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对“佛系”的看法,我是三天前才知道这个词的。
学佛,和“佛系”,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佛系,讲究“随缘”
学佛,是不讲随缘的
不是说学佛不讲随缘,而是说,在搞明白什么是随缘之前,不能乱随缘。
缘起法甚深,不懂什么是“缘”,讲随缘,实际上随的是妄想、业力。
有人问我,一个人每天念经,念了三四年,习惯了,突然有一天,不让他念了,他很不舒服,不适应。这是不是问题?就像在监狱里关久了,突然放出来,不适应了。
我说,你每天都要吃饭、睡觉,假如有一天,突然不让你吃饭、睡觉,你会不会不适应?肯定不适应。
这是不是问题?不是问题。如果你把念经看成吃饭、睡觉,就没问题了。
人不仅需要身体上的滋养,还需要法上的滋养。
身体上的滋养不够,就会憔悴枯槁,法上的滋养不够,就会烦动恼乱。
不仅食物有味,法也有味。如果得不到法味,看经是会疲厌的。得到了,就像吃饭一样。两顿不吃,就有点饿。
所以,那种不适应,其实是好事。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做好事,是不嫌多的。
但也不是说一件事你觉得好,昼夜不停地做下去,把身体都搞坏了。
那也不是好事。因为你做更大的好事,还要依赖这个身体。每天认真学习8个小时,是好事;学习16个小时,就成了坏事。
这里面就包含了缘起。
了解诸行的无常,诸法的无我,才能了解缘,尔后,才能随缘。
否则,到月底,兜里没钱了,信用卡没还,又得交房租。
怎么随缘呢?你随缘,钱不随缘啊。
你佛系,贷款不佛系啊。
还有人喜欢谈一个词:着相
这个词,更有意思了。
对法味的恋著,是不是不好呢?是不是也有过患呢?
是的。
有时候,“法喜充满”不是一件好事情。你觉得“法喜充满”,其实你心里面不全是法喜,很大一部分是贪欲。
觉得“法喜充满”的人,可能只是贪欲充满,其中夹杂了一点点法喜。只是自己辨别不出来。
怎么分辨佛系呢?
就看“充满的法喜”会不会瘪下去,如果听了一堂课,看了一篇文章,“法喜充满”,睡一觉,看个电影,就瘪下去了,就表示不是法喜。法喜不是一种让人瞬间膨胀的东西,而是润物无声的动力。它不是激情,是激情退潮之后的笃实坚定。
看经也好,听法也好,很多时候是没意思的。觉得枯燥,无聊,就对了。觉得振奋,心潮澎湃,醍醐灌顶,那是听传销课。
听法不是那样子。
它是听了之后,耳根留个种子,结个缘。日后碰到困难了,有了痛苦,有了怖畏和烦恼,这颗种子才慢慢滋润,发芽,才会觉得有一点受用。
对法味的恋著,的确是有过患的。这主要是因为,不容易了解什么是法味。
法味并不像麻辣小龙虾那种味,一到嘴里就垂涎欲滴。法味是平淡、冲和,乃至没有味道的味道。
是“君子之交,其淡如水”的。要体会到诸受皆苦,才能尝到法味之甘。
即便是真正的法味,也是不应当恋著的。恋著法味,也是“着相”。
不过,那个境界太高,我们毋需提前忧虑。对法味的恋著再不好,也比对五欲之味的恋著好得多。修行有一种方法,叫“以楔出楔”:你要想拔出来一块大楔子,需要拿一只小楔子从旁边敲进去,小楔子进去,大楔子出来,再拿一只更小的楔子敲进去,小楔子出来…… 这样不断下去,留在里面的楔子就越来越小。智慧是这么开的。
想空着两手让楔子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了甩掉对五欲的恋著,不要担心对法味的恋著。
因此,不要谈不着相。谈不着相,先问问自己还有烦恼没有?有痛苦没有?
学佛不是随缘的,是要努力的。
但是,止于努力。“努力”后面,没有别的词。不是努力奋斗,也不是努力追求。不是为了什么目标而努力,努力本身就是意义。
学佛也不追求任何生命体验。
人活着,就不可能没有生命体验。一切体验,不用追求,它都会来。该来的,永远都会来,挡都挡不住。
而努力的意义就在于,到底什么该来,什么不该来,是完完全全取决过去和此刻的行为的。如果在现在的行为上很随便,那就堕落下去了。
公众号:王路在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