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发布加密货币白皮书
1.首先Facebook的libra币,对币圈肯定是良心促进,甚至可以说,是重磅利好;
2.Libra的应用场景非常多,比如一些缺乏银行网辐射地域,人们可以像使用微信支付宝一般使用Libra,比如跨境支付的时候,可以通过Libra无缝兑换各国法币。如果顺利成功发币,因为其稳定性,短期内的应用场景远比现在币圈所有的币种都要大很多;
3.对圈内人来说,这次发币依旧是炒冷饭了,这概念,这模式,早有人玩了,只不过之前玩家没有规模这么大罢了;
4.有同学担心Libra能代替BTC的地位,这就有点想多了。当Libra拥有稳定币这个标签的时候,他就无法和BTC相媲美。而等到BTC的规模达到一个高度,币价相对稳定的时候,再来看Libra,他依旧是弟弟;
5.是的,虽然Libra一再声称去中心化,但是和比特币相比起来,仍旧是中心化产物;
6.随着古巴和伊朗对Facebook的解禁,全球禁止FB的国家只有朝鲜和中国,届时,国内对其发币的氛围,可能并不狂热。而其他国家对其Libra的监管问题,又是新的一次力量对碰;
7.而更深层次的去挖,货币战,贸易战什么的,咱也不懂,咱也不敢乱说。只是主权国家都对其国家货币异常重视,你想通过一个中心化货币,来谈全球无缝支付,会异常坎坷。就是国内支付宝和微信,在国内都面临很多限制,对不;
8.虚拟货币发展才短短几年,野蛮生长总是很容易令市场产生很多“买珠还椟”的情况。待这个市场完全成熟起来,你才会发现,“去中心化”的含义和意义的重要性,也只有去中心化货币,才能无视政策和权利的冲击;
9.还有一点,Libra并非真正意义的稳定货币,他只能说是法币的稳定货币,他并不能阻止膨胀,他只是法币的附属存储方式而已。
10.总之,Libra并不完美,但是他的意义是在于对普通人普及虚拟货币这个概念。他会让20多亿人,慢慢接触到虚拟货币这个新词汇,如同一个桥梁,之前令你担心的、害怕的、不解的,当你走了过去,你就懂了,为什么比特币那么赞。
Facebook的野心 - 格密链
本文由陈智罡博士撰写
看完Libra技术文档,感觉这更像是一个RFC文档。可能有些朋友不知道RFC是什么意思。RFC的中文含义就是“请求评论”。例如互联网的标准发布前,会公开该标准的所有内容,请求全世界的人去提意见,然后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形成草案,最后形成标准。
Facebook的意图蕴含在这个技术文档里,我明显感觉到Facebook是想形成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支付标准。这个目标相当具有挑战性的,而且很诱人。
首先我们想一个问题,谁能做支付标准?
我想它必须是一个具有社交属性的公司,因为支付本质上是人和人的连接,如果手上没有拥有人和人连接的资源,支付可以做,但是谁来用呢?
所以掰手指头想想,只有像Facebook,阿里,腾讯,推特这些具有社交属性的公司可以做。
国内因为限制区块链上的币交易,所以区块链上的支付标准,阿里腾讯是错失江山的。而恰好Facebook窥视垂涎支付业务已经好久,如何杀入这一领域,是具有挑战性的和危险性的。但是Facebook并没有硬闯,霸王硬上弓只会杀人500自损3000,所以一定要绕道而行。
如何既能进入支付领域,又能坐上头把交椅,还能兵不血刃呢?似乎不可能。
然而Facebook的策略做到了,最起码路线非常合理与科学。
我们来说说其策略合理性的原因。
首先,区块链还属于一个原始地带,新生事物,就像一个刚开张的酒吧,来的都是新面孔,所以没有老大,还没形成圈子,也不需要交地盘费,来的都是客。
此外,目前在区块链界混的都是初生牛犊,都是发发白皮书不干活,吹的天花乱坠,所以这些人是最好对付的。你只要稍微有些技术,立马显现出来,何况Facebook的强大团队。
另外,国外移动支付并不发达,如果想搞移动支付,必须和银行要挂上钩。而银行的根基何其深,与其分羹还不如去无人的矿场去淘金。
由于区块链上的数字货币已经发展了10年了,技术储备已经初见端倪,现在正是进场的好时机。
如果想做区块链生态,必然需要以虚拟货币为基础,否则全是空谈。而发行数字货币必须要有足够强的人气,Facebook是社交界的老大,这方面是无敌的。
所以,Facebook通过区块链发行数字货币,绕开了银行,绕开了国家。相比之下,阿里和腾讯就惨多了,银行是他们心中的痛,步步受限。而且Facebook通过发行的数字货币自然就打开了支付之门,这把金钥匙得来全不费工夫。
但是千万别忘了,Facebook野心是形成区块链上支付的标准。就像当年TCP/IP形成了互联网的标准一样。Facebook的Libra就像是一个安卓操作系统,开放的,人人都可以在其上做二次开发。
看来,区块链上的操作系统真的要来了。
格密链
微信号:btc201800
简析Facebook数字货币Libra的货币属性 - 智堡wisburg
今天Libra的白皮书公布以后,我阅读了其中有关其货币属性的相关内容。本评论也只局限于Libra的货币属性,而不涉及白皮书中其他的内容。我会截取一些白皮书中的内容做解读,以第二段第一句话为例:
我们的世界真正需要一套可靠的数字货币和金融基础设施,两者结合起来必须能兑现“货币互联网”的承诺。
评:事实上现在的世界已经拥有了这两者,比如支付宝的余额和银行存款就是数字化的“货币”,或许它无关于区块链。此外,金融基础设施也已经非常丰富。比如美联储的Fedwire、作为托管和回购结算中心的纽约梅隆银行以及诸多持牌银行。
与大多数加密货币不同,Libra完全由真实资产储备提供支持。对于每个新创建的Libra加密货币,在Libra储备中都有相对应价值的一篮子银行存款和短期政府债券,以此建立人们对其内在价值的信任。Libra储备的目的是维持Libra加密货币的价值稳定,确保其不会随着时间剧烈波动。
看到这里,笔者已经有所失望。
Libra作为一种新的货币发行,其支撑的资产是银行存款和短期政府债券。市面上有许多和这类所谓的“真实资产储备”结构近似的金融产品,比如美国的政府型货币基金和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余额宝。
我们下面看第四部分:
我们认为,世界需要一种全球性的数字原生货币,它能够集世界上最佳货币的特征于一体:稳定性、低通货膨胀率、 全球普遍接受和可互换性。
这说的不就是美元吗?除了所谓的“数字原生货币”。这句描述的荒谬之处在于,Libra即便可以获得这四项“世界上最佳货币的特征”,那也不是它原生的优势……为什么呢?
