊子就都聚集过来了,然后死在里边好多,陈将军一看,发现死蚊子太多,要是都捏出来扔了也得浪费沾在尸体上的水,于是就淡定地把蚊子水喝了。

陈士榘那是解放军的上将,在建设核基地的时候就只能喝泡着死蚊子的水,那条件惨到什么程度大家可想而知。

从逻辑上来说,如果不是为了保护祖先的文化遗产,解放军就不会去环境更加险恶的罗布泊,不去罗布泊,女技术员就不会消失在风里,解放军战士就不会化作干尸,将军就不用喝让人腹泻的蚊子水,我本人是博物馆出身,深知敦煌学的浩瀚和深邃,今天就算是对口专业的研究生也未必算入了门,如果我们回到上世纪50年代,问那支向死亡之海挺进的部队,敦煌的学术和考古价值是什么,你们到底要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什么东西,他们未必清楚,但这不重要,消失在大漠深处的那支部队,只要知道敦煌是祖先留给这个民族的遗产,而他们选择承担深切的痛苦和牺牲就可以守护这个民族的文化及其本身,这就够了。

我们是工农的子弟,我们是人民的武装”对于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毅然走入死亡之海的那支队伍来说,这并不仅仅是两句歌词而已。

在影片《横空出世》中,除了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冯石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主角陆光达,陆光达的原型主要是邓稼先先生,但是在他身上我们还能找其他一些人的事迹。

在影片一开始的政审工作中,解放军的首长经过仔细考虑后,对陆光达说:“你妻子排除在机密之外。”

在真实的历史中,邓稼先先生的妻子许鹿希女士并不是像影片里那样搞核物理的,和美国军方也没有关系,许女士是北大医学部的教授,一位神经解剖学家,但在历史中,作为妻子的她也确实被排除在了机密之外。

邓稼先先生被委任前夕,有一天晚上睡不着觉,在床上辗转反侧,许女士就关心地问发生什么事了,邓先生说自己要调工作了,许女士问调到哪,邓先生说不知道,又问调去做什么工作,邓先生也说不知道,不能说,妻子问调走了给我写信可以吗?邓先生说恐怕写信也不行,最后又过了一会,邓先生显得有些煎熬地说,以后我可能顾不了这个家了,这些全靠你了。

当时邓先生和许女士已经有两个孩子了,生活的很幸福,家里还有生病的老人,压力也很大,但出于保密纪律,夫妻之间突然就说出这种诀别的话来,那种哀凉可想而知。

在影片中,冯石在誓师大会上大声说:“一声令下,你们跟着党,跑到了这大戈壁滩上,至今,家里的亲人,不知道我们在哪,不知道我们是死是活,有的战士的未婚妻,在家等不住了,就跟别人跑了。”这些事情在现实中都是有原型的,比如说,陈士榘将军回忆说,说有一位解放军连长,有一天突然接到上级电话,让他立刻动身去西北执行秘密任务,而且不能和任何人说这事,当时那连长接到通知的时候刚刚是新婚之夜的第二天,但那也没办法,大夜里急匆匆地收拾东西就出发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妻子发现刚结婚的丈夫人没了,问家人,问公公婆婆,问街道,甚至问当地政府,没有任何人知道,一个大活人就这么凭空消失了,生死不明,毕竟是去执行解放军的绝密任务去了,就算警察也不可能找到,妻子就此陷入深深的绝望,直到半年后,家里才收到一封来自罗布泊的信,丈夫才和家里取得联系,当时妻子已经濒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医生说这信再晚一些到这人就彻底疯了。

很多核武器工程的参与者,都在根本无法解释的情况下,忍受着与挚爱亲人诀别的痛苦,那种对家庭的愧疚重重地压在他们心口,可能一生都无法解脱,但这只是精神上的痛苦,在核武器的研发工程中,更惨烈的情况,比如直接肉身毁灭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影片中,陆光达在介绍原子弹的原理时说:“原子弹起爆后,首先是外层高能炸药的爆炸,爆炸挤压反射层和核材料,使之达到超临界的状态。” 原子弹的设计结构大体上来说分两种,一种是枪式,一种是内爆式,咱们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用的就是内爆式,这个方案也正是邓稼先先生定下来的。

