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资源分享
追寻中本聪先生的脚步

华融坏账最新消息:中国不良资产坏帐问题究竟有多么严重?催收行业需要变革_消费信贷/小微企业信贷-赖小民-白天辉@五道口供应链研究院@Degg_GlobalMacroFin

华融坏账最新消息

2021年4月总结了一下各家媒体上看到的关于华融的消息。

1、华融离岸美元债余额大约232亿美元,171亿在2022年末前到期。华融总资产规模大约1.7万亿(含湘江银行)。2020年中报显示资本充足率大约15.65%,满足监管要求的10%。

2、华融前几年业务扩张激进。2016年收购了当年全国5100亿银行不良资产中的一半以上。顶峰时期,其在国内和海外有超过200家分支机构。华融2017至2019净收入下降95%至14亿人民币,2020年上半年再度减少92%至2.1亿。

3、市场关注点在于华融作为四大AMC到底是“大而不倒”,还是与其他暴雷国企一样让债权人来承担损失。市场一直认为zf永远在华融背后——因此华融才能以低至2.1%的收益率在海外发行美元债。归根到底,华融问题是一个对关键金融央企债务的信仰问题。

4、目前三大评级机构都警告说可能要下调华融评级。有机构认为如果华融对其美元债违约,会对1000亿中国企业美元债带来冲击。

5、目前市场传言有三条处理方法。路径1是破产。财新发文称:华融并非银行,涉及的自然人投资者不多,基本都是机构投资者,如果破产,比银行好办得多。华融目前总资产虽高达1.7万亿元人民币,但并非央行认定的系统重要性机构。既然赖小民时期以“市场化”手段制造了巨大的不良资产无法自行消化,那也应该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

6、路径2是剥离有毒资产。把亏钱、非核心业务通过某种方式剥离。GaveKal分析师认为“政府很可能会对华融进行有序重组,让它剥离坏账,大型投资者将面临债务折价,华融欠境外债权人的债务可能被折价10%左右。”这一估算来自于包商银行案例。

7、路径3是某种形式的注资。有消息称华融最大股东中国财政部正考虑将其持有的股权划转给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旗下的中央汇金。

8、流动性方面似乎在寻求国内各银行的支持。胜券财经的消息称“中国华融已得到银行的背书:一家国有行表态不会对华融抽贷;另有一国有行和股份行表态或将对华融提供流动性支持。”

9、BBG评论“讽刺的是,华融成立的目的是处置中国坏账问题,而不是带来一个新的问题”。

微博@Degg_GlobalMacroFin

半专业软件架构师:我说一下几个错误,第一不是收入2.1亿,是净利润,有本质区别。第二1.7万亿资产大部分是湘江银行的。

拉你妈妈:97年朱总撤了煤炭部,分流一个副部长到建行做副行长,98年建行筹建信达资产,煤炭副行长作为班子不良资产剥离到信达做董事长。

泽被金融:中国华融1.7万亿重要资产明细(全部明细分类见我微博): 华融租赁19年1383亿总资产、 华融银行19年3668亿总资产。、 华融信托19年1345亿信托余额、 华融国际19年1944亿总资产、 AMC主业19年5518亿总资产。

AMC的魔术与不良贷款的“消失”

1、这两天华融事件讨论不断,不妨看看看最新的对中国AMC的学术研究。汉青苗老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两位学者最新论文“Hidden Non-Performing Loans in China”,研究了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AMC)是如何帮助商业银行隐藏不良贷款的。

2、剥离不良资产是常见的银行救助方式之一。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热导致四大行账面上大量不良贷款。1999年,由国务院批准,在财政部注资、人民银行再贷款支持下,四大AMC(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应运而生,对应从工、农、中、建四大行手中累计收走了1.4万亿不良贷款,化解了国内金融危机,也成功助推四大行股改上市。

3、2012年后,随着地方中小银行不良资产率迅速攀升,银监会发布一系列支持地方AMC发展的监管规则,推动了地方AMC崛起。目前,全国共有58家地方AMC,各省1-3家不等。

4、由于不良拨备率监管约束的存在,银行有动机将不良资产出售给AMC——这种出售既可能以市场化方式进行的,有助于消化坏账、提高银行资产质量;也可能仅仅是为了将坏账从监管机构眼下隐藏起来。到底哪种情况为真?该论文利用某地方大型AMC自2014-2019年末的逐笔不良贷款收购记录,研究了这一问题。