任何持有Libra的人都可以获得高度保证,他们能够根据汇率将自己持有的这种数字货币兑换为当地货币,就像在旅行时将一种货币换成另一种货币一样。
什么都没说,你甚至可以使用商品(比如一根口香糖)都可以根据“汇率”(价格)兑换为任何一种货币。但这种所谓的商品和货币流动性并不意味着“高度保证”。
确保这种货币可以用于换取真实资产,比如黄金。目的是为了帮助培养人们对新货币的信任,并在货币诞生初期实现广泛使用。尽管Libra不会使用黄金作为支持,但它将采用一系列低波动性资产(比如,由稳定且信誉良好的中央银行提供的现金和政府证券)进行抵押。
前半句没有错,思路也是对的,在美联储建立的一开始也是基于黄金资产发行了大量的法币的,如下图。
Libra的想法是在起初借用主权信用担保来发行货币。
但这里的描述显然和之前有出入。之前是“银行存款”和“短期政府债券”,但这里却变成了“中央银行提供的现金”和“政府证券”。“中央银行提供的现金”和“银行存款”是两个概念,前者在美国是Federal Reserve Note,即现钞,是对主权部门的债权。
所谓银行挤兑,就是人们不信任存款,而信任现钞(存款信用是银行信用),将对银行的债权(存款)转化为了对主权部门的债权(现钞),两者仅在国家存款保险的上限范围内是等价的,但显然Libra的规模不可能低于FDIC的存款保险限额;
此外,“政府证券”和“短期政府债券”也是两个概念,前者的期限可以很长——比如MBS;后者的期限很短,泛指狭义的国债,和国家信用担保的SPV所发行的证券不是一个概念。
因此,这一段和之前的前后不一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好像白皮书的撰写者并不清楚各类储备资产之间的差异性。比如,准备金账户相比于银行存款账户在整个货币体系内高一级。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人民银行开存款账户的,只有持牌银行才可以,支付宝也只能开支付结算户,不能开设准备金账户。
图:二战时期美联储大量卸掉表内的黄金,在1945年时表内资产端的最大占比资产已经是对政府信贷(涵盖国债)
另外,这里也并没有明确Libra在借用主权信用担保来发行货币以后将使用何种方式来摆脱这种依赖。美元对黄金的摆脱是经由与政治上与黄金脱钩,财务上资产端增加大量的美国国债、政策上设立通胀目标制(稳定通胀)以及全球化环境中更自由的美元信用创造来挤出黄金的。但是Libra并没有挤出法币资产(银行存款和主权国债)的路径图。
这样的话,看上去Libra甘于作为法币的附庸货币存在。
必须要强调的是,这意味着一个 Libra并不总是能够转换成等额的当地指定货币(即Libra并不与单一货币“挂钩”)。相反,随着标的资产的价值波动,以任何当地货币计价的Libra价值也可能会随之波动。然而,选择储备资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波动性,让Libra的持有者信任该货币能够长期保值。Libra储备中的资产将由分布在全球各地且具有投资级信用评价的托管机构持有,以确保资产的安全性和分散性。
这一段又为之后匪夷所思的矛盾论述埋下了伏笔。
首先,Libra和Tether这类单一法币抵押的稳定币划清了界限,因此它无法保持和特定法币的平价关系,而由于其资产端有各种各样币种(比如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等)的存款,Libra的定价是基于每个法币/Libra的货币对汇率再结合资产端各币种的权重配比予以估值的,就像SDR的估值最终选择了美元计价并加总每个篮子货币的加权汇率以后所得。
如果最后Libra在货币性质上和SDR非常类似,那么它的命运会和SDR一样么?(妄图反噬美元体系结果以美元计价……)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细节,即Libra的储备资产是分布式地中心化托管在投资级(IG)信用的机构的,好吧,很明智,知道货币业务不能做到太去中心化。
Libra背后的资产是它与许多现有加密货币之间的主要差异,这些加密货币缺乏这种内在价值,因此价格会因心理期望而大幅波动。然而,Libra的确是一种加密货币,因此,它继承了这些新型数字货币的几个引人注目的特性:能够快速转账,通过加密保障安全性以及轻松自由地跨境转移资金。
前半句有点鬼扯了,现在很多单一法币抵押的数字货币也都是美元资产。
后半句的特性没什么特别的,而且好像还会带来麻烦。
比如快速转账——支付宝和银行体系可以做到。轻松自由地跨境转移资金——这可是美元体系很忌讳的,包括一些资本管制的国家,比如中国(人民银行会很生气);还有一些被制裁的国家,比如朝鲜(美国会很生气)。
储备资产的利息将用于支付系统的成本、确保低交易费用、分红给生态系统启动初期的投资者(前往此处阅读“Libra协会”相关内容),以及为进一步增长和普及提供支持。储备资产的利息分配将提前设定,并将接受 Libra 协会监督。Libra用户不会收到来自储备资产的回报。
暴露其狡诈性的一段。首先看最后一句,Libra用户不会收到来自储备资产的回报,也就是说发行的Libra是零息货币,好吧,我暂且接受这一点,毕竟你如果有Libra资本市场的话,我可以自行配置到Libra安全资产里。
但是大家要知道一点,你用于铸造Libra的法币资产是有机会成本的,Facebook把你的法币拿了去自己赚了一个无风险的套利收益。这个生意可真不错,按照现在的套利空间来算,至少1%-2%的套利收益是OK的,如果Libra的规模是一百亿美元,那每年白吃一个亿的Free Carry可真是美滋滋啊。
只有Libra协会能够制造 (mint) 和销毁 (burn) Libra。只有当授权经销商投入法定资产从协会买入Libra币以完全支持新币时,Libra币才会被制造。只有当授权经销商向协会卖出Libra币以换取抵押资产时,Libra币才会被销毁。由于授权经销商始终能够将Libra币以等于篮子价值的价格卖给储备,因此Libra储备承担着“最后的买家”的角色。
