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5后基金经理的毛选读后感
在《如何识别学习型创始人》这篇文章中,聚义厅的Rickey兄弟提到了学习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一文中使用的实践方法论。这触发了一个我一直想写但又拖着不太敢写的话题。
毛选和毛泽东思想。
2017年我花了很长时间在整理投资体系,当时觉得有必要用芒格的栅格理论做一些思维工具的跨界补充,于是我大概用了半年时间,通读了一遍五卷的毛泽东选集,此后针对重点篇幅又再看了几遍,记录了一些思考。但一直没有成文,只是零星地跟聚义厅的兄弟们分享过一些。
之所以一直没有成文,也是因为这个话题如果发散出去可以写的很长很长。所以为了控制节奏,我们本文只能将篇幅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上。
- 毛选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 我们在毛选中能学到什么?
- 毛选中的思想精华在投资世界中存在什么样的映射?
毛选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在我们的青春期少年时代和大学时代,对于毛选和毛泽东思想显然是无感甚至是嫌弃的。它和政治必修课联系在一起,想到它我就会想到大一时我们是如何想逃马概又怕被点名,如何不想看书又怕考试挂科的日子。
在20岁的小年轻心里,各种【思想】和【主义】就好像小时候妈妈强迫你喝下去的牛奶和豆浆,都是强行灌输的产物,而接触它们的唯一理由就是考试需要。
但是通读一遍后你会发现,毛选并不空洞也不教条,它每篇文章及其蕴含的思想,都是在讨论一个个具体情况,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
- 从哪招小弟,招来小弟怎么管,队伍文化怎么建设?
- 公司账上钱烧完了怎么办,小弟不想干了怎么办?
- 出去抢地盘有哪些策略,蒋光头砍上门来我们怎么砍翻他,怎么跟蒋光头一起打跑日本人,打跑日本人以后怎么再砍蒋光头……
- 比起那些既不讨论具体情况又不解决具体问题的讲话,要亲切得多也务实得多。
当然也就有水平得多。
我们父母这代人在年轻时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背语录和选集,但显然仅仅是这么做并不能让人开悟也不能提高文明水平,原因在于那时的环境是封闭和禁锢的,根本容不下深入思辨,20岁的年轻人没有外在条件和内在体系进行甄别和吸收。
但放在一个开放的时代环境中,当能够和别种思想进行碰撞和交叉印证,当能够面对无数现实问题进行实战应用,你会感受到毛选和毛泽东思想有非常强大的威力。
在当代中国若想成就一番事业,这可能是一套必读的著作。
读毛选,你可以不用把它当成是哲学书籍来看,它在哲学领域其实并不是那么独创和深邃;
你可以不用把它当成是资本论这种阐述社会演化的著作来看,它也没有那种自成体系的宏大理论框架;
你更不用背负社交压力去看,似乎学习毛选就代表着你站某种政治立场。里头虽然也提到很多政治主张,那是基于当时形势需要,时过境迁攻守之势异也,大家也别真的往心里去。
读毛选,你就把它当成是100年来中国最牛逼基金经理的投资心得来看,把它当成是100年来中国最牛逼企业Founder的工作日志来看。
在鼓动用户的时候需要他是梦想家,在团队的工作方法出现问题时需要他是大管家,在兄弟们心灰意冷对公司事业产生怀疑时需要他是鸡血制造者,在重大冲突点上还需要他冲出来和对面互喷垃圾话。
我们复一复盘,看他是怎么解决这些个具体问题的。
以这个心态看,就不会拧巴了,也就能看出味道了。
在毛选中能学到什么?
通读毛选几百篇文章,从EP01.S01《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到EP72.S05《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似在讲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围绕着一个最最最核心的原始基本点:
如何战胜敌人,取得革命胜利?
在战胜敌人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上会碰到各种艰难险阻,这些问题最终又可以归结成三个类别,也是毛选里最重要的三大科技树。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我们看毛选就是划分这三条主线,去看每条主线下有哪些分支,以及他的功力和修为是随着时间如何进化和演变的。
让专家来写的话,这三条主线每篇展开都可以写十几万字,我们只能简略一点讲个脉络,作为给聚义厅粉丝们的一篇导读。
统一战线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横空出世,毛泽东写出振聋发聩的一问,那年他32岁。
统一战线,用今天的商业思维来理解,就是阶段性的用户分析/市场分析:
- 市场上有哪些用户?这些用户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他们各自的诉求是什么?
