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导演并没有单纯从父亲的角度来出发,而实际上,父亲与孩子都是主角。前面似乎选择的权力在于父亲,但后面,其实真正做出选择的是孩子,尽管他们看起来是弱势的那方。
从两个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们并不明白血缘的含义,一开始他们就是选择亲情的。而这种选择来自于孩子们天真的天性,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血缘,他们只遵循自己天然的诚实。
如父如子结局是什么?
关于时间与血缘到底孰轻孰重,良太最早时候觉得肯定是血缘,他更倾向于自己的亲生儿子琉晴,而这种倾向在他和继母的关系也有体现。他其实对于继母是有感情的,但他并没有诚实地对待自己。
而他太太,齐木一家,甚至还有他继母所感觉到的,却是时间能够胜过血缘。
在最后,他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开车去到齐木家希望可以接回庆太。
至于结局到底有没有接回来,导演在这里给了一个略带开放性的处理,到底换回来没有呢?不过在主角的心中,他或许已经知道。
怎样才能做一个真正的父亲了。
影片中有多次提到了「怎样才算是一个父亲」的问题,光有血缘是一个父亲吗?
电影告诉我们并不是。
不过,电影中对「父亲」定义的讨论,其实涉及到了一个更加普遍的问题,那就是,「身份」与「关系」究竟谁更重要呢?
这里,身份是指一种「标签」,类似于社会地位之类,可以让大众快速定义一个人的存在,而关系则是指两人之间交互的方式。
关于父亲主题的「血缘」和「亲情」其实是「身份」和「关系」的一个子集,而影片中也提到了其他成对的「身份」与「关系」:
比如良多和他的上司,在这段关系中,上司最后会让表现优秀的良多去技研,这并不十分符合公司的利益,所以,这个决定其实不是从「上司」这个身份下达的,而其实是来自于他长久以来和良太之间所积累的友谊。
又比如,良多一开始因为自己收入高的原因,在齐木面前会显得高人一等,这是来自于他「一流公司建筑师」的身份,而当他与齐木建立了关系之后,齐木在他面前也不再用敬语,并且以过来人的身份向他分享了关于「孩子不必要和父亲一样」的观点。
身份是提供一个起点,但关系才是长久相处的关键所在呢。
关于影片还有一个故事,饰演良多父亲的夏八木勋,在拍摄《如父如子》时,已经被诊断得了绝症。而后来 是枝裕和 在他的《有如行走的速度》里面提到,他每天都早早来到片场,一如既往地关照工作人员和同组演员,和蔼可亲,令人难忘。
良多父亲,夏目八勋饰(1939.12.25—2013.5.11)
当影片杀青后,夏八木勋与 是枝裕和 一同用餐,他说「在拍摄中途病倒,给您添麻烦了」。虽然这与电影主题不太相关,但其实很能给我们启示。
创作者不能随便对待自己所创作的东西,夏八木先生身患绝症仍在片场坚持,全力以赴,没有一句抱怨,最后对导演说出这句「在拍摄途中病倒,给您添麻烦了」。
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日本特别的礼貌文化,但另一方面却流露出来他的艺术观念:他真心地觉得,进行电影创作,需要排除掉这些生活中的影响,才能让作品更加完美。
换句话来说,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正是有许多这样「真正把创作当一回事」的演职人员,怀着「对手艺的敬重」而努力,才能最终成型的吧。
是枝裕和 是一位非常会讲生活的导演,他的作品充满了社会关怀和人文精神,之前公众号发过一期关于 是枝裕和 的专属语音:作品是与世界的对话——是枝裕和,公众号后台回复“是枝裕和”即可收听。
关注公众号「木鱼水心」,
让电影丰富生活!
推荐阅读:
《枝裕和电影风格:那些为(是枝裕和)电影带来温柔的孩子_小偷家族_微博@电影幕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