这一段换掉一些词就会读起来很清晰了,Libra协会就是中央银行,所谓的授权经销商就是Libra货币业务的持牌银行和一级交易商(Primary Dealer),这些授权经销商必须用不同的法币来铸造Libra,然后Libra协会作为中央银行必须在授权经销商出售Libra给它时兑付抵押的法币资产给它。当然这里漏掉的细节是Libra卖回给协会时是否是实时兑付还是隔夜兑付的,兑付的又是自己持有的短期资产还是法币存款?
我们再来看Libra储备的细节页面所提供的信息:
Libra币在最开始便被赋予了内在价值,有助于防止像其他加密货币那样发生投机性波动。
内在价值的用法具备混淆。事实上Libra的价值支撑不是内生的,完全是由抵押品外生的。
如需创造新的Libra币,则必须使用法定货币按1:1比例购买Libra,并将该法定货币转入储备。因此,储备将随着用户对Libra的需求增加而增加。简而言之,对投资者和用户而言,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创造更多的 Libra,即使用法定货币购买更多的Libra并增加储备。
毫无疑问的法币附庸。
对了,提醒下读者,当你把人民币现钞存入银行的时候,你就是使用法定货币按1:1比例购买了“人民币存款”。然后银行把收到的现钞转入储备(准备金或库存现金)。
如何投资储备? Libra用户不会收到来自储备资产的回报。
储备将投资于低风险资产,该资产将随着时间产生利息。从利息中获得的收益将首先用于支付协会的运营开支,包括:为生态系统的成长与发展投资,资助非政府组织,以及为工程研究提供资金等等。支付这些费用后,剩余的一部分收益将用于向Libra投资代币的早期投资者支付初始投资的分红。由于储备资产为低风险、低收益,早期投资者只有在网络取得成功和储备规模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才会获得回报。
又是狡诈的一段,明确表明自己的货币业务是无息业务。然后“为生态系统的成长与发展投资”又是什么鬼?怎么定义?另外,有兴趣的小坏蛋可以查一下Facebook在过去两年花了多少钱回购自家的股票。
在资本保值方面,协会将仅投资那些不太可能违约,也不太可能出现高通胀的稳定政府发行的债券。此外,通过选择多个政府而不仅仅是一个政府,协会将进一步降低投资活动的潜在影响,从而使储备多样化。在流动性方面,协会的计划是依靠这些政府发行且在流动性市场交易的短期证券来保证流动性,这些流动性市场的日交易量通常高达数百亿甚至数千亿。这能让储备规模随着流通Libra的数量增减而轻松调整。
你好,我们是一家货币基金。
不太可能违约+不太可能出现高通胀这个先决条件能筛出来的可选投资品很少,基本只有美债、德债、日债,过去一百年间违约的主权债不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艾肯格林、Reinhart的论文,这里我放一张穆迪的统计图。当然,违约的都是些小国。
我们的目标是让Libra与现有货币并存。
由于Libra将是一种全球货币,因此协会决定不制定自己的货币政策,而是沿用篮子所代表的中央银行的政策。如前所述,实体与我们储备互动的机制决定了我们的方法与货币发行局(例如香港货币发行局)的运作方式非常类似。
与中央银行自行决定印钞不同的是,货币发行局通常只在具备足够的外汇资产来充分支持新造的纸币和硬币时印制当地货币。实施这种系统的其中两个主要原因是:
- 稳定性,因为基础资产的选择是基于其较低的波动性;
- 防止今后滥用,例如,在缺乏支持的情况下制造更多的货币。
再次证明自己只是法币附庸,现在回去读“它能够集世界上最佳货币的特征于一体:稳定性、低通货膨胀率、 全球普遍接受和可互换性。”
是不是觉得很讽刺?这些优点不是它自己给的,而是“沿用篮子所代表的中央银行的政策”所给予的,是现代央行的通胀目标制、金融稳定目标、美元的离岸市场和全球金融体系里千千万万的银行和Broker-Dealer赋予的,不是你的白皮书赋予的……
白皮书作者搞错了一点,货币局制度是挂钩单一货币的。Libra更像SDR,和平行货币假设中的欧元区(即欧元和意大利里拉、法郎、德国马克同时流通的假想情形)也很像。总之都是些不能和美元体系平起平坐的货币体系。
所谓“中央银行自行决定印钞”也是错误的描述,所有的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都是基于资产的信用货币发行。货币局制度基于单一法币发行本国货币,比如美元资产(作为资产项)——港币(作为负债项)。资产的选择本来就是央行在其法定授权的范围内决定的。可以是基于本国国债、基于对本国银行体系的债权、或者美元资产都可以。因此,后面所谓的“在缺乏支持(应该是译者搞不懂,其实就是抵押)的情况下制造更多的货币”这一点上,只要你经营货币业务,大家都是一样的。
好的,就写到这,治理结构的内容我还在阅读。
作者:Mikko 来源:智堡wisburg
Facebook发币,这些细节和冷知识千万别错过了 - 区块律动BlockBeats
本文首发于腾讯科技,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作者:区块律动 0x2,微信搜索区块律动 BlockBeats 关注我们吧!
随着 Facebook 的稳定币项目 Libra 白皮书的发布,外界对 Libra 的关注也达到极热的水平,甚至登上了微博和知乎的热搜榜单。
为了给全球数十亿人提供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金融基础设施,Facebook 在白皮书中详细阐述了将要发的 Libra 稳定币到底是什么,它将肩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关于 Facebook 发币你应该已经看过了太多解释性的文章,但还有更多不易被注意到的细节和冷知识值得挖掘。不看区块律动 BlockBeats 的这篇冷知识盘点,你可能就真的错过了。
1. Libra 这么牛 X,想不想加入成为创始成员参与发币?几乎没有普通人能参与,因为门槛非常高。如果你是企业,你得进入《财富》500 强才有资格;如果你是加密货币投资者,管理资产必须在 10 亿美元以上;如果你是区块链公司,必须通过安全审计并公开披露相关信息,为客户托管或保管至少 1 亿美元资产。
