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资源分享
追寻中本聪先生的脚步

普通人如何成为微博大v?为什么要坚持运营微博?@阑夕

整个2018年,4.73万的微博大V,贡献了微博全站54%的阅读量,比2017年还涨了2%,这是喜忧参半的事情,利好之处当然是说明微博抓取头部用户的业绩出色,市场回报相当明显,这同时也意味着,绝大多数的用户其实是在消费而非生产的角色上,他们使用微博,但没有经营微博,微博对于创作的正向反馈还不够普及,这个漏斗的直径有多大,决定了微博的天花板有多高,所以今天分享的主题,就是谈谈为什么微博值得每个人经营下去。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七问新浪微博」这个标题?

这是我当年写的让微博恨得牙痒的一篇稿子,时值微博位于「二次崛起」之前的阶段,确实活跃度存在一些问题,然后我又认为微博可以在Social Network这个方向做得更多,于是就恨铁不成钢了,据说还有微博的员工因为没有处理好我的负面情绪而被扣了奖金,这是让我很内疚的事情。

七问新浪微博-微博的头号刺头变成一个身体力行的唱多者

后来是怎么从一个微博的头号刺头变成一个身体力行的唱多者呢——我甚至已经是微博的股(san)东(hu)了——不妨用一个文摘式的故事来说明,温斯顿·丘吉尔曾经有过一句吐槽,说你要是把两个经济学家关在一起,你会得到两个意见,但是如果其中一个是凯恩斯的话,那么你可以收到三个意见,这是在讽刺凯恩斯见风使舵,而凯恩斯听到时候是怎么隔空怼回去的呢,他说事实改变了,我的看法当然就改变了,不然你怎么做呢,嘴硬死撑吗?凯恩斯也很毒舌,在他看来,丘吉尔这样的政客,为了取悦基本盘的选民立场,是无法真正服务于客观事实的,所以他很伟大的打赢了二战,却因为始终停留在战时思维,而被追求生活重建的英国公民又给选了下去。

你可以说凯恩斯很圆滑,但是感知变化并作出调整,确实是一项稀缺的技能。

社交媒体的本质是什么?解决信息分发的效率问题

社交媒体的本质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解决信息分发的效率问题」。

在我写那篇「七问新浪微博」不到半年之后,Google宣布它的RSS阅读器Google Reader停止运营,这是一个不亚于晴空霹雳的消息和信号,它象征着技术理想主义的一次重大挫败。

要知道Google Reader不是因为不挣钱(本就不是盈利型产品)或是泄露隐私这种问题而被关掉的,它的失败原因很赤裸,就是没有人用,或者说,用户规模无法达到Google的及格线,这不是我这样的忠诚用户出来愤慨就能否认的,我记得当时还有鲜果这样的同类RSS阅读器借势表示要承接Google难民,还说出了诸如「你把用户弃若敝屣,我把用户视为珍宝」这样煽情的话,然后又过了一年,鲜果也关了⋯⋯

Google Reader的退场,说明试图说服用户主动构建信息入口的行为是不切实际的,你不能把普通网民全都当成极客对待,所以在Google Reader——或者说RSS——成为遗物的新时代,内容行业开始兴起了「分发」这样一个自造词,而围绕「分发」,又衍生出了两个流派。

社交分发vs算法分发

也就是社交分发vs算法分发。

社交分发就是我们都熟悉的微博和微信,它依托的是关系链机制,让你的朋友、你关注的对象决定你能看到什么,算法分发则是信仰程序,让机器琢磨你的兴趣和偏好,然后给你推送内容,比如很多新闻客户端产品都是这样。

二者的同时发展会是一次注定旷日持久的路线之争,我将之称作是「资本放任主义和社会平均主义的竞争和融合」,因为两边的短板都很突出,社交分发会造成马太效应,粉丝规模靠前的大V占据资源过多,导致新生力量很难出头,用更时髦的话来说就是阶级固化,资本主义有的毛病它都有,而算法分发则会加剧信息茧房的效应,你在机器的一次又一次跪舔里完成高潮,然后丧失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能力,内容市场也会变得以算法为中心,算法喜欢什么,它就会生产什么。