5、文章有四个发现。首先,尽管不良贷款平均逾期时长高达4.5年,但不良贷款出售的折扣(haircut)中位数是0%,即原价出售。特别的,折价幅度与资产质量的好坏毫无关系。这暗示,这种出售可能并非市场化行为。

6、第二,在90%的不良贷款出售中,AMC都依赖于从出售银行处所获得的贷款。换言之,银行通过自己的贷款,为AMC提供融资来收购自己的不良资产。

7、第三,AMC仅仅充当不良贷款的中介方,而不是回收方。AMC会将70%的不良贷款以平均0.9%的溢价出售给当地的私人企业,而这些第三方的私人企业中有98%都是这一银行的贷款客户。最有意思的是,AMC从买入到出售这些不良贷款的时间精确的为6、12、18、24、36个月。这再次表明,这些出售恐非市场化行为。

8、第四,不良贷款的出售对银行股价和债券价格没有影响。这可能表明市场并不知道这种出售,也可能表明市场根本不相信这种“出售”。

9、文章发现这些“隐藏的不良贷款”总规模约为银行账面上的4倍。这意味着,中国银行系统坏账规模可能高达4-9万亿人民币。由于持有这些不良贷款的企业都是银行的贷款客户,因此这些坏账风险并没有完全离开银行资产负债表。作者的简单估算显示,如果这些不良贷款的损失率为60%,穿透率为50%,则将给全国银行净资本带来1.1-1.5万亿的折损,占总净资本比例约6%。

微博@Degg_GlobalMacroFin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662344


你看中国上万个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租赁公司、保理公司、融担公司、P2P 公司、助贷公司、甚至消金公司的死亡、伤残无数。

· 全文共 6296 字,阅读时长约 16 分钟
· 本文来源:五道口供应链研究院

作 者 | 张化桥


我想谈谈消费金融、小微企业贷款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资产。

我的主要结论如下:

  • 总的来讲,消费金融让人一直穷下去,而小微企业贷款只会加大企业倒闭的概率。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信贷机构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伤害。
  • 中国的金融深化已经过头了。
  • 中国目前的坏帐问题非常严重。
  • 中国的银行应该整合、瘦身、关停并转。
  • 多数非银金融机构应该停止坏帐的生产,转型为不良贷款处置企业。
  • 中国目前的文化、政治、法律不利于不良资产的处置。下水道堵塞严重。

我认为,未来 5-7 年内很可能是中国不良资产的黄金时段。

二十多年前,中国的银行家数很少,但是基本上都被三角债,也就是不良资产,困死了。但是所幸,那时中国的金融深化程度很低,信贷在整个经济中的覆盖面还不广,我们刚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拨款改贷款中走出来,“借款还钱”的文化还在早期的培育阶段,处理信贷违约的基础设施(比如调解、催收、仲裁、判决、执行)还基本上没有。

那时中国政府引进了美国 AMC 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概念。大家知道,美国在八十年代有过一个社区银行的大危机,大批储蓄贷款协会 savings andloans associations 因为发放太多的按揭贷款给低收入人群而倒闭了。美国的那个处置机构叫 The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

我们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就是信达、华融、长城、东方。你可以说我们东施效颦,而我们的创新就是搞了四个,不是一个。

回头看,这四个 AMC 根本不具备完成使命的能力:文化、法律都不配套。好在它们运气不错。在它们成立后的十年,中国的高通胀就把它们手上的不良资产都变成了香饽饽。他们赚了大钱,大家也夸他们有本事。但它们有庞大的机构,很难解散,于是为了机构的生存,它们大摇大摆地进入了租赁、银行、信托、证券等领域,很快又成了不良资产的生产者。

凭运气赚来的钱,一般都会凭本事亏掉。这句话很有意思。

华融公司赖小民

消费信贷/小微企业信贷是全世界的顽疾

眼下,虽然企业信贷产生的不良也是铺天盖地,但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我们今天主要是谈所谓的小微企业信贷和消费信贷的不良,因为这两个东西是连在一起的。

消费信贷/小微企业信贷是一个很危险的东西,很象烟草、酒精、博彩一样。

这种产品的消费不是越多越好,必须十分谨慎。

根本的原因是:小企业的死亡率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很高,再加上高昂的金融媒介费用,因此行业的利息率必须很高、必然很高。

