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简单聊一下华为。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曾经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写这个题目,毕竟现在追捧华为已经被形塑成近似于一种爱国主义和政治正确,社会氛围已经不太容得下我们以理性平和的心态来讨论华为了,更何况我本身也不是研究华为的专家。因此,当我今天抛砖引玉,提出我未必成熟的观点时,希望大家不要掺杂太多的民族情绪,我们就事论事,反正像华为这样伟大的公司,既不会因为我的夸奖而更伟大,也不会因为我的批评而不伟大。
首先说我的结论,我认为,华为很有可能,即将来到盛极而衰的临界点。其实,之前已经陆陆续续有些风让我感觉不太对味了,而促使我提出这个观点的,就是最近被刷屏的一条新闻:
按照华为的说法:要打赢未来的技术与商业战争,技术创新与商业创新双创驱动是核心动力,创新就必须要有世界顶尖的人才,有顶尖人才充分发挥才智的组织土壤。
华为首先要用顶级的挑战和薪酬去吸引顶尖人才,今年将从全世界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今后逐渐增加,调整队伍作战能力结构。
邮件显示:华为今年共对八位2019届顶尖学生实行年薪制,这八名员工均为博士学历,一二名的年薪是182-201万,三四名是140-156万,五至八名是89-100万。因此,为表述方便,我们可以说,华为是要用百万年薪来招揽全球顶尖天才“少年”。那么,接下来我就来说说,我从这里面看到的问题。
第一,年薪百万真的算很高吗?
按照中国学生的一般年龄,本科毕业大约23岁,硕士毕业大约26岁,博士毕业大约29岁。在将近三十岁的年龄便能年薪百万,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当然是出类拔萃。可是,作为像华为这么有钱的伯乐在全球范围内相中的千里马,年薪百万只怕也算不得多。有很多本科毕业生,不需要是天才,只凭借自己的勤奋,熬六年也真的能熬到这种水平了。我们必须承认,薪资并不能与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划等号,可既然这次华为摆出来的架势就是要用钞票来砸天才,而当你把声势喊得这么震天价响,最终的出价也就只是年薪百万,那么是否拉低了华为对于天才的眼界标准呢?
第二,天才的遴选标准是什么?
这份邮件里没有说,人力资源部门自然会有他们的依据,可问题在于,这样的遴选结果真能让人服气吗?尤其是能让华为的员工服气吗?
我相信,这八个博士生都很聪明,没有问题。可是,对于华为这样有近二十万员工的高科技巨头来说,聪明人实在太多太多了,他们愿意接受这八个刚出校门的博士就是所谓的天才吗?对此,我高度怀疑。读者中有很多人是自己做老板的,很多人是将来会做老板的。我说一句话,供你们参考:员工天生就不容易团结,他们只在一种时候最容易团结,那就是证明老板最器重的员工,其实也不怎么样。大家非常有兴趣团结起来把这个老板最器重的人斗垮,然后继续不团结。因此我认为,这八个,以及将来陆陆续续顶着天才之名进入华为的博士们,工作起来未见得会顺心如意。
第三,天才是能在学校里选得出来的吗?
对此我同样是高度怀疑。
我们举个例子,蒋当过黄埔军校的校长,在此期间,他竭尽一切所能地选拔优秀人才,因为他知道,这些年轻人就是他将来打江山的骨干。
于是乎,凡是在黄埔军校成绩稍微还过得去的,基本上都被他试图网罗到麾下。哪怕是有些后来成为我党名将,但只要在黄埔期间表现优良,基本上也都在早期与蒋有过不错的交情。
可是,蒋某人千算万算,却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真正黄埔最优秀的将领居然在他费尽心机地网罗下被完全遗忘了,这个人就是黄埔四期的林。
在解放战争中,林总率领部队从东三省一路打到海南岛,成为推翻蒋家王朝的首功之臣。可在黄埔期间,林总就真的是一点都不让人觉得出彩,所以根本没能进入蒋的视线。对于这件事,蒋一直耿耿于怀,辽沈战役期间,蒋有意让爱将杜聿明负责东北战事,当他看到杜聿明百般推辞时,蒋就不客气地当面训斥他道:
由此可见,真正天才的将领,是要在实战中真刀真枪打出来,而不是在军事学院考试考出来的。同样的道理,华为之所以能从一家代理交换机的小作坊发展成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科技巨头,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淬炼出来的。在市场淬炼的过程中,必定有优秀的员工不断成长,直至被冠以“天才”的称号。岂有博士生刚离开校园就被称为天才,那你又让现在公司长期奋斗、取得优异成绩的“天才”们何以自处?
以上三点,其实并不难理解,也并不难想到。可问题在于,连姚尧都能想到的问题,以任正非的绝顶智慧和丰富经验,怎么可能会想不到?