- 这个阶段谁是我们的用户?哪些用户是我们的基本盘?哪些在未来可以洗出来收割?
搞好统一战线的核心目标,是在不丢失基本盘的前提下,在每一次斗争中【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而当时的基本盘是什么,毛泽东在1927年以前就已经想的很清楚了: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因此对于农民斗争的领导是中国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基本任务。
在这个基本盘上,再对各类用(JIE)户(JI)展开运营大法,怎么拉新怎么收割,有的是纵横捭阖的方法。
统一战线的另一个最重要心法是:【我们】的定义是有极大弹性的。我罗列了这个分支里的一些重要篇章,可以看到每次进入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上,就必须要对【我们】的定义进行一次刷新,与时俱进,因势利导。
而如何承前启后把话圆上,其中的技巧就非常值得玩味了。
e.g: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推荐篇章: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1933年)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年)
《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1940年)
《论联合政府》(1945年)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
《关于三反五反的斗争》(1951-1952年)
《关于争取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一般用为人熟知的话来说就是“枪杆子出政权”。这条科技树也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系列分支已经被单独总结成为了一套【毛泽东军事思想】。
“枪杆子里出政权”出自1938年的《战争和战略问题》,在这篇文章里能够看到毛泽东如何思考军队与党的关系。
当然了,他也把这层关系说的非常直白。
在这条科技树下,你能看到毛对军队管理方法的理解:从1928年在井冈山首次提出支部建在连队上,到1937年写《国共合作后的迫切任务》、接受英国记者访谈时,他已经看清了国共两军的根本差异,共军虽然枪炮上落后但在制度上是降维打击。在当时共同抗日的大背景下,他把方法论分享出来并建议国军向红军学习。
你也能在1938年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里,看到毛对战略终局的思考。当时战事不利举国悲观的情绪下,他客观而通透地点出日本的弱点,写出来也是有理有据。
你还能看到毛对军事作战打法的理解和进化:从1928年井冈山时期一点点啃食的游击战术,到1938年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系统阐述游击战框架,这一战法已有大成。到1946年解放战争开打,《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一文表明主力战法已从游击战升级为运动战;再到1948年三大战役时,大兵团穿插+围点打援已经玩得炉火纯青。
关于这个部分我们后面讲投资映射还会展开说,先说说最后一个科技树党的建设。
推荐篇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
《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1937年)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
《论持久战》(1938年)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6年)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1947年)
《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1948年)
《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1948年)
党的建设
如果要把毛选里的文章按照三大科技树归类的话,为党建工作而写的文章占比应该是最高的。这已经充分说明了党建的地位。
中国两千年皇朝更迭史,武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枪杆子出政权只是一个必要条件。
用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建立打土豪统一战线的玩法,历史上也出现过,比如1860年的太平天国,1924年的KMT。最终也没获得胜利。
真正把CPC从一个充满了知识分子气质的兴趣小组,转变成一个价值观鲜明、坚忍不拔、拥有前无古人战斗力的政党,正是三大法宝中的党建工作。这一工作的难度,绝不亚于战场上的枪林弹雨。
需要在大环境非常恶劣的时期克服党内悲观主义和投降主义情绪,所以要写《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需要在强调民主和加强纪律中寻求平衡,所以要在1929年写《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需要让党的行动更贴合实际更接地气,所以要在1930年写《反对本本主义》;
需要在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中寻求平衡,所以要在1937年写《反对自由主义》;
在延安要鼓动思想落后的保守派,同时又要摆脱留苏派教条主义的掣肘,所以1937年写出了《矛盾论》、《实践论》;
在队伍急速扩张后,为了应对党内出现的山头主义,确保凝聚力战斗力不被稀释,所以有了1942年的《整顿党的作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全国胜利在望前,需要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中央地方紧张关系而提前收权,所以有了1948年的《关于建立报告制度》;
如果不理解克服这些问题的意义,推荐去看一本书《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中国国民党组织形态》,两边一对比你就晓得CPC党建的重要性了。
如果不理解克服这些问题的意义,推荐去看一本书《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中国国民党组织形态》,两边一对比你就晓得CPC党建的重要性了。
一个组织在建立使命和价值观的路上要经历多少坑,任何一个公司管理者都会对这件事情深有体会。这也是为何中国那么多企业家都知道要去读一读毛选。
去年我读了达里奥的《原则》后,第一反应是“则老头子应该是读过毛选”。直到上个月和一个在桥水工作的老同学相聚,果然验证了我的猜测。
党建分支下的另一些文章同样也推荐一读,比如1956年的《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1957年的《关于争取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事情正在起变化》,以及1966年以后收录在《毛泽东文集》里的文章。
读这些文章是为了从反面吸取经验:再好的策略,也逃不过盈亏同源。
其他还有一些非主流但我觉得值得玩味的支线篇章,也推荐一读。
《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1939年):为了站队大哥,怎么捏着鼻子写一篇可能自己也不信的文章。
《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1941年):吃了一个大亏又无力掀桌子翻脸,怎么把面子和士气找回来。
《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年)、《评战犯求和》(1949年):全国胜利前心情大好,大喷垃圾话,文笔非常有趣。
《团结起来,划清敌我界限》(1952年):点评前一任教父孙中山。给孙发了好人卡,但一针见血指出了他的问题。①没有分土地(没有找到最重要的胜负手)。②不晓得镇压反革命(集权和整肃做的不够,没有把党和军队建立成铁血机器)。③反帝不尖锐(立场摇摆,没有为民族主义代言)。
毛选的思想精华在投资世界中存在什么样的映射?
