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部分的番茄都是在加州种出来的。
温暖的加州中央山谷,沿着99号公路一望无际的番茄田,每年夏秋之际为全美国产出1400万吨的番茄,运到超市、餐厅以及每个人的沙拉碗里。
规模为什么这么大?产量为什么这么多?这跟上世纪60年代的几件事情有关——不一定都是好事儿。
曾经,番茄种植是一个劳力密集的事儿。农场需要雇佣大量的工人在收获季节一颗颗将柔软脆弱的番茄用手摘下来,然后在它们坏掉之前没日没夜地往卡车上装箱。
上世纪50年代,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别名加州农大[doge])的两位科学家兼工程师 Jack Hanna 和 Coby Lorenzen 联合发明了一种收番茄的机器。这种机器能够将番茄整株拔起、除掉枝叶、直接进入清洁和运输环节,能够省下大量的人力成本。
见过这种机械的人都会惊叹其效率。这几乎可以改变番茄整个行业的生产的逻辑——
然而问题在于,机器实在太贵了。
这时候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美国的墨西哥劳工法案刚好在1962年走到了尽头。这个法案,在二战时期从墨西哥引入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用于补充战时经济,然而在战后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国会经历了十几年的扯皮和拖延,总算将它寿终正寝。
这件事对于番茄农场而言,是即将面临劳动力的严重短缺。
这时候,大型农场首先行动了起来。他们和当地金融机构合作,将这种刚刚发明的大型机械引进了种植和收割。戴维斯的科学家也很开心——发明投入了应用,研究经费也滚滚而来。
改变几乎是一夜间的。劳力被大大节省下来,成本的降低是肉眼可见的。
只花了5年,番茄收割机的普及率就达到了90%以上。
然而,这却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社会代价——只有大农场才买得起机器。没有机器的小农场,在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根本无法与大农场竞争,只有关门或者被并购的份儿。五年之间,原本5000多个农场,消失了4500个。多少农民好几代积累的事业烟消云散,3万多名农场工人被迫失业,甚至流离失所。
或许读到这里你会说,这不就是资本主义么,有什么好稀奇的。
但是还有另外一件你可能没想过的事情,那就是番茄本身。
产品提高 番茄变得难吃
为了让番茄能够更好地被机器收割、不至于变成番茄酱,戴维斯的农业专家研究育种出了一种硬番茄。这种番茄的表皮更厚、汁水更少,更适合这种大规模、低成本的种植。
然而育种的代价,就是番茄的味道变得平淡无奇。(当然,番茄变难吃也有另外一些原因,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这种收割方法需要将番茄整株拔起,上面的番茄,成熟程度并不均匀。没熟的只好使用乙烯催熟,这更让番茄失去了原本的风味。
这样子的番茄,也改变了美国人民的餐桌。鲜嫩多汁的番茄没有了,使用大量作料和油的沙拉成为主流;而番茄酱里也只好加入大量的人工添加糖——这让美国人民的腰围渐长。
而那种曾经「正常」的番茄,只有在大城市昂贵的有机超市才能买到了。
对啊,没错,这就是技术进步,这就是资本主义。
可是有的东西,是技术、资本和钱买不来的吧。
比如许多人儿时记忆里,那一口香甜的番茄。
新兴技术产业发展让资本集团获益
这件事情还有一个有趣的位面。1979年,加州农业行动项目(California Agrarian Action Project,一个小农联合机构)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告上了法庭。
理由是,戴维斯作为公立大学,使用的是所有纳税人的钱,然而研究的结果却让少数几个大资本集团获益。这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公平。
漫长的官司持续了10年,以农民败诉为终。不过,戴维斯在经历了这场公关危机之后开始反思,什么样的技术能够惠及更多的人。他们后来也投入了一些研究力量,希望用技术去改变那些被资本边缘化的人群的生产境况。
番茄收割机的诞生是历史推动的,而它也以一种人们或许未能料到的方式改变了历史。技术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将科学进步变成机器而已,没有一项发明创造可以从社会剥离开去,所有的一切都在于,你从技术当中看到了什么。
我希望以后的技术,可以更多地看见「人」。
不管是算法、人工智能还是智慧城市,都一样。
这个case来自于一本叫做《鲸与反应堆》的书(别找了,没有中文版),虽然是很早的书,但却对「技术中立」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嘛,我也很想知道微博各位的看法,抬杠的就不必了。
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人类社会,一切以市场盈利为目的
玻璃房子1:由于人的需要是市场经济的驱动力,所以我们默认对人最好的就是最能够盈利的,但事实上,人的喜好被不健康的嗜好、经济承受能力、广告推销等因素所影响,换句话说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市场环境下,大众只是乌合之众。
beiang:这些美味番茄从前的廉价本身就是建立在劳动力的廉价上的,那么劳动力一旦不再廉价,美味番茄也就廉价不起来了。
这个案例也说到,昂贵机器的推广是以劳工法案的中止为契机的,那么即使机器没有被发明,劳动力价格提高的前提下,番茄难道不会照样卖个高价吗?
社会学历史学看问题总是立足于公平和正义,这不是一个好的分析范式。
老士狗:这样的立场缺乏数学意义上的“公理体系”。问题源自:基于今天的市场条件,去看昨天的交易,看到“不公平”不足为奇。
技术进步必然改变市场环境,对昨天交易双方的影响必然是一正一负,这是风险,是人的有限理性。
食用学
机械化生产香甜番茄的成本其实并不低于廉价劳动力生产香甜番茄成本,也就是说随着廉价劳动力的撤出,香甜番茄的价格提高是必然的。
变化其实是个连续过程,虽然理论上来说使用机器并不必需要让硬番茄代替香甜番茄,但是实际上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消费者为了追求廉价,最终硬番茄代替香甜番茄其实也是必然的。机械化凸显了硬番茄的优势,硬番茄就有了替代香甜番茄的资本。
chen大力:没钱就吃普通的大工业番茄,反正饿不死;有钱就去whole foods买好吃的番茄。挺正常的。贫穷如我这样的PhD,大多数情况都是去郊区的华人超市买菜,但偶尔也会去whole foods,我也不觉得是资本主义亏待了我。
嘉欣牛奶:现在美国每年加工1000万吨的新鲜工业番茄,主要是国内市场自己使用,仅20%出口,目前美国常用工业加工番茄品种有145种,都是各大美国种子公司研发的,口感和风味也没那么差。人均年消费番茄制品5公斤,而中国只有100g。中国国内对新鲜番茄的消费比较大。
美国新鲜番茄主要从墨西哥进口。
三年吐槽五年模拟:中国番茄种植品种较多,但是软番茄基本淘汰,现在只有在采摘园能见到,因为运势途中的磕碰影响卖相,但是中国的蔬菜种植99%是人工采摘,但是同样让中国人吃不上好吃番茄,比较有意思。
Ent_evo:市场对番茄育种的需求导致它丢了很多传统上认为好吃的基因,比如为了个大也能色泽均匀,选育出叶绿体分布有缺陷的品种,副作用就是糖分和风味物质变少了……相比之下,作为“圣女果”而销售的几个番茄品种里保留了比较多的“旧”基因,相对而言更好吃。
噹里个噹个梨:其实所有蔬菜是撒了农药的、而且现在的农药在打上去之后就吸收的很快、对人体的危害几乎没有,而所有的大型批发市场都有农药检测,而超市里的,现在很多都是蔬果公司供应的、每一批都有农药检测证明给到超市、让超市供顾客查看、如果不用农药、大型栽培的蔬果根本没法看、虫灾一系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