我认为,这不是他想不到,而是他没办法,因为华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华为高管们的能力已经不足以带领华为创造更高的辉煌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还是先打个比方。
假设姚尧现在需要招聘文史类或者财经类的人才,那其实是不需要看学历的,只要应聘者过来跟我聊聊天,我基本上就能看出水平高低。要是应聘者再提交一两篇文章,那基本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了。可假设姚尧现在需要招聘音乐或美术人才,这些都是我完全不懂的领域,你让我如何甄别其能力高下?那么,我也就只能看他的学历和成绩了。
如果应聘者是名校毕业,而且学习名列前茅,我想他应该就能满足我的需要。同样的道理,华为如果发展健康的话,企业内部现在就应该频繁涌现出大量被实践证明的天才。这些天才安心地留在华为,一面做自己喜欢做的创新,一面通过帮传带来培养新入职的员工,使得他们将来能够成为被实践检验出来的天才。
可现在的华为,却只能花重金去招聘名校优等生,然后自说自话地给这些名校优等生贴上“天才”的标签,这恰恰说明今天华为已经无力挽留那些伴随其一路成长壮大的天才了。
订阅号留言:
凛冬将至
华为的博士工作4年以上流失率47%(华为自己的数据)百万年薪是为了留住人才的手段之一,还有后续为这些博士配备的团队,而且这八个博士的导师都是业界大咖,华为很看重他们的人脉。这八个博士三年后看成绩在订新的薪酬。百万年薪在华为是中层管理的收入但是就算清华北大大学本科毕业别说5,6年就是一辈子混到百万年薪的都不多,50万是一道坎。
华佰氏
姚老师,这次我和你的观点略有不同,1.任总是将《毛选》活学活用了。2.华为这次只是为表明一个招天下英才的态度。对一个刚刚毕业的青年学生,百万年薪也不差了,关键是华为有股权激励制度,这才是大头。华为工作四∽六年的毕业生,年薪200万也很普通!姚老师我的观点不一定对,请指正。
Mendacity-不是一个明明明明
一直看尧尧文章,今天的发表下自己观点。一、华为的薪水只是很小一部分,重点是绩效和分红,看产出决定,普通pl工龄五年有产出也远超百万。二、尧尧也说了刚毕业的学生不一定天才,还需要后天锻炼,同时也提到百万年薪不高,个人觉得百万年薪对应一个天才坯子是恰当的。三、batt华为等一线科技公司深度了解,华为整体从上到下的学习氛围,培养制度,人员素质仅阿里达摩院等个别团队能比肩。
华为会衰败,会走下坡路,但不是现在,如果现在状态的华为倒了,国内目前没有能同领域接棒的,科技振兴之路将步履维艰,华为的弱势五年之内看不到,也希望不要看到。
E-Sport
我当年是某top2院校应届毕业之后进入华为的,我们同班一起去华为的有三个人,现在全部走了,往届的师兄师姐现在还留在华为的也就剩下1-2个(往届平均每年在我们系招4-5人)。不得不说,华为这家公司的确很值得人崇敬,但他的企业狼性文化未必是适合天才和精英的(并不是自夸自己的意思,只是从数据来看,top院校毕业生2年内的离职率非常高)。华为鼓励的创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但是天才是开创肩膀让别人来站的,比如爱因斯坦和牛顿这样的人,我相信他们是无法去适应常人的学习和工作节奏的。不过或许老板既然敢放话出来招天才,相信以他的过人之处,一方面认识到了华为攀登新高峰时的瓶颈,另一方面可能也许会天才在华为的成长培育了新的土壤,再者这种鼓动人心的号角宣传意义大于实践意义,只要给大众造就一种华为帝国崇尚天才和知识、鼓励科学冲锋的概念即可。也许正是担心薪酬过高而“天才”未必天才影响员工团结,所以做了一定的折衷处理吧。
Lucifer
我说下两点不同意见:第一,科研不同于军事,博士生不是军校生,研究的就是纸上文章,没有纸上谈兵的问题。一般说硕士生是在某个专业达到了人类现阶段知识的极限,而博士则是超越了这个极限。但凡能博士毕业,必然是在现有人类知识之外有了新发现,新方法,新理论的开拓者,并得到学术承认的小有成就者。在一些国家,博士是有固定工资的,基本等同于研究员。换句话说,博士毕业生已经是经历过战争,立下了军功的老兵了,缺乏的是独当一面的能力而已。第二,这个所谓的天才只是针对华为内部相比之下碌碌无为的普通员工而言的,在华为真正的科学家和专家眼里还都是弟弟,我觉得华为此举是在实施鲶鱼效应,为内部带来新的理念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摩擦骚动,以此激活内部普通员工的竞争激情。同时也是把这些所谓的天才置身于华为的大熔炉之内锤炼,百炼成钢,三年后真的脱颖而出的才是值得委以重任的真天才,如果泯然众人,只能说明在技术能力上还不够惊艳,或者在为人处事,性格心态,意志自律等当方面有些明显的不足,那么这种所谓天才也难堪大任,这是赤裸裸的丛林法则。
姚尧
微信号
yaoyaostrategy
功能介绍
坐观天下而拥抱时代,背靠历史以眺望未来。洞察本质,预测趋势。研究战略,把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