这里讲三个我觉得最重要的点,从微观到宏观依次是:战术打法、战局研判、战略信念。
战术打法
就战术打法而言,毛选中最成体系的论述,也是大多数人认为毛泽东军事思想最精华的部分,是游击战+运动战。
两者的区别是,游击战的目的是骚扰和拖延,偷运两个骑兵来你矿里砍农民,把可乐倒在你鼠标垫上,分散你扰乱你恶心你;而运动战就真的是【乃伊组特】,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
- 游击战的十六字心法: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 运动战的十六字心法: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这两套打法对股票投资存在什么样的映射,取决于你用什么心法来观察这个股票世界。如果是博弈派的思维,古典式坐庄,或是游资做交易,那么这两套战术是必须要去体悟的。
如果是基本面派,那么此种映射就不完全成立。基本面派的心法里不一定是零和博弈,在同一只股票上的资金虽然有竞争博弈,但不存在一个互相明确身份、以彼此行动为因果、以消灭对方为目标的【敌我关系】。
战局研判
对基本面派来说,毛选里对战局研判的理解和方法,是很值得学习的。
①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掉了主动权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
②已经因为估计和处置错误,或者因为不可抗的压力,被迫处于被动地位了的时候,这时的任务就是努力脱出这种被动。如何脱出法,须依情况而定。在许多情况下,“走”是必须的。游击队的会走,正是其特点。走是脱离被动恢复主动的主要的方法。
③主动权是从正确的情况估计(敌我双方的情况)和正确的军事政治处置产生的。不合客观情况的悲观的估计和随之而来的消极的处置,无疑地将丧失主动权,把自己抛入被动地位。但是同样,不合客观情况的过于乐观的估计和随之而来的冒险(不需要的那种冒险)的处置,也将丧失主动权。
④进攻是消灭敌人的唯一手段,也是保存自己的主要手段,单纯的防御和退却,对于保存自己只有暂时的部分的作用,对于消灭敌人则完全无用。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
主动权非常珍贵,如果重仓又跑不出来就丧失了主动权。当判断错误导致非常被动时,则要剁仓来保存有生力量。另一方面,固然需要保存自己才能有主动权,但保存自己并不是消极避战,不是空仓傻等。主动权来自于正确的分析评估,是研究导向的。
那些去年被揍得鼻青脸肿,此刻缩在绳角喃喃自语“我要保牢本金”的朋友,应该看一下这篇文章。
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
(1)中国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大国。这个特点,指出中国革命战争有发展和胜利的可能。(2)敌人是强大的。中国红军是处在这样强大的敌人的面前。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第二个特点。这个特点,使红军的作战不能不和一般战争以及苏联内战、北伐战争都有许多的不同。(3)红军是弱小的。这个特点和前一个特点是尖锐的对比。红军的战略战术,是在这种尖锐的对比上发生的。(4)共产党领导了土地革命。红军人员是从土地革命中产生,为着自己的利益而战斗的,而且指挥员和战斗员之间在政治上是一致的。(5)在上面四个特点的基础上,延伸出我军的战略战术。
在这个基本的原则上,发生了指导整个军事行动的一系列的所谓原则,从射击原则(荫蔽身体,发扬火力,前者为了保存自己,后者为了消灭敌人)起,到战略原则止,都贯彻这个基本原则的精神。一切技术的、战术的、战役的、战略的原则,都是执行这个基本原则时的条件。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
战略战术的制定,应建立在实事求是分析的基础上,是目的+环境决定了打法,而非机械照搬以套路为导向。如果选择价值投资,是因为价值投资好用有用能用,而不是先验性的宗教。
聚义厅的文章要从收益率目标开始,展开到心法流派,最后才是招式和股票分类,也是遵循了这种第一性原理的思路。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要求战役指挥员和战术指挥员了解某种程度的战略上的规律,何以成为必要呢?因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
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主要地是依据情况,照顾部队和兵团的组成问题,照顾两个战役之间的关系问题,照顾各个作战阶段之间的关系问题,照顾我方全部活动和敌方全部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都是最吃力的地方,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
每一个级别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全局”。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