而反过来,小型企业在长期支付高利息的情况下,又不可能繁荣,甚至无法生存。而利率太低,信贷机构又会亏钱,终究会退出市场。

  • 所以,在某一个额度之上,小企业信贷往往只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互相伤害。而这个额度是需要非常大的技巧和意志力才能控制的东西。人往往贪心、信心爆棚。
  • 所以,只有少数伟人才能控制好这个额度。经济稍有波动,你就翻船了。
  • 所以,最佳的信贷额度也许是零。

对于一个做消费金融和 SME 金融将近十年的我来讲,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也许代表了我的醒悟或者叛逆,也许我想岔了。

我认为消费信贷/中小企业信贷在中国已经走过头了。我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和小型企业来说,即使零利率、软贷款也很危险。

举几个例子,第一,美国的学生贷款利率大都在 3-5%,不高啊。但是累积下来的债务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第二,二战后的几十年,西方国家政府和联合国的各种下属机构都对第三世界穷国发放过一种“软贷款”:利率低、限制少、期限长、甚至可延期。但是,结果基本上是打水漂。很多国家因此长期负债累累,爬不起来。原因在于:

  • 各种费用(美其名曰技术援助)吃掉一大块。
  • 腐败政府和官员贪污一大块。

但更重要的:即使零利息,你也得还本啊。很多项目根本没有这个能力。中小企业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即使是负利率,也还不起。中国也曾长期享受这种援助。但是結果都不理想。

结论是中小企业融资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人类会不断尝试,但低利率根本不是个办法。在欧美,在任何国家,小型企业要想获得银行贷款,都是既难且贵。小型企业的融资问题,大家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每个政府都有小型企业管理局,或者类似的单位,可见这件事是个顽疾。

即使在新冠肺炎来临前,欧美的央行货币政策利率已经接近于零。中国的分析师们都以为欧美企业的融资成本低。

大错特错!

即使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债务成本也在 10% 左右。他们还算幸运的一族。在香港,基准利率很低,因为实行联系汇率,所以香港利率与美国一致,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和中国大型房地产公司在香港的发债成本都在 10% 上下,远远高于大陆的利率。

新冠肺炎以来,欧美企业(大、中、小)的真实融资成本跟央行的政策利率反方向变动。央行降息,市场加息。

我觉得中国企业的债息和贷款利率太低,完全不够弥补债权人承担的风险。

小型企业的融资往往与消费金融绑在一起。消费金融大约从 60 年代开始快速发展。而差不多同时,普惠金融在孟加拉国、印度和非洲、拉丁美洲也成了一个很时髦的现象,特别是尤努斯的大力宣传。

普惠金融尤努斯

推荐阅读:《农村普惠金融贷款正规吗?可靠吗?合法吗?做慈善金融难的问题?格莱珉和井通科技_普惠金融试验第1期月报

在欧美,二战以来,消费金融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生意。但是除了住房按揭的利率似乎比较低以外,信用卡、汽车贷和其它类型的消费信贷,在支付了 10-20% 甚至更高的利率之后究竟給消费者带来了多少福利,实在是个很大的问题。

消费者当然有权享受消费信贷,就象银行有权发放消费信贷一样,但是这个产品的历史作用,值得反思。

一个在发展中国家从事普惠金融二十多年的英国人叫Hugh Sinclair 写了一本书叫 Confessions Of A Microfinance Heretic。书中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你听说过有人靠信用卡债务而脱贫,甚至变得富有的吗”?难道消费信贷不是固化贫困,或者至少拖慢你走向财务自由的一个因素吗!

大家千万不要说,“节俭和量入为出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其实它只是人类社会的常识而已。西方国家也讲究 living within their means。当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朝西方靠拢之后,中国的消费者可以同样变成消费信贷的奴隶。

普惠是很多次贷机构的美好愿望,也是一部分从业人员和机构的忽悠。大家做生意总希望有个愿景和口号。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实质。你真心认为,借款人在付给你 15%,25%、35% 的年化利率之后,还能持续地赚钱吗?换个角度,你真心地认为,你把利率降到 15% 或者 25% 以下,而违约率和营运费用又这么高,你的贷款公司还能持续发展吗?注意持续二字。