但是这个内爆式其实难度更大,因为因为外部的高能炸药在释放能量时,必须得特别周全严谨,才能引发之后的核爆,但要是想把高能炸药的结构设计好,就得反复实验。

我在资料中看,当时一帮工程师就需要在实验装备上安置雷管并引爆收集数据,如果雷管正常爆了那倒也好,最恐怖的就是启动以后没声,雷管该爆但没爆,那完蛋了,谁插的雷管谁再负责拔出来。

当时工程师回忆说,这个雷管特别危险,因为它对静电很敏感,身上带一点静电都有可能引爆,所以他们做雷管实验的时候,不敢穿化纤衣服,手还得摸着地把静电导出去,稍有差池,一瞬间一条人命就没了,青海就因为气候干燥,起静电,有人在操作雷管时牺牲了。

你想想,那高能炸药在眼巴前爆炸,人可能直接就气化了,那都不是死了,而是没了,一个大活人轰隆一声就凭空消失了,家人想上坟都未必能找到东西埋。

在影片中,专门给原子弹起爆和爆轰实验成功安排了两个镜头,这两个镜头虽然短暂,但在真实历史中,那是多少人赌上了自己的命才换来的。

在影片中,主角陆光达和妻子重逢,夫妻两人拥抱在一起,陆光达说:“我们应该有个孩子了。” 当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背景音乐是悠扬温暖的提琴曲,但在现实中并不是这样的。

邓稼先先生在负责原子弹的研发工作前,就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这个时间先后顺序是很重要的,因为作为与核武器打交道的人,经常会被辐射超量照射,一旦接受这份工作,再想健康地生儿育女,风险就会非常巨大,邓先生在接手核武器工作后,经常会被辐射照射,但他和其他的科学家工程师们都不以为然,只是轻描淡写地管这叫“吃计量”,可那毕竟是核辐射,积累起来人就毁了,邓先生就曾经在核辐射上出过一次大事。

在许女士的回忆中,七十年代末有一次核试验,空投时降落伞没打开,核弹直接摔地上了,当时所有人都吓坏了,因为那核弹里有放射性钚,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东西之一,1克钚就能毒死100万只鸽子,这种含有剧烈放射性的东西要是暴露在自然环境中,那造成的污染是以百年计的,当时邓先生顾不上自己的生命安全了,在戈壁上到处找这枚核弹,最后终于找到了,为了立即检查核弹的状况,邓先生竟然迫不及待地用手把碎弹片捡起来了。

就这一下子,邓先生被沐浴在钚239放射性的狂潮之中,虽然危险被及时排除了,但邓先生的身体受到了不可逆的伤害,事后去医院体检,邓先生全身上下所有指标就没有哪怕一条是正常的,连尿液中都有放射性,白细胞染色体都呈粉末状了,也正是这次事故之后,邓先生的健康情况急转直下。

1986年,邓先生罹患了癌症,生命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他正因为全身大出血而瘫卧在床,嘴边都是血迹,这时候,邓先生的一位几十年的科学家挚友赶来医院见他最后一面,朋友为邓先生送上了鲜花,在之后的寒暄中,朋友问起邓先生为国家搞核武器能拿多少钱奖金?

邓先生的妻子许鹿希女士回答说10块钱,邓先生的朋友觉得这是开玩笑,但这时候邓先生纠正了他的妻子,说不是10块钱,是搞出原子弹和氢弹各奖励10块钱,其实奖金总共应该是20块钱。

因为那时候国家给发奖金,总数是1万块钱,但是单位如果人人平分的话,钱就不够了,还得往里搭钱,所以就按照10块钱,5块钱,3块钱这三个档位发了奖金,邓稼先先生作为核武器理论设计总负责人,拿到了最高等级奖金,10块钱。

在朋友探访一个月后,邓稼先先生逝世,享年62岁。

在刚才,我提到邓先生在病危之际,有个老朋友来看望他,而这位邓先生的朋友正是另外一位科学巨人,杨振宁先生。

杨先生与邓先生是中学同学,西南联大的时候也是同学,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又住在一间屋子里,两人之间有着50年的情谊,亲如兄弟,在影片的靠后阶段,有这么一段情节,就是陆光达在机场遇到了自己的一位美籍华人同学,双方久别重逢,握手寒暄,被西方记者拍了下来,于是,陆光达就被保密局隔离调查了。