2. Libra区块链已经被分叉。项目库公布后的12小时后,分叉项目Libra Classic已经出现,其宣传语是“让数十亿人不损失隐私,也不让美国的大公司受益。”Libra Classic共识机制已经从拜占庭容错FBT改为“中本聪共识”,并且人人都可以运行节点。
3. Libra的中文名是天秤座,当年起诉Facebook的双胞胎兄弟Winklevoss文克莱沃斯,在拿到赔偿金后买了大量的比特币,成为前10比特币首富,然后创办一家名为Gemini的交易所。Gemini的意思是双子座,而且还发行了全球第一个合规稳定币GUSD,1GUSD=1美元。在星座学上,有人认为天秤座和双子座是天生的一对。
4. 在 Facebook 宣布发币之后,跟扎克伯格对着干的 Winklevoss 兄弟俩在 Twitter 上表示,FAANG(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Google)都会在 2 年内发币。
5. Libra 稳定币不会使用黄金作为抵押,更不会使用比特币等加密币作为抵押,而是将使用一篮子低波动性资产 (比如由稳定且信誉良好的中央银行提供的现金和政府证券) 进行抵押。所以,Libra 的价格可以保持相对稳定。
6. Libra 稳定币可以用来汇钱、支付,在国外工作的人可以通过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将钱汇回家,而大学生则可以像买咖啡一样轻松地支付房租。嗯,当然换美元也更方便了。
7. Move 语言开发团队里有不少中国人。知乎上 Runtian Zhou 表示,Libra Coin 是 Move 语言实现的智能合约。Move 编程语言脱胎于 linear type system,设计之初没有采用任何先用的虚拟机和区块链编程语言,因为 Facebook 要保证金融型合约(financial contract)的安全问题。(经区块律动 BlockBeats 查证 The Libra Blockchain 论文,Runtian Zhou 确为 Move 语言开发者)
8. Libra 是被 Facebook 控制的吗?答案不是,Libra Coin 由独立、非营利的 Libra 协会治理,Facebook 是该项目的发起者。Libra 协会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成员制组织,其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该协会旨在协调和提供网络与资产储备的管理框架,并牵头进行能够产生社会影响力的资助,为普惠金融提供支持。
9. Facebook Libra 验证者节点的服务器配置很低,使用 Amazon 亚马逊的 m5.24xlarge 就能满足计算需求。根据 Amazon Web Service 的官方定价,现在一台 m5.24xlarge 服务器一小时的价格是 4.6 美元,一个月只要 3312 美元。相比于需要一起搭配才能运行的工程师和一套安全基础设施,这点钱不算什么。在硅谷,一名全职网站可靠性工程师的年薪大概在 10-15 万美元。
10. 成为 Libra 创始会员有什么好处?除了能对社会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以外,加入协会还能给组织带来以下一些潜在益处:在协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有资格获得新用户奖励和交易返利,通过 Libra 投资代币获得分红。
11. 打通支付和金融,是小扎多年的执念。Facebook 当年成立过一家名为 Facebook Payment 的公司,不仅在聊天的 Messenger 中加入了支付功能,还发过一个叫 Facebook Credits 的虚拟币。人们可以使用 Facebook Credits 购买游戏和非游戏应用程序中的物品,一美元相当于 10 个 Facebook Credits,有 15 种货币可供选择,包括美元、英镑、欧元。不过后来这事黄了,最终变成了 Libra。
12. Libra 区块链的效率并不算高。根据技术白皮书的内容显示,Libra 协议最初支持 1000 TPS,区块间隔时间为 10 秒,远低于 EOS 的 3996 TPS 峰值,和 Tron 近千的 TPS 峰值相比也没有太多优势。
13. Libra 刚发布一天,就已经让既得利益者害怕了。美国众议院议员麦克亨利 (Patrick McHenry) 要求就天秤座计划举行听证会。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 Waters 她呼吁 Facebook 停止开发加密货币,并认为国会和监管机构应对此展开调查。
14. Libra 是合法的货币吗?至少 Facebook 自己认为它是合法的,可以在所有允许使用加密货币的国家或地区使用。但是对于中国用户来说,Facebook 入华都很困难,更别说承认它发行的数字加密货币了。
15. Libra 区块链使用 Libra BFT(拜占庭容错)共识协议来防止双花攻击,即便全网 1/3 验证者节点被攻击,网络依旧可以正常处理交易。Libra 区块链在网络启动时有 100 个的创始人节点,这意味着最多可以有 33 个出错误的节点,区块链依旧可以运行。
16. 如果你能在 Libra 区块链上发现 BUG,可以找扎克伯格领奖励。Libra 协会将推出一项公开找 BUG 的奖金计划,作为加强区块链安全性的主要措施。
17. Facebook 区块链负责人称 Libra 要存在数百年。我们现在无法知道 Libra 一笔交易有多少容量,但是类比 EOS.IO 区块链上每笔交易平均 20KB 容量来计算的话,100 年后,Libra 节点服务器上将存储超过:1000 * 3600 * 24 * 365 * 100 =3,153,600,000,000 B ≈ 2.86 TB。(1000 为 TPS,3600 为一小时的秒数,24 为一天的小时数,365 为一年的天数,100 为 100 年)
18. Libra 的 TPS 为 1000,也就是一秒可以处理 1000 次交易,一年可以处理 315 亿次。这一数字很低,猪年春节期间微信上有 8.23 亿人收发红包,他们随随便便发 10 个红包,就是 82 亿次交易。但是,Libra 的区块链处理速度是可以扩容的,未来可以扩到很大哦。