“次贷机构”不好听,可这又确实是我们的真实姓名。难怪在本次新冠肺炎来袭之前,全球次贷机构就大片大片地死亡了。它们的死因就是与借款人的相互伤害。

你看中国上万个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租赁公司、保理公司、融担公司、P2P 公司、助贷公司、甚至消金公司的死亡、伤残无数。

美欧国家消费金融的行业翘楚,绝大多数已经伤残,甚至,包括著名的 LendingClub, On Deck, Wonga, Greensky, Funding Circle, Amigo Loans。现在看着还行的几家,比如澳洲的AfterPay 也会遇到巨大的挑战。

发展中国家的普惠金融企业几乎全部慘不忍睹。亚、非、拉几乎无一例外。

请你不要再说,中国两亿人、三亿人尚未被金融覆盖。也请你不要再说三千多万中小企业无法获得便宜的融资。

这些企业、这些人如果真的尚未覆盖的话,你也不应该试图覆盖,因为他们都用不起你的钱;而且你也不愿意覆盖、你也覆盖不起。

金融深化走过头了吗

中国的金融深化已经走过头了。

八十年代,我还在央行工作时,上上下下言必称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可是我们干得太好了,一直把金融深化推到了另一个极端。

包商银行的调研显示,连内蒙古的每个乡镇都有了起码一个正式的金融机构,一般来说都有三、五个。这还不算支付宝、微信账户、余额宝之类。

过去十年,金融科技公司号称要通过技术来减少违约和欺诈,可是除了极少数成功的例子,大家都失败了。

我的结论是,次贷就是次贷。在次贷人群中选优,概率上就有问题。

不少业内人士辩解说,我们做的是几乎优质的借款人 near-prime,可是这个界限太难划,而且,如果对方愿意接受这么高的利息率,还不是次贷吗?

即使金融科技企业幸运地找到了消费者的痛点,这个痛点也是可以移动、消逝的。

而且,当金融科技公司正在挥汗涔涔攻克这个痛点时,实力雄厚而且已经有大批基础客户的银行通过小小的改良或者收购就可以解决这个痛点,或者部分地解决。那咱们金融科技公司又白干了。

这十年,我在香港和英国就感受到了由于挑战者的出现,银行如何改善灵活性和服务水平,挤掉了金融科技公司的生存空间。

我认为,绝大多数金融科技公司和非银金融机构、新金融机构跟银行相比,都输在了起跑线上。比如:

  • 资金实力。即使你的估值很高,但是你的钱少。
  • 已有的基础客户。
  • 银行在各种业务之间的互相补贴。
  • 银行的政治影响和客户信任(不会倒闭)。
  • 资金成本(存款利率低)。
  • 客户的质量。什么叫 prime?这就是 prime!

下面我们来看中国的坏帐问题究竟有多么严重。

  • 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已经十分严重,骗子横行。
  • 企业贷款的违约十分严重,老赖横行。
  • 消费信贷的违约率已达历史最高水平,不管是 P2P,消金、小贷,还是銀行信用卡、抵押和纯信用贷款。
  • 企业信贷的纠纷即使在立案后,判决也很慢;在判决后执行也很难。我知道有些案子拖几年没结果。
  • 法院不肯受理消费信贷的案子,仲裁和判决后,也很难执行。而且诉讼也是一条昂贵的路。司法现状正在危及社会。有人关心吗?
  • 私募基金的状况比 P2P 更加严重,因为它的块头更大。
  • 在整个社会,老赖文化盛行,“放款有罪、赖帐有理”的思想不断打击着社会道德和契约精神。我们自己害自己。

我认为,三年后,中国绝大多数非银金融机构都会关门或者瘫痪。

催收行业需要变革

我感觉,民间借贷和非持牌金融机构(含 P2P)的催收受到了极大的打击,鼓励了违约,因此违约率可能超过一半。

少数勇敢的投资者购买了一些此类不良资产包,但是不敢大举进入。银行及其他持牌机构的消费信贷不良,现在基本上也只能靠催收和祷告。多数机构有自己的催收团队,也外包。

你可能不敢相信,大银行的催收外包服务商动辄几百家。

总行和各分行业各有势力范围,都不想让出地盘,而催收行业又无法整合。难道银行的行长们愿意跟几百个催收外包商打交道吗?