在之后的一个情节中,主角两人坐在戈壁的土丘上,在斜照的阳光下交谈,冯石问陆光达:“照片上那人是谁啊?” 陆光大回答说:“美籍量子物理学家夏世忠,在中学时我们就是同学,一块留学,又一块从事量子物理研究,不同的是,我回到了祖国,而他留在了那里,今年,他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提名。”

很多人也正是从机场相遇的这段情节出发,对杨振宁先生颇有微词,认为他好像是给咱们国家的核武器建设添乱了,但是我必须在这强调一点,就是这个两人在机场握手交谈引得保密局介入调查的事情是虚构的,因为杨振宁先生回国的时候已经是1971年了,那时候别说原子弹,咱国家氢弹都研究成功好几年了,所以不存在什么核试验之前的泄密问题。

杨振宁和原子弹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杨振宁先生问过邓稼先先生事关国家核武器机密的问题吗?还真问过。

杨先生有一次问邓先生,说美国媒体有这么一观点,当年有一位叫寒春的美国科学家,从美国叛逃,跑到红色中国,帮助中国人研制出了核武器,有这事没有?

杨振宁先生问的寒春是谁,在这我稍微展开讲两句,寒春的原名叫Joan Hinton,是一位美国女科学家,曾经在默斯阿拉莫斯给一代物理学宗师费米做过助手,并参与过美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后来在原子弹投入实战后,寒春被其恐怖的威力深深震撼,意识到自己竟然做出了如此恐怖的杀人武器,思想上受到很大刺激,于是她放弃了自己在美国的工作,来到了中国,在陕西养起了奶牛,给国人提供牛奶,寒春是一位深爱中国的国际主义战士,爱好和平,并将余生奉献给了中国的牛奶事业。

2004年,中国开始施行绿卡制度,寒春也成为了第一个获得中国绿卡的外国人。

但很多美国人都说,正是得益于这个叛逃的美国间谍的帮助,中国人才搞出了原子弹,这件事让杨振宁先生非常介怀,于是就向邓先生问起此事。

邓先生很为难,这毕竟涉及到国家机密,对自己的好朋友又不好随口敷衍,于是就说,这事我向上级请示一下再回答你。

这个问题最后是周总理亲自做出的回复,总理让邓先生向杨先生转达,中国的核武器事业,除了早期得到过苏联的极少援助之外,其他的工作完全都是中国人独立自主完成的。

杨振宁先生收到邓先生回答他问题的信时,正好在离开中国前的一次宴席上,当看到中国的核武器是中国人独立自主搞出来的这个回答时,杨振宁先生当场就哭了,不得不去洗手间整理仪容。

在洗手间,杨先生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可能会回想起自己之前在美国遭遇的种种歧视和委屈,当年杨振宁先生曾经想在美国为自己买一座房子,但是被拒绝了,因为房产商认为把房子卖给这么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会拉低周围的房价。

杨振宁先生那是什么人,那是和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并肩的物理学宗师,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如果排名的话,杨振宁先生只怕不会出前5,他让人类朝终极真理大一统理论迈出了重要一步,他属于那种在天空中引领人类前行的星辰,但美国人却认为把房子卖给他会拉低房价,而这仅仅因为他是一名中国人。

所以,中国的核武器是中国人独立自主搞出来的这个答案,对杨先生来说很重要。

肯尼迪与原子弹

在影片《横空出世》的最后阶段,主角冯石和陆光达坐在一起等待着运送原子弹的车队,看着大漠斜阳,冯石陷入了往昔的回忆中,有一段台词他是这么说的:“武器落后,受气啊,我忘不了我们的士兵被凝固汽油弹炸成了火人,他们挣扎着,喊叫着,喊着爹喊着娘,伤员更是可怜哪,没处躲没处藏,就在我的身边,我救不了,救不了他们。”

如果这段台词和影片之前列车里红色的旗帜相呼应,我们可以推测出,冯石在这说的应该是上甘岭战役,在真实的历史中,冯石的原型张蕴钰将军真的和秦基伟将军一起指挥过上甘岭战役,他对联合国军特别是美军恐怖的火力一定有着深刻的印象。