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有局部经验的人,有战役战术经验的人,如肯用心去想一想,就能够明白那些更高级的东西。这就是说,能够把战争或作战的一切重要的问题,都提到较高的原则性上去解决。达到这个目的,就是研究战略问题的任务。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
这段文字是每个基金经理都应该学习并思考的:我们的“全局”是什么?仓位、行业、个股、个股时机这些主次关系怎么区分?
达里奥把局部经验提升到较高的原则性上去解决,出现问题时不要局限在问题本身,要从机制层面去审视,最后服务于公司战略也是这个思路,深合老毛之意。
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粗心大意的军事家,不去这样做,把军事计划建立在一相情愿的基础之上,这种计划是空想的,不符合于实际的。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
过去三个月经验证明:歼灭敌军一万人,自己须付出二千至三千人的伤亡作代价。三个月经验证明:凡坚决和迅速地执行了中央五月四日的指示,深入和彻底地解决了土地问题的地方,农民即和我党我军站在一道反对蒋军进攻。……总之,在农村土地改革运动中,务须团结赞成土地改革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群众,孤立反对土地改革的少数封建反动分子,以期迅速完成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任务。
——《三个月总结》(1946年)
蒋介石共有正规军步骑93个师(军),248个旅(师),191万6千人,伪军、警察、地方保安部队、交通警察部队、后勤部队和技术兵种等,都未计算在内。进攻解放区的为78个师(军),218个旅(师),171万3千人,约占蒋军正规军兵力百分之九十。进攻解放区的218个旅中,被我歼灭者已超过1/4。虽然有些部队在被歼灭后又以原番号补充恢复,但其战斗力很弱。有些补充后又被歼灭,有些则根本没有补充。我军如能于今后数月内,再歼其40至50个旅,连前共达100个旅左右,则军事形势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1947年)
除了事前的预判,还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地复盘:1946年开局能打出1:4交换比例,验证了土地和农民是胜负手的关键,就继续在这个点上allin到底。进而通过研究量化制定下一个阶段的KPI:数月内歼灭40-50个旅,并进一步把KPI分解到各个兵团上……至于研究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了,投资如果没做好研究还能靠运气挣钱,战争靠蒙可是要死人的。
所有上面这些方法论,都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在实践中领悟出来的。
他只上过湖范,没念过湖畔,没人教过他创业方法论,不认识彼得德鲁克,也不晓得什么第一性原理,却能够自然而然地在实践中领悟和应用这些工具。
这些固然牛X,但都不如最后一点来的重要:战略信念。
战略信念
整个股票市场呈现出的特征来自于大部分人的行为特征。而人的行为特征来自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效用函数,用我们的词来讲就是【能】+【命】。
毛泽东把这部分归因于阶级属性虽不能完全认同,但他对现象的描绘确实抓得很准,映射到今天来看依然入木三分。
一遇到败仗,或四面被围,或强敌跟追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把这种一时的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仿佛全国全世界的形势概属未可乐观,革命胜利的前途未免渺茫得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
如像过去某些同志所谓民主革命在重要省份开始胜利之日,就是革命开始转变之时,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们看不见中国是一个何等样的政治经济情况的国家,他们不知道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完成民主革命,较之俄国要困难得多,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1933年)
敌人进攻时,对付的办法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先发制人”,“不打烂坛坛罐罐”,“不丧失寸土”,“六路分兵”;是“革命道路和殖民地道路的决战”……并且谁不承认这些,就给以惩办,加之以机会主义的头衔,如此等等。无疑地,这全部的理论和实际都是错了的。这是主观主义。这是环境顺利时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狂热和革命急性病的表现;环境困难时,则依照情况的变化以次变为拚命主义、保守主义和逃跑主义。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
