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若给哪吒戴上金箍,哪吒会屈服吗?
紧箍咒不在于箍,而在于咒,写它的目的是把摄心的操作可视化,将相对枯燥的修行旨要转换为动作场景,这样既生动又易为大众理解。
人一趋静就杂念纷飞,几十年陈芝麻烂谷子都想起来,想要压伏压不住,好像这心不是我的——不是我的是谁的?其实此心即我,我即此心,并无二个。
好动比心,持咒为法,唐僧猿猴一体同身,是我压伏自家纷飞念头的写照。念咒是有为,但有为的一念持住,即可消弭万念。
压伏万念,则势成逐念,仿佛猫来挠你,你去捉猫,实际猫乃此心所造,心持于咒无暇造猫,则猫乱自消。
此心如猿如猫,擒之则死,纵之则逸,唯有似擒又纵、非擒非纵才能解决问题又不生刻意,什么叫刻意?拿舌抵上腭来说,其要求是将舌尖抬起并向上卷,以下舌尖轻抵上齿龈根,有此一抵,则意透龈外,注于人中水沟,此时的舌尖呢?是很自然地"搁置"在上腭天池,一点也未曾着意。
再比如回光要垂帘,要眼观鼻,鼻对脐,为何不是闭目?因闭目见黑,光即成用,看鼻尖的看是似看非看,定个准则便放下,待到视而不见,无外用才是回了。
不着意且放松,这才是我们要的状态,但这状态是通过另一个略微走心的动作来达成的。因做动作是有为,有为必生刻意,故需借假修真、声东击西。
哪吒是死后用莲藕拼了个身体,肉身为四大假合,藕身也是四大假合,所以肉身藕身在修家眼中并无分别,人活着本就是个幻象,只有迷人不悟,才觉生命实有、享乐不虚。
哪吒自知此身假合,早是破迷之人,但破的只是生死,未破理事,因此才与亲爹斗气。理迷事迷用持咒束心破不了,故金箍无用,若观音亲至,多半会顺沿释尊的思路,去讲哪吒父子有大桩冤孽牵缠,结于前世。
人会迷于理事,往往是陷在特定的逻辑里不能自拔,比如俩人恋爱,女的跟别人睡了,男的就气恼:你怎么能背叛我呢?黑白天想这个,仿佛魔怔。他的逻辑是相爱的人必须忠诚,他自己百分之百真心,人家拿他当备胎他看不到,这时女友闺蜜泄底拿证据他都不会信,反而来个算命的说你俩会这样是八字不合命中注定,这他才能惊醒,为什么呢?这逻辑完全超出了他思考的范围,能打乱思路、让他重建新的逻辑。
佛经故事中,释迦牟尼给两家解怨往往诉诸于前世,对于前世的真实情况,双方当事人都无从查证,选择相信就等于盲从权威,这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但在逻辑上站不住脚,在故事角度以及现实角度却立得住,因故事仅需要一个对前因后果的合情解释,又不深究这解释的合理性,在当事人的角度,双方都能停手听中间人调解了,那就说明情绪已经缓和,都知再斗无益,正需要一个共同的台阶。
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那就是说你得让双方心悦诚服,方能不留后患。假设观音不用因果冤缠来解套,直接上金箍制止哪吒动武,那这行为就属以暴制暴,就算不上救苦救难、大慈大悲了。
哪吒本身气性大,肉身都说撕就撕,还在乎藕吗?金箍一勒,疼,摘不下来是吧?行,你厉害,当时我就让你勒炸,大不了一道清气找师父拿金刚石再拼一个,回来你那玩意儿再勒不住我,我连你的筋也一块儿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