19. Facebook Libra 的出块确认时间是 10 秒钟,这与服务器分散在全球各地地理位置差异,节点信息同步耗时过大有很大关系。中国到美国的网络延迟一定会存在 150-250ms 的延迟,全球节点之间的同步会消耗更多的时间,所以 10 秒的确认速度不足为奇。
20. Libra 区块链被攻击后是可以被分叉的。如果发生三分之一 的验证者节点出现恶意行为并导致区块链分叉,Libra 协会将采取一系列策略,具体内容将包括:暂时停止 Libra 储备的交易处理,确定攻击造成的损害程度,以及就如何运用软件更新来解决分叉发布建议。此外,协会还将针对诸如发现软件漏洞等其他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21. 别想着用 Libra 来洗钱,因为 Facebook 早就和执法部门合作了。与其他所有货币或金融基础设施一样,网络危险分子也会尝试从 Libra 网络攫取不当利益。此外,Libra 区块链上发生的交易采用假名形式,这也给第三方欺诈和非法活动创造了可能。不过虽然 Libra 网络对拥有互联网连接的每个人开放并允许其访问,但其主要端点需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与执法部门建立了合作。
22. 孙宇晨在 Facebook Libra 发白皮书后 6 小时,蹭了这个热点。孙宇晨以喜欢跟随热点而出名,这次新闻发布后,他本人并没有第一时间跟上热点,可能与人在国外有关。
23. 用户没有 Facebook Libra 的钱包私钥,Libra 集成在 Facebook 账号内,属于托管钱包。类似于在 Facebook 开设了一个银行账号,钱归 Libra 协会管。
24. Facebook Libra 发布一天之后,其 Github 项目库已经获得了 3800 个星标。在过去一个月里,13 名开发者 push 了 23 个 commits 到所有分支,有 1052 个文件发生了改动,新增了 40539 行,删掉了 13052 个行。
25. 如果你的 Libra 弄丢了,Facebook 旗下的 Calibra 钱包团队会给用户退款。
26. Libra 区块链使用的是 BIP39 助记词。它的助记词与比特币、以太坊等区块链所用的助记词标准一致,会随机从 2048 个标准词库里取 12-24 个容易记住的单词。
*区块律动 BlockBeats 提示各位投资者防范追高风险。
周小川:私营部门可以参与数字货币体系,但需具备公共精神(全文)
编者按:刚刚,Facebook发布加密货币项目Libra白皮书,白皮书的第一句话就是: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没有丝毫隐晦,Libra就是要建立一个“无国界货币”,这就是Facebook的目标。这到底是远见者的伟大征途,还是傲骄者的飞蛾扑火?有人说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已经开启,也有人评论说到底还是个渠道分发生意和拉帮结派的联盟链生意,只是小札这次拉的是大商家和互联网支付服务商。有人呼吁狼来了,放开对加密数字货币的学术和技术讨论,允许相关会议和交流活动召开,迅速提升中国相关产业人士对这个话题的认识水平。
2018年年底,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 周小川参加第九届财新峰会时认为:私营部门也可参与数字货币体系 但需具备公共精神。
以下为演讲原文以飨读者:
各位来宾早上好,很高兴接受财新峰会的邀请在这里发言,跟大家进行交流。同时,也感谢财新多年来对财经领域各项活动和各类重要议题的参与和讨论,对业界、研究界作出了很多贡献。我知道当前热点问题很多,但由于时间有限,只能讲一个题目。最近三年左右,我在很多国际场合都讨论过关于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的问题,但在国内公开场合确实还没讲过,所以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议题。
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的发展非常迅速,大家也预期电子支付将来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支付行业的状况。根据今天峰会的情况,我认为不适合过于从技术角度探讨,大家可能也更注意从宏观和体制的角度去看待,所以我就想从多个角度来谈谈这个现象。
首先,我想回顾一下金融业和IT业的关系。过去有的研究人员说,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和保险业,原则上就是一家IT公司,因为它们干的事主要是数据处理,货币绝大多数也已经数据化了。以我国为例,现钞在整个货币中只占5%到6%,其他都表现为在计算机里存储的0和1。银行给一家企业做贷款,依据的是这个企业在这个地区、这个行业的历史数据,并对这些历史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出这家企业能不能贷款、需要什么样的风险溢价。保险业更是这样。再者说,任何一个IT行业都有用户界面,也就是说它最终还在某一个领域跟用户打交道。金融业其实也一样,这个用户界面可以看作零售网点或一些柜台业务。当然,我认为这个说法稍微有点过,但可以认为金融业大概有一半左右实际上干的是和IT行业差不多的事情,金融业可以说是“半个IT行业”。因此,传统的金融业历来也是IT行业和现在所说的Fintech的最主要的用户。
