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口在我眼里是个很神奇的地方,里面就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像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一个朋友的小孩,考进某985之后向他爸抱怨说学校贫困生少。他爸和我都知道,这绝对是他看了网上乱七八糟的东西自己瞎想出来的。因为我国985大学真正意义上有大量贫困生“考入”是2012年以后的事情。
贫困地区就是教育资源少,一样高考光一个英语成绩就足够阻拦他们进入985了。所以国家在2012年开始实行国家专项计划,专门划出名额指定给贫困地区的高考生,降分让他们上名校。到他儿子上大学的时候,每年名额已经超过6万了。
因为这些名额所以我可以很笃定的说,贫困生进入985名校在中国是越来越多。
那么他儿子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没有贫困生”的印象呢?
因为人是根据经济能力分层交往的。一个大学的辅导员就和我们讲过他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大家可能都不知道,我们国家对贫困生有很多细化的扶贫政策,而且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一般不会公开讲他们的降分录取,还会专门细化到生活去帮扶他们。比如当中有个情节我印象很深,就是讲学校很大,贫困生过来辅导员就给他们买自行车。而且特别注意自行车要不同品牌,看着就不像是学校送的。
这些情节好好写个专稿都是很感人的。
可是他观察到的很多现状完全不一样。就像这些贫困生进入大学之后,会自己主动把自己孤立起来。因为他没钱去参与社交。
比如说打篮球,有的人打完球去喝个星巴克,一次可能三十多块人民币。
- 对他来讲不是什么。可是对这些贫困生来讲就是很大的一个负担。一次三十多,一周打个三次,一个月就是四百多块。他没这个钱啊。
- 所以打过一次篮球之后他就不去和其他人一起了。
- 自己带水去打球的,和喝矿泉水还有打完球去星巴克的,就是混不到一起。
这种现象在三十年前的大学里肯定是没有的。因为当时大家哪怕条件好也都没什么钱。
这种分层,是你不细心观察不会发现的。
而且这种差距在进入社会之后会不断的放大,导致这些同学间很难一起交往。比如同样专业同样学历的学生,你哪怕刚毕业都是十五万。有房子和没房需要自己租房的,日常生活的消费状态肯定不一样。而且从现实回馈来看,很多名校毕业但是家境不怎么好的大学生,一旦毕业后留在大城市,会有很强的“边缘人”的感觉。
北京上海一切都很好,就是贵,就是感觉自己未来留不下来。他们很难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一个具象化的表现就是没办法凭借工资去买到一套房子让自己在大城市安身立命。所以就一直觉得自己在边缘。
所以他们就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愿望,或者说对政府有很强的期待,由政府在进行一次“财富重新分配”,给他们和学历相匹配的社会地位。
然后他们自己就成了“社会问题”。
你觉得能怎么办?#v光计划#
微博评论tucaod.com
Gimme0Shelter:扯淡,我们县级中学从八十年代到二零一几年这段时间考出去的学生,和这以后相比肉眼可见地“断崖式下滑”,斯文明白什么是断崖式下滑吗,就是光荣榜从一大溜萎缩到不贴了,哈哈哈哈.
sven_shi:你们县是贫困县吗?如果是贫困县,就会分到专门的录取名额。你直接去搜你们教育局就有。这就是国家专项计划。如果不是,那么你们当地教育质量下滑,考不进不是很正常吗?像湖南省就是长沙长期垄断啊。
对啊,你们县中学都是贫困生吗?不贫困为什么要降分录取?江苏南京几所著名的重点,包括最有名的全国重点金陵,从80年代以来一直因为减负不断降低高考成绩。按你的逻辑他们就是被政策遗忘了,而不是江苏其他学校进步把他们挤下去了?
我有时看评论累就是发现很多人上网就是发泄。国家专项计划,你家乡要是被划入贫困就会有专门的名额。一查都有。然后有人就说他们县级中学考名校的越来越少。一个县最好的高中里面都是贫困生吗?
雨竹月影:我们老家贫困县,当年我读书的时候,全县好几年出一个清华,现在每年清北四五个,打听之后才知道是国家的扶贫项目,把全县高考最好的那几个直接送进清北。有一年有两个非常优秀的农村女孩就通过这样的政策都进了北大。
VR-虚拟现实:博主聊聊学区房呗,如今这些学区房越来越贵,怎么限制贷款也没用,限制贷款就好就全款冲,还是越来越高。
sven_shi:房子是拿钱买的。如果你看房子买不起,那房子就不是你的。
买书不看书1987:贫困地区的高考生,不等于贫困生吧。
风竹某某:我师妹当时是贫困县特招,但是她消费水平比我高多了,而且家里房子也很大,盖了四层楼。
sven_shi:国家没办法做到细化,所以城市中的贫困生就被政策忽略了。教育名额就那么多,有人多就要有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