一生打了无数恶战的秦基伟将军事后也回忆说,上甘岭战役是他一生中经历的最残酷的战役,当时,恼羞成怒的联合国军已经进入彻底疯狂的状态,向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歇斯底里地倾斜火力,一天之内轰击了30万发炮弹,火力最密集时,上甘岭阵地每秒钟就有6发炮弹爆炸。

最后上甘岭的地形地貌都被联军火力改变了,山头海拔被削平了两米,志愿军走出掩体时,一迈腿,脚直往地里陷,因为山上的岩石已经被炸成半米多深的粉末,随便抓一把沙土,里边弹片的质量比超过50%,今天在国家博物馆大家还能见到这铲土。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最后彻底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但正如冯石所说,因为武器落后,我们付出的牺牲实在是太大了,有时候坑道里连一券绷带一滴酒精都没有了,伤员的伤口只能发炎溃烂,为了不影响战友士气,那些伤员忍痛咬住床单不愿出声,最后安静地死在了伤员床上,被单从嘴里都拿不出来。

诸位可想而知,曾经目睹过这一切的人回到祖国从事研制原子弹工作时,心里怀有的是怎样的悲愤和不屈,在影片中,当运送原子弹的车队徐徐出现在远方时,这一幕安静地结束了。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进行到后期阶段时,最终大BOSS也要在关底出现了,这个人,就是肯尼迪。

1963年9月,蒋经国飞往华盛顿进行游说,和美国商讨反攻大陆的计划,长久以来,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让肯尼迪始终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他认为中国拥有核武器将是20世纪60年代最糟糕的事情,借着蒋经国来访的时机,美台双方制定了一个计划,即空降一支300到500人的特种部队到中国西北,摧毁中国核设施,除此之外,美国军方甚至还有过更激进的作战方案,就是用核武器直接对中国核设施直接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推迟或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核问题。

咱们有一说一,论胆略、凶狠和手腕,肯尼迪在美国历任总统中是第一流的,肯尼迪那是什么人?那是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让苏联吃瘪的人。现在,这个聪明又强硬的总统已经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将中国的核武器事业扼杀在摇篮里,动手只是个时机问题,而不再是决策问题。

然而,就在蒋经国出访华盛顿同年的11月22日,肯尼迪,这个社会主义阵营的终极强敌,这个中国核武器事业最大的阴影,在达拉斯广场巡游时,突然被一颗裹挟着无数谜团的子弹打碎了头骨,命丧黄泉。

历史的诡异有时会让最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相信命运的存在,就这样,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威胁骤然解除,一切已经为那声横空出世的巨响铺平了道路。

倒计时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临近3点时,寂静的罗布泊荒漠之中,报时员读秒的声音轻轻响起,10、9、8、7......在徐徐的倒计时中,我猜冯石一定会回想起很多年前,在朝鲜战场上消失在炮火中的战友们,回想起美军俘虏傲慢狂妄不可一世的嘴脸,回想起那些在上甘岭坑道中紧紧咬住被单最后安静死去的伤员们,6、5、4、3......我猜陆光达也会回想起自己年少时,家乡被侵华日军占领时的屈辱,回想起街上中国百姓被迫要向日军鞠躬时的心酸,回想起日本人嘴里支那支那的羞辱,回想起苏联专家高高在上的轻蔑与不屑。

2,1,0,启爆......当太阳般的光辉照亮了整个罗布泊时,冯石和陆光达一定会共同回想起一个简单而朴素的真理,那就是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拥有尊严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尽管我们一再地对世界各国表示要彼此尊重,要平等相待,但这个古老国家1840年以来的命运真切地告诉我们,尊严其实是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奢侈品,它需要一个民族中最坚韧无畏的战士,最睿智忠诚的学者,还有万万千千勤劳赤诚的群众团结一心,手拉手慷慨地走上历史的祭坛,从容地献祭自己,这个民族才真正有资格品尝到尊严两字的滋味。

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们愿意这么做呢?为什么冯石们和陆光达们会奋不顾身地为这片土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呢?其实理由特别简单,在影片中的一段歌词早就说出了答案。

总的来说不为什么,就单纯地因为这些人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原文微博@河森堡: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27832239423806

关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里种种鲜为人知的事迹《横空出世》影片中真实历史始末@杨振宁@肯尼迪@赫鲁晓夫

分享到:更多 ()

来评论吐槽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快手号:神吐槽shentucao

交易所地址更多手机免费挖矿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