我们可以用时间序列来看待金融业在几个主要IT应用领域中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可以看到它们几乎是IT技术最大的采购商,也就是用户。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第一,计算能力。从早期的计算机到现在的云计算都是。第二,存储能力。金融业过去是存储设备最大的购买商。现在因为有了音频、视频、语音等,这些信息比结构化数字和文字占用存储量大得多,金融业不再是存储设备的第一大用户了,但仍旧是重要的用户。第三是网络。金融业高度依赖网络,早期说的是通讯、远程通讯,后来实际大家都知道那个也是网络,只是年代不一样。第四是数据库。金融业也差不多是最大的数据库用户,当然现在已经不太再说数据库的用户了,都说大数据。总之,从时间序列来看待金融业和IT的关系,可以看出二者确实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是一种相互促进。
可以说,金融业受益于IT技术的发展,得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效率,因此金融业应该是真心欢迎竞争、欢迎新技术的。当然,在具体技术发展中,单个金融机构也要保护自己,相互之间也有竞争关系,所以有时候也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对某种技术有抵触态度。但总体看,我们必须看清整个方向,金融业和IT的关系紧密。
其次,从Fintech或IT行业的供给侧和需求侧来看,有时候角度不一样。从需求侧来看,一个关键的领域就是支付领域。支付是对国民经济具有支撑性作用的行业。如果设身处地地站在支付体系的角度看,支付体系真正需要的就是效率:首先要高效,第二成本要低,第三就是要安全性、可靠性,不能出问题,既包括个人隐私、也包括交易的可靠性。这方面如果出问题,对国民经济和对整个社会的冲击都可能很大。
从供给侧来看,新技术会不断出现。有人发明了新技术,就会要推销自己的新技术。他推销的角度可能是从技术特性出发,说它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可能对你有用。这与需求方的角度有时候就会不太一样。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出现了区块链技术,后来发展为分布式账本技术。这个技术有其特点,可能在某些金融领域、金融市场、金融交易中会发挥作用,未来还可能有新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要看到,他们推销的几个特点,有一些关系到支付体系未来的选择,也有一些不见得是需求方最为关切的内容。比如说去中心化,这是不是金融体系、支付体系最核心的关切问题,是可以考虑的、可以研究的。此外, 对于技术发展,有一部分是台阶式发展,尽管台阶可能有高有低,差距可能很大;还有一种可能是飞跃式发展或颠覆性发展。因此需要作出判断,哪些是属于台阶式的发展,哪些是属于颠覆性的发展。我们需要非常注意有可能根本改变传统业务的模式。
由于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时候看法不一样,所以就涉及到协调问题,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扭曲,中间会产生一些风险。这个扭曲大家也看得到,我主要说三方面:一个是把新产品、新技术当成投机赚钱的主要工具,特别很早就把它推到市场上进行买卖,而且认为通过市场交易可能在金钱上会大有收获,这样就可能产生扭曲,甚至会产生一些损坏。第二,存在一种倾向是,一些技术应用没有把它潜在的金融服务能力发挥出来,而是把眼睛瞄向如何多圈点钱,特别看中了消费者口袋里的钱,看中了存款账户的钱,过度考虑是否能够模仿银行一样吸收公众储蓄。大概六年前我们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但是后来发现200多张第三方支付牌照中有一部分牌照领取者实际上对于支付科技,对于支付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不是太感兴趣,真正感兴趣的是能收预付款。这样的扭曲有时候会出问题。最近P2P搞资金池也出了不少类似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扭曲。第三,就是IT行业、互联网行业会出现“赢者通吃”的现象。财新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赢者通吃”跟我们原本的目标有所不同,因为我们是希望竞争性发展,实现寻优,使得最好的技术能够凸显出来,大家最终加以使用。所以,这也是一个问题。
第三,要弄清楚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的概念。现在对此已有很多讨论,但目前的讨论在术语、概念和用词上有时候实际上是各说各话,沟通性不太好。所以,国际清算银行(BIS)曾经发表了一个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问题,首先讨论的就是术语问题。术语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因为从术语可以看出要从哪些角度来看待这些技术的发展。
首先一个角度是,究竟新搞出的货币是数字的,还是物理的。刚才已经提到,其实现在的货币绝大多数已经是数字形式的。当然也有人说,他们所说的数字形式的货币只适应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如果不是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加密货币,就不称为数字货币。这是需要讨论的,而且看法也是不一致的。
第二个区分,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是基于通证(Token)的,还是基于账户(Account)的。从中国的发展来看,从过去的信用卡到现在以手机为基础、以二维码为特征的应用,都是基于账户的做法。所以,这也是一个选择。
再有一个,支付工具和数字货币是为零售服务的,还是为批发服务的。如果是批发,就有可能涉及到中央银行的功能。此外还有局部的零售,比如大学校园卡就是局部零售型的。之所以在这方面有区别,是鉴于当前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体系的分工局面,同时也涉及到对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的考虑。