在欧美,一个国家的催收外包业务一般都集中在 3-5 家公司。银行有合规的担忧,也希望只跟入围的三、五家外包商合作,以保护自己的名誉。

在这个行业,大家靠的是信任,而不象我们靠的是牌照和关系。美国的银行通常把消费信贷的逾期打包卖给 PRA 和 Encore Capital 等,并且贷款给这种机构,让他们购买不良资产。

中国的催收机构对社会有巨大贡献:它们帮助放贷机构收回应该收回的资金,维持社会秩序,但是大家不敢做大,也不愿做大,因为中国的社会环境太恶劣,大家齐声骂催收机构、偏袒老赖。

中国有没有坏的催收机构、坏的催收人员呢?当然有。政府应该有理有节地处理。

可是,我们会不会因为银行违规就关闭银行,并启动陆海空三军,逮捕全行员工?会不会因为某人喝酒醉死,而关闭茅台集团,或者因为出了车祸,而关闭上汽集团?现在零零星星上千个催收公司的状况,既不利于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效率,也不利于合规管理。

如何评价最近发布的“银保监会就单户对公、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征求意见”?我认为:

  • 虽然这个文件晚了二十年,但是总比永远不来为好。
  • 不需要试点!
  • 对契约文化的长期破坏,以及对老赖的鼓励和纵容必须检讨、改变。

培养契约精神

目前,司法系统对此类案件根本没有兴趣,这极大地打击了金融业。这两个问题如果不根本解决,任何改革都是避重就轻。而投资者也不会大举进入这个行业。

我有个谬论:

中国信贷早已严重过剩,继续搞信贷膨胀只能恶化贫富差距,并不能创造财富。

多数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没有存在的价值,需要关停并转、提高效率、改善资产质量。

聪明的中小金融机构应该认清潮流,停止放款,停止不良资产的再生产,转型为不良资产处置机构,而且从自己的不良资产做起,然后为其它机构服务。我们需要一个消费金融思维革命,改变放款光荣,贷后管理没有地位的想法。

大工业化才是社会脱贫之路

有人问,如果我们大幅度地减少中小企业信贷和消费信贷会不会导致经济衰退?也许会,也许不会,但是,50 多岁的油腻男(比如我)通过减肥而略变清瘦,开始的时候可能有点不习惯,难受,但绝对是好事。

中小企业和消费者通过减少对信贷的依赖,减少与金融机构的相互伤害,提高运营效率,好处多于坏处。

我曾多次公开反对国内有些地产公司在香港为了发债而发债,比如用 12-15% 的年利率发债,承担各种费用,换汇回到大陆,还有时间的耽误。

也许你会说,未来的发债成本会越来越低。也许有些企业是这种情况,但是很多不是。虽然这些地产公司可能很赚钱,但是这个发债行为究竟是增加了,还是抵销了它们的利润水平,很难说。

这次新冠危机,很多人被迫呆在家中,弹尽粮绝,焦虑不堪。这当然首先是贫穷的罪过。但它也显示了一个道理:积蓄很重要。

我苦大仇深,让我说句也许残酷无情的话:越穷的人越需要储蓄,因为他们更容易遇到不测风云,而消费信贷也更容易把他们陷在危险之中。

同样,小型企业本来就很难生存,而信贷只是加大了它们死亡的概率。

虽然它们有可能因为信贷而如虎添翼,但是只有极少数小型企业是老虎,而绝大多数小型企业只是狗和猫而已。减少信贷,就是减少相互的伤害。

从理论上讲,个人破产法的实施会大大提高社会的诚信度、打击老赖,但是如果政府和司法系统不配合,有了立法也没用。况且,从房地产税的立法之艰难,我理解了,中国的事情必须放在五千年文明的角度来看,急也没用。

社会要进步,人民要脱贫,就必须大搞工业:大工业。

孟加拉国、印度和不少穷国的小微金融固化了贫困、固化了小微经营,这是政府的失败、社会的失败、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这是没有前途的、十分危险的。

在书中,Hugh Sinclair 说,绝大多数人的命运是打工,而不是蚂蚁般的重复性创业。大工业化是社会脱贫之路。这个结论我很认同。

Sinclair 举例,某贫困山区的村妇借了小微贷款,在镇上卖菠萝切片,很赚钱。但当 26 个村妇都从不同的小贷机构获得微型贷款,到镇上一字型排开,卖菠萝切片时,不仅这些微贷都变成了坏帐,而且这些村妇们的家庭也被毁了:她们循环地借钱,付高息,被厌得喘不过气来,最终只能起义,或者自杀。