两边都在借鉴对方的长臂,比如我的微博数据里,每天大约20%-30%的阅读量已经不是来自用户关注的信息流里的了,它会分布于热搜、榜单、推荐等等地方,是社交算法化的一种趋势,你再去留意那些以算法著称的App,引导用户沉淀关系,也是这两年来的产品迭代重点,我觉得无论这个路线之争最后会博弈成一个怎样的结果,见证并亲历它的演化都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不要当温室里的花朵

在主张经营微博之前,我给很多人的一个理由都是,不要当温室里的花朵。

曾是「赢在中国」制片人的王利芬老师在今年早些时候,因为写了一篇评论八零后创业者代表之一茅侃侃的不幸去世而收获了阅读量十万加的爆款文章,她很高兴的在微博上说了这件事情,并表示「努力皆有可能,先高兴一下」,然后你们懂的,直接炸锅了。

其实你们要是认识王利芬老师的话,都会感到她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她发那条微博其实也没有任何恶意,只是非常朴素的把一种事业上的兴奋流露了出来,做过新媒体的朋友都不会对这种情绪感到陌生,只是王老师在她的那个温室里待得太久了,在朋友圈里是不会有人批评、警告乃是纠正你的,这种人情世故的庇护,会一天一天的消解掉你展开公共沟通的技术。

所以,经营微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当然,把你从温室里拽出来,并不是要让你在寒风里被冻死,刚刚上映的「无敌破坏王II」里面有句台词,是说上网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不要去看评论。

上网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不要去看评论-不是要让你在寒风里被冻死

互联网不是乌托邦,它是真实世界的投影,甚至由于物理距离的隔断,人们在网上的攻击性往往更强,学会和所谓的「喷子」和「杠精」们相处,并找到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贯穿经营微博整个流程的一个道理。

有缺点的战士依然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始终是苍蝇,求同存异当然是好的,但是在更多的时候,你要学会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剖开肚子证明自己吃了几碗肠粉的做法,无论多么悲情,仍是傻子才会去做的事。

微博-一张实时更新的名片

在中文互联网,再无第二个产品像微博这样建立并维持着介于粉丝和好友之间的关系链,它的单向关注能力很强,但又不是纯粹的「我写,你看」这种结构,你会对一些粉丝特别有印象,并有机会延伸出更丰富的关系出来,这和微信那种熟人结构,也不尽相同。

昨天晚上,我和十几个粉丝吃饭,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之中有在天体物理的学术业研究星系形成的,有在南苑机场做机务却是半专业音乐爱好者的,有在北京数一数二的高端酒店做管理的,我们可能是彼此完全不会有交集的一群人,但是因为某种机缘巧合,我们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尬聊,如同认识许久的老朋友那样,这真的很奇妙。

微博现在也很坦然于很多网红并不是从它这里诞生的,但是最后他们都会来到微博运营用户,比如手工耿和华农兄弟这些,这说明微博已经占据了一个平台级的生态位,它已经是生态平衡和物种秩序的塑造者之一了。

微博已经是生态平衡和物种秩序的塑造者之一了

如果一定要让我从九年的微博生涯里总结出什么经验的话,那么我会列出下面这四条:

  • 真诚
  • 不吝有趣
  • 坚持创造价值
  • 以及,不要被劫持

都是很浅显的意思,只是世事总是知易行难,看上去简单的,做起来未必轻松,我更想分享的,是我们都很喜欢的梁欢老师引用的一段话:

「当你停止创造,你的才能就不再重要,你所拥有的只剩下你的品味。而品味会裹挟你,让你排斥他人、变得狭隘。所以,创造。」

就是这样。

只要种子不死,无惧花果凋零

最后这一页的文案,我用的是「只要种子不死,无惧花果凋零」。

这句话的来源很正能量,出自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那篇社论是说,在原子化的现代社会,赤手空拳背井离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应该留存有宗族和家庭的纽带,只要等到阳光雨露,就可以再度林木丛生。

我也想说,无论我们距离多么遥远,甚至无论我们以后会使用怎样的产品,只要坚持应有的价值观,做正确的事情,做正直的人,那么我们必然终将重逢。

很高兴认识你们,谢谢。


微博@阑夕

分享到:更多 ()

来评论吐槽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快手号:神吐槽shentucao

交易所地址更多手机免费挖矿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