BIS在做了这些区分后,数字货币就可以分为央行的数字货币或私营部门的数字货币。当然,这个私营部门概念比我们说的更广。比如,如果是商业银行搞的,不管银行所有制如何,都属于非央行的,是私人部门的数字货币。当然,数字货币也可以通过PPP(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营)来搞。总之,央行因为负有维护币值稳定、金融体系稳定的职能,所以会注重这个方面。私营部门如果没有建立合理的机制、法规条例以及激励机制,有可能只关心市场份额、效率、成本,而不一定关心币值稳定。但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如果私营部门的数字货币币值不太稳定,有人就搞出了盯住央行货币的数字货币,称之为“稳定币”。这也表明会产生币值稳定的需求。
不过,我认为BIS这些术语分类可能还不太完整,还需要考虑其它一些特性。其中一个就是,究竟是借记型的还是贷记型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的主流还都是借记型的。但是也出现了很多P2P公司根据贷记型的支付特性给予贷款。所以,这也是一个区别。
还有一个区别,币值究竟是锚定的还是非锚定的。现在看来大家还是比较注意价值有锚定的数字货币。
再一个大家关心的是,数字货币是加密的还是不加密的。理论上,有人会说某家货币是绝对安全的,但是现在看来做不到绝对安全,市场都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都有可能受攻击。其实仔细观察电子支付和数字货币,几乎都是加密的,但是加密的环节不一样:有的加密在谁拥有这个货币,有的加密在支付环节,有的加密在通证传递环节。总之,不可能都不加密,否则很容易受到攻击。
另外还有一个维度,究竟在哪个层次上允许数据留存。因为数据留存涉及到如果出现纠纷怎么执法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因为涉及到隐私是否能得到很好地保护。
第四,谈一谈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可能的发展方案。弄清上面这些概念和区分,我们可以看出,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的发展可能会有多种方案并行,在竞争中发展前行,未来可能是不很确定的,这就给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都提出了挑战。中国人民银行在三四年前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负责研究Fintech和数字货币。这就表明,央行可以组织这方面的研究,但无法确保央行研究的方案会是最优的。技术在不断演变,确定技术选择是有风险的。所以,还有一种办法就是设计一种多渠道研发、相互竞争的机制。与此同时,由于技术投入使用还要有一定的过程,因此要保证不管技术投入是成功还是失败,后果却是可控的。要以可控的方式推进,不能放任不管。万一某种方案试验出来,出现了巨大的漏洞或失败,会造成社会经济的损害或不稳定。所以,要设计研究的方法。其中众所周知的一种方法就是英格兰银行主张的“沙箱”办法,但是“沙箱”方法对于一些比较小型的技术选择和试验可能更加有效,对于太大的技术选择还不一定够。
尽管说应该多渠道研发、竞争,在竞争中选优,不要事先做出过多设定,同时后果应该可控,但与此同时还要认识到,有一些业务属于金融基础设施。所谓金融基础设施,就是具有公共性,而且对稳定性、安全性的要求比较高。基础设施如果出了问题,影响会比较严重。从过去来讲,印制钞票、硬币和建设清算系统,明显属于金融基础设施。如果将来还要搞一个社会信用系统,如果能搞得成,它也是一种基础设施。
G20所创办的“金融稳定论坛”和BIS都设置了有关基础设施的委员会,比如BIS下设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所以,对于金融基础设施,我们要考虑到它和经济体系中的其它基础设施具有类似性。既然有公共性,人们可能就想问,是不是就要由公共机构来承担?我个人认为,倒也不一定。私人部门有时候也可以做基础设施。当然,私人部门还是要在政府指导和监督之下来从事基础设施。也可以以PPP(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作)方式来做。但是,我强调一条,私营部门如果参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具有公共精神。所谓公共精神就是,他准备为公共服务,而不是准备利用搞基础设施的特权或优势,过多地为自己个人或个体谋利益。诸如有些公司把一些数据在市场上倒卖,这就是缺乏公共精神,需要培养公共精神。真正经过考核具有公共精神的机构,实际上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参与金融基础设施。
另外大家必须认识到,作为支付体系和数字货币,应该考虑对货币政策传导性的影响,这也是对金融稳定的一种考虑。如果说公共精神、安全性、稳定性、保护隐私等等都考虑了,但没有考虑和货币政策的配合关系,没有考虑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支持度,同样也是有危险的。因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任何一个经济体宏观调控的重要渠道,如果货币政策缺少传导机制,宏观经济就会失调。因此,我认为这样的机构来做公共基础设施也是不太够格的。
