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双11优惠的确是非常诱人,但也少不了各种消费心理让你总是忍不住的就买买买。
比如:锚定效应、社会认同原则、诱饵效应、稀缺原则、捆绑损失原则、预期效应、损失规避心理、心理账户等等,这些都是双11经常用到的。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消费心理,看看你中枪没?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购物经历,你买了一双心仪已久的鞋子,然后总觉得自己没有与这双鞋搭配的裤子,刚好在那家店看到了有一些不错的裤子,刚好又有优惠,所以又买一条裤子来搭配。
而买了裤子,你又想到好像还差一件衣服,刚好有大幅度满减,所以就买了一件不错的衣服……
完了吗?
帽子、包包、围巾、腰带……可能接踵而至!
我们经常可能会为了满足感而购买自己之前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这种购买行为就被称为狄德罗效应。
这个概念的起源是这样的: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一看就非常喜欢。
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风格不对。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把家里旧的东西先后会大价钱更新,终于跟上睡袍的档次。
冲动过后,他发现自己怎么就被一件睡袍胁迫了,然后写下了《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而在200年后,美国哈弗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提出了这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也叫配套效应:指人们拥有了一件喜爱的物品或拥有新财产后,会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已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大伙想想看,这个效应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每一个人?包括购物选择:
比如:你买了一个很高级的电脑,然后发现现在的鼠标不行,配不上这个电脑,所以又买了一个更贵的鼠标来搭配,而买了鼠标,你又觉得现在的旧键盘也不太好……
比如:你家里买了套不错的新沙发,然后你觉得家里很多装饰都不太搭,一段时间后你突然发现整个客厅的布置都换了……
再比如:在洗发水的广告中可以说“你用着上千块的香水,但是却用39元超市洗发水”,将洗发水与你用的更高端的香水去匹配,让消费者落入了狄德罗效应旋涡中,进而驱使他购买更好的洗发水。
所以说,现在为啥商家们都喜欢卖套装,都喜欢产品关联推荐,为啥天猫上面你买了一个东西,永远都会马上出现无数个推荐的东西?为什么?
很遗憾,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狄德罗”!而且很容易被激活!
狄德罗效应就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愈得愈不足,这句话太形象了。
而最关键的是什么?
是人们往往并不是简单的把这种“配套”当做是一次购买,而是当成在打造更好的自己,追求渴望的东西,或者是实现美好生活。
基于这种狄德罗心理,消费者想要更多满足感,想要配置更多相配的物品,如果再辅以其它消费心理的刺激和引导,就相当于再加上一把火,那就相当厉害了。
比如:说“配套”是要补偿自己
告诉她,你已经为别人付出很多了,或者为了某一个目标付出了太多,现在是时候“犒劳”一下自己了。
比如:说“配套”是不落后于人
每一个人都不想落后于人,特别是那些我们觉得本应该落后于自己的人。落后心理实质上是一种“人有我无”的心理,一旦有这种心理就容易激发出自己要想改变的行为。所以可以去用文案营造出这种用户差别,形成落差感。
在奥美《我害怕阅读的人》这么形容:
我害怕阅读的人,一跟他们谈话,我就像一个透明的人,苍白的脑袋无法隐藏。
再比如:说“配套”是要做理想的自己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想成为的人,告诉她,这次选择是为了离理想的自己更近一步(通过理想自己的身份特征与标签激发渴望)。
几把火加上之后,想想都是各种躺枪的感觉。
总而言之,狄德罗效应本来就是一种不断膨胀的购买商品的欲望,如果再加上广告、文案去刺激原本就存在于用户心中的希望,恐惧或者渴望,然后将这些欲望导向特定商品。
何愁不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