巴西的穷人不断涌入大城市打工,在郊区搭建很多(临时)窝棚 favela

巴西的穷人不断涌入大城市打工,在郊区搭建很多(临时)窝棚 favela 。他们本来的计划是迅速挣钱,然后买正式的房子,并把妻小接过来。遗憾的是,这些窝棚成了他们永久的家。每年、每月、每天,新人们带着同样的希望搬进这样的窝棚,或者在附近搭建这样的窝棚。

Sinclair 说,小微企业信贷、消费信贷就是这样的窝棚。一旦进去,别想出来。

美国的次贷也是这样的窝棚。


亚当斯密经济学
微信号:adamsmitheconomics
功能介绍:传播市场经济理念,培育商界领袖。


张化桥先生,中国金融行业资深+犀利+个性张扬的观察家,脑子灵光,常有与众不同见解。他曾任职广州万穗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长,目前还担任湖南催收巨头永雄资产管理公司副董事长。2009 年任瑞银投资银行中国区副总经理,他带领的团队在 2003 年被评为“亚洲最佳研究团队”,张化桥也被誉为“中国第一分析师”。他对格林柯尔和欧亚农业的质疑,令其声名鹊起。代表作《影子银行内幕》、《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在 P2P 几乎全军覆没的当下,是时候直面不良资产的下一次浪潮了。我们,真的汲取2008年次贷危机的教训了吗?


罕见的金融死刑今日重现

继华融赖小民之后,又一华融高管被判处死刑。

5月28日,天津二院一审宣判华融国际原总经理白天辉死刑。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一天前,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提出“长牙带刺”、“有棱有角”,“释放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

也许,这是巧合,也许,也不仅仅是巧合。

70多年前,天津的刘青山和他的马仔张子善被枪毙,70多年后,赖小民和他的马仔白天辉在天津被判处死刑。

虽然白天辉还可以向最高法上诉,但政事堂预计跟他的老板赖小民的下场差不多,将在一个月内执行死刑。

图片

话说,本次白天辉之死,让近年来10亿“死刑”与1亿“死缓”的红线,渐渐鲜明起来,

17.88亿的赖小民,11.08亿的白天辉,均被判处死刑,

9.795亿的孙德顺,5.19亿的蔡锷生,3.25亿的王滨,2.75亿的吴华,均被判处死缓。(非金融的白恩培2.5亿,朱国明2.3亿,魏鹏远2.1亿,也均是死缓)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

白天辉是18年落马的,但本次判决中,“对白天辉受贿所得财物及其孳息予以追缴,上缴国库,不足部分,继续追缴”,说明6年的时间,白天辉仍没有将受贿的资金全部上缴。

考虑到白天辉跟纪晓波、仰智慧等人关系密切,这些赃款要么是在赌场输了,要么是出境了。

也许正是因此,哪怕白天辉检举揭发立了功,也不足以减轻处罚。

白天辉的级别虽然不高,但今天的这个死刑,会对整个中国金融圈产生巨大的震撼,

因为自20大以来,有大量的金融中管干部集中落马,

22年11月5日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

23年3月31日 中行董事长刘连舸

23年4月5日 光大董事长李晓鹏

23年5月4日 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

23年5月19日 国开行副行长周清玉

23年7月15日 光大董事长唐双宁

23年7月18日 太保副总肖星

23年7月20日 国开行副行长王用生

23年9月15日 工行纪委书记刘立宪

23年11月4日 工行副行长张红力

24年3月13日 国开行副行长李吉平

24年5月16日 农行副行长楼文龙

以上这些中管干部,每个人在任时手握的权力,都与赖小民几近相当,麾下也都有一张庞大的关系网,有着大批白天辉这样的马仔。

对于这批贪腐分子来说,如果碰了白天辉两条红线中的任何一条,都有可能遭受到上至死刑的处罚。

估计看到今天的死刑新闻,很多人晚上都会睡不着觉。

说起来,新中国自建国以来,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对经济犯处罚并不重,实施死刑更是极少,之前只有过两拨,