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在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时,中国人民银行和业界联合推行的所谓DC/EP研发计划。DC(Digital Currency)是数字货币,EP(Electronic Payment)是电子支付;中间是一个斜杠,意味着两者既可以是“和”的关系,也可以是“或”的关系。也就是说,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并不需要对立起来,刚才从术语的分类学中也已经谈到了,实际上都是可以选择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支付体系的效率、低成本和安全可靠,而不是仅从某一个供给商的角度来说只有自己的技术才是最应该选择的、才算新技术。因此,这也是以一种鼓励多渠道研发、竞争,同时尽可能事先设计好后果可控的方式进行的研发。
进一步而言,支持货币稳定和货币政策传导性其中一个安排就是,任何一家支付机构都应该有100%的备付金,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参考了香港回归时的做法。香港1997年回归之前,有两个发钞银行,即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香港货币当局即香港金管局并不直接发钞票;后来因为香港回归祖国,中国银行加入发钞的行列。实际上这就是商业银行在发钞,但是中央银行是有管理的。其中,一个重要管理手段就是,每发行7.8港币必须交付1美元作为备付证明书。当然,这么做也有类似的其它方面考虑,也就是说,发行机构并不能像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野猫银行”那样,而是有约束的。
再下面一个环节是,必须考虑到当今世界上共同要求并共同协调的所谓“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问题。洗钱和恐怖融资显然对社会有很大的危害,因此技术开发方面需要对此有一定的公共性觉悟。技术可能用于好的方面、也可能用于不好的方面;例如某项生物技术的发展可能对于治病,对于生态会有好处,但也可能被什么人拿去做生化武器。所以,需要有所把控。有一批电子支付和数字货币技术出现后,还没有得到较为广泛的普及,就被暗网(Dark net)中的人士加以广泛应用,诸如逃税、洗钱、军火买卖、人口贩卖、假凭证贩卖等,这些交易希望匿名交易,希望不受监管的追查,因此在这方面要加以特别小心:新的支付体系和数字货币必须能够有效地符合当前“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的要求。
最后,跨境支付也是一个重要议题。既然说新兴电子支付和数字货币已经对支付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么它必然也有可能对于跨境支付带来重大影响。首先从技术上看,会带来更加便利的可能性。从需求方看,我们承认当前全球跨境支付方面确实有很多不便之处,效率不高。但是,跨境支付和境内支付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跨境支付涉及到货币政策主权。一国的宏观政策主要调节国内的经济,但需要关注跨境支付在什么程度上会影响宏观调控、货币政策主权的调控。
再有一个,跨境支付会不会影响金融稳定。今年的金融稳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在新兴市场,我们看到新兴市场汇率贬值、资本外流,其中比较显著的,今年春天先从阿根廷开始,后来有土耳其、南非、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不少国家都波及到,程度也不太一样。因此,如果有了跨境支付,对金融稳定的考虑又多了一个因素。
此外,刚才说到如果数字货币在国内是一种“稳定币”,必然要盯住本国的主权货币,那么国际跨境支付以后,有没有一个基准要盯住呢?我认为,可能也需要有一个基准来盯住,这个基准不管比例如何,但在某种程度上会很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是一种混合的货币。因为单独盯住单一一种货币或盯住黄金,都有缺陷,但是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有精准支付能力的这种稳定的货币篮子。这也是需要考虑的。
最后,跨境支付可能还需要有全球的协调机构,但现在并没有一家全球的央行。各家央行,尤其是有的国家的央行,特别强调央行从立法角度就是为本国经济服务的,没有任何义务考虑政策溢出和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但实际上从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大家都知道货币政策有溢出效应问题(宏观调控包括财政政策都可能有溢出效应问题),所以全球需要协调。因此,如果实现跨境支付,电子支付和数字货币能够在效率上大幅向上提升,但需要研究的事情还是不少的,其中最终也涉及到有没有全球性的权威机构或者全球央行之间进行协调,从而来支撑跨境支付。此外,除了协调之外,还要防止一些其他方面的做法。比如,有些国家现在还挺喜欢使用金融制裁的,制裁以后会对货币的结构、对电子支付和数字货币的特性都产生影响。
因此,从技术上来讲,在电子支付和数字货币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大家必然会考虑在跨境支付方面有所作为。但是,这还需要解决更多的问题才能够真正把跨境支付做得更好。
以上就是我从若干个角度跟大家介绍一下电子支付和数字货币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并没有做详细的技术方面的探讨,但希望我讲的内容会对大家有所启发,也就是说可能需要从多个角度、比较全面地来看待这件事情,从而把这个重大的发展契机抓住,发展得更好、更健康,进而更有效地为经济、为全球服务。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