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方法,基本上表现为观察问题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即不从阶级力量对比之客观的全面的情况出发,而把自己主观的愿望、感想和空谈当做实际,把片面当成全面,局部当成全体,树木当做森林。……由于各种情况的变化而产生的左右摇摆、好走极端、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在坏的一面的特点。这是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所处的不稳定地位在思想上的反映。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
2018年我们在各种自媒体上,在诸多投资群里,在分析师报告点评里,在和各种同行的交流中,都能看到这种“小资产阶级情绪”周期的完整演绎。
股票涨的时候就是“下注中国核心资产”,厉害了真香真香;
一开跌则痛得哇哇叫,转眼要“在祖先土地上流浪”,崩溃了药丸药丸。
碰上了各种里里外外没见过的打击,则立刻从左向右切换,从冒险主义依次变为拼命主义、保守主义。最后再来一根稻草则情绪崩溃,沦为逃跑主义。
还是手刀逃跑的那种。
许多人在10月份那会已经缴械投降,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防御,变得看空一切。
我们复盘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理论,如果只看游击战和运动战的部分,同样会看到很多剁仓斩仓的例子,但那只是战术层面的右侧交易。
1930年代的毛泽东,在大级别趋势上他是高抛低吸,是左侧交易的:那时的他清楚知道革命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成功,因此高位不冒进;但是反过来在最低潮最困难的时候,他比任何人都敢于坚持、敢于战斗,敢于坚信胜利一定属于CPC和中国人民。
世人皆以游击战+运动战为毛的两大绝学,以为他是个右侧交易者。殊不知战略持久战才是他最强的压箱底绝学。
战略持久战的底层心法,是在N-5层做左侧交易,这需要对N-5下面的东西有更深刻的认知:历史观、信仰、敢于行动的勇气和意志,这些才是最宝贵的东西。
用《毛泽东传》作者罗斯的话来说,“蒋介石只是在对付相继而来的每一个危机的范围内表现出精明,他没有宽广的视野。毛泽东是以一个研究过历史的人的长远眼光看问题。”
这句话应用到股票市场,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何市场上大部分“小资产阶级”,都是在小级别趋势上不亦乐乎地高抛低吸,而在大级别趋势上追涨杀跌。
我们指出大众在情绪上的这种特点,并不是为了批判什么,更不是要唯阶级论。
只是既然百年来一直如此,我们就把情绪这个变量放进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市场。
如何克服投降主义情绪:投降主义根源于民族失败主义,即民族悲观主义,这种悲观主义认为中国在打了败仗之后再也无力抗日。不知失败正是成功之母,从失败经验中取得了教训,即是将来胜利的基础。悲观主义只看见抗战中的失败,不看见抗战中的成绩,尤其不看见失败中已经包含了胜利的因素,而敌人则在胜利中包含了失败的因素。我们应当向人民群众指出战争的胜利前途,使他们明白失败和困难的暂时性,只要百折不回地奋斗下去,最后的胜利必属于我们。
——《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1937年)
总结
毛选是一部关于斗争的方法论著作。
斗争目的是为了战胜敌人,取得革命胜利。
三大主要斗争方法论,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如果你能把这套东西学会并实践了,那就可以……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本文完)
订阅号留言:
毛火军:
- 站在1927年蒋介石反革命政变之后,你如何判断国共两党中的最后胜利者,为什么?
- 站在1934年第三次反围剿成功,瑞金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时候呢?
- 如果长征刚结束的时候呢?
- 如果是解放战争刚爆发的时候呢?我相信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最能够体现出一个价值投资者的认知模型。
作者
价投或许要到1945年才能去做多cpc,在此之前都是风投。
💝指缝太宽时光瘦💝..✨
《毛选》如西方的《圣经》一般,竟然可以无处不在的影响到我们国人的一言一行而不自知。这不,业界精英们研读的不在少数,有心得体会者奉为指路明灯,当然,修身齐家、挣大钱自不在话下。
作者:
各取所需
投资聚义厅
微信号:investjyt
功能介绍:力争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记录投资过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