第一波是1952年的刘青山张子善,

第二波是2000年的成克杰胡长清,

每次枪决,背后也都有政治经济周期,每次都会借着他们的人头,开启超强力的反腐与震慑,为新的经济周期保驾护航,

52年第一波金融死刑的背景,是次年中国开启一五计划,用工业化的方式完成了第一轮的经济腾飞,

00年第二波金融死刑的背景,是次年中国加入WTO,用全球化的方式再一次开启新一轮的经济腾飞,

政事堂认为,只要反的不是自己,就不要被近年金融反腐带来的一些负面舆论所干扰,“打扫屋子再请客”,历史无数次的告诉我们,每一轮高强度的反腐完成后,中国经济都会迎来一轮迅猛的发展。


白天辉2014年前任职于建银国际。2013年,原建银国际总经理杨弘炜转投华融后任华融华侨董事长,而白天辉等不少建银国际团队成员均追随他来到华融。当时,周伙荣为华融国际的董事长,伴随杨弘炜的到来自然就形成了竞争关系。但周伙荣毕竟是华融的老人,赖小民的嫡系亲信,在华融内部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审时度势"之下,白天辉借机倒戈,投向周伙荣,很快有机会升任了华融国际的总经理,成为华融在香港资本市场与民营企业勾兑的核心人物但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暗中标好了价格。白天辉当年在HK资本圈可谓红极一时,风光无限啊!谈笑有巨富,往来无穷人。整日和混迹资本派系圈层的纪晓波、黄有龙、姜建辉等人觥筹交错。在香港那真是夜夜笙歌,声色犬马,花天酒地,直至2018年6月案发被查。

据圈内知情人士称,纪晓波等人与华融的关系始于华融金控借壳上市的交易。纪晓波等人成功围猎赖小民及白天辉,与之形成利益共同体,再通过玩弄财技,在资本市场上演绎"左手倒右手",与和华融这样的"冤大头"的诸多交易之中获得巨大利益,因而赖小民和白天辉成了散财童子,被资本圈尊称为财神爷!

例如:2011年11月28日,纪晓波出任天行国际(00993.HK)的执行董事及执行总裁。天行国际是华融金控的前身。2014年10月,华融负责境外业务的子公司华融国际认购天行国际51%的股份,于2015年11月更名为华融金控。这是华融在境外购买的第一个壳股,也令华融获得诸多香港证监会授予的证券业务牌照,以极低的成本,迅速搭建起境外投融资平台。在这笔交易中,纪晓波就入账约二十亿元。若追溯天行国际的前身,则与明天系有密切联系。而"明天系"倒卖给华融的三个壳中,有两家都是经过纪晓波转手。除纪晓波之外,地球人都知道的就还有仰老板、黄有龙等人同样借助华融的资金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大肆揽财。

另外华融投资公司原董事长秦岭系云南省委原书记秦光荣之子。2019年5月秦光荣主动投案后,秦岭也被调查。据最高检2019年8月7日消息,因涉嫌受贿罪、贪污罪,秦岭已被检方审查起诉。官商勾结!故事很多,一篇都写不下啊!伟伟盛世2018年曾经写过一个系列文章——香江资本圈往事。但可惜老号被错杀封了,也没存档,感兴趣的可以网上搜一搜,找不到的可以私信我。

图片

在反腐专题片《国家监察》中,白天辉出镜讲述了赖小民的违纪违法行为:“他(赖小民)往上升的话肯定需要业绩,他不会考虑长期的风险会怎么样,只要你第一时间把规模给我做出来,把短期利润给我实现出来,至于这个项目三年、五年之后出现风险,他不管的。他要去追求短期业绩的话,那我们只能去投一些相对高风险的项目,比如说房地产,比如说股票。”

“有很多项目都是赖小民直接交代的,都是他的朋友的,有些时候为了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把一些从市场角度考察的很多因素和点,要么是忽略了,要么是给美化了。”在谈到很多违规项目时,白天辉这样说。

赖小民落马后,白天辉也被“顺藤摸瓜”查了出来。2019年1月,检察机关依法对白天辉作出逮捕决定。同样赖小民的判决书里也说有重大立功表现但功不抵过仍被判处死刑。通常经济犯罪只要不是情节特别严重一般最多死缓和无期,像赖小民和白天辉这种判处死刑的经济罪犯看来的确是罪大恶极,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啊!

分享到:更多 ()

来评论吐槽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快手号:神吐槽shentucao

交易所地址更多手机免费挖矿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