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资源分享
追寻中本聪先生的脚步

日本大飞机失败项目分析@南山林雪萍

制造业产业分析”专精特新“

日本日本大飞机正式宣布失败。这是一个日本人可能难以接受的时刻。20年前的立项,2013就首飞,耗费一万亿日元。最后还是折戟机场。

这可能很难想象。第一是日本是制造强国,还有它造不出来的东西?第二这款日本飞机也不是919那种大飞机,而是类似于中国ARJ21那种支线飞机。

不能将研发飞机失败,归于技术能力。真相不完全如此。

飞机制造门槛之高,犹如珠穆朗玛。在过去近百年的商业飞行史上,只有两家企业活到今天:波音和空客。

当年英国、法国和瑞典,都有支线飞机制造能力,但最后都不得不放弃。而法宇航与英国联合制造协和超音速飞机的失败,对于英国也是一个重大打击。英国再无制造整机的意愿,而甘于做好飞机关键部件,如发动机和机载系统等。连直升机也出售出去。
这是一种供应链策略的冷静选择。或者干脆说,造飞机大概率就是一个财政国库的血窟窿。
一款飞机的失败就可能改变一个国家的策略。当然也包括一个企业。
波音公司当时如果开发747失败的话,它可能也活不到今天。波音公司当时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困难。而支持法英超音速协和号飞机的罗罗发动机,因为RB211无法为协和飞机配rb 套,也落入破产,而不得不接受英国政府的出手挽救。
有意思的是747开发的时候,它在波音公司还有一款竞争机型,超音速2707型,那是对应法国的超音速协和号飞机和俄罗斯的图144飞机。
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超音速是飞机,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至于747所设定的跨洲际航行的思路,无人看好。于是波音公司配置了最少资源,给了747,大量的资源集聚在2707。当两款飞机项到美国民航局汇报的时候,747只有一个人,而2707有20多人的团队。

然而,超音速飞机失败了。图144在1986航空展的时候,爆炸了。协和后来也收摊。超音速飞机根本不是各大航空公司的菜。
同样失败的还有洛克希德的L1011和麦道DC10。
747意外走红,超越对手,证明了预测未来的民用飞机需求是一个危险的事情。当飞机从设计到最终商业首飞之后,往往是10年后,而它的生命周期要跨越二三十年。一个飞机型号开始设计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等待它的是什么。
日本支线飞机MRJ就面临这种情况。技术应该是过关的,但未来市场则未必认账。

两个小插曲就是巴西航空工业和加拿大庞巴迪的支线飞机。现在已经支离破碎了。庞巴迪部分飞机能力卖给日本三菱重工其余被空客收购。巴西航空则未能成功卖给波音。

这些失败的案例,让人意识到飞机制造的两大戒条。第一,后发追赶者,几乎没有成功的。第二,即使拥有了飞机制造能力,也会是一个国家昂贵的负担。随时都可能被甩落。

现在,无需动用第二条,只需要第一条就同样绊倒日本。作为全球制造强国的日本,就磕死在飞机制造这道门槛上。
二战后日本在工业领域发起了全面的复兴,无论是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等,基本都雄霸天下。
唯一没有突破的,就是飞机制造。这中间,掺杂了日本供应链国际化的屈辱。
《赶超与升级战略》记录了这一段追赶与调整的日本发展历程。

日本发展自有飞机的战略,一直在调整,以适应它的国情。。

1,第一阶段:赶超。
“自己造飞机”!这样的赶超战略发生在1958-1974。日本政府经产省(类似中国工信部)主导了国产飞机项目YS-11的60座飞机。
在生产182架后,1974不得不停产。
这期间自然有政府主导所形成的傲慢和自以为是,YS11所采用的涡轮螺旋飞机技术,已经是过时产品。当时“大飞机五君子”作为首席专家,思路依然停留在军用飞机时代。

这导致上市不断被延迟。这种现象太常见了。
但是,更大的漏洞在于,日本飞机制造忽略了用户的意见。

当时主管航空的是日本交通省。它曾经跟主管工业的经产省,就为主导权大打出手。二者自然不和,导致造和用,形成系统上的对掐硬伤。
关键主角出场了:日本航空公司如全日航公司,对日本的国产飞机YS11,都不买账。他们更喜欢空客的飞机。国产飞机,容易激发民众情绪,但是对航空公司而言,这就是一个赚钱的工具。跟农民手里的拖拉机没有什么不同,省油劲儿大,维修少,这才是好的赚钱工具的定义。
大飞机,也如此。考虑到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如此激烈,大飞机很难有多次迭代的机会。
跟高铁可以逐步提高速度而逐次迭代不同,一个飞机型号一上来就要足够好。否则航空公司的工具落后,就会失血经营。
如果国产造的飞机没有波音空客那么好,那对于日本全日航等公司而言,购买飞机就是自插上流血的尖刀。

这暴露出来一个经常隐藏的问题:飞机公司,不仅仅要具备制造能力,更需要具备理解用户的超常运营能力。
波音和空客在这方面的经验,很容易被人忽略掉。

人们以为飞机制造是个制造问题,
而想不到,其实它同时也是一个营销问题。
从供应链的角度,我们会看要区分链主和链首。链主是一个集成商,例如GE发动机,富士康代工厂;而链首则要面对各式用户。理解用户的需求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几乎跟技术同样重要。

日本国产60座飞机的尝试,由于缺乏制造的后活动经验,自然落败。日本政府官员所包办的飞机项目,根本无法获取竞争优势。
而用户如全日空航空公司的声音,都被大嗓门的政府官员,给盖住了。

失败就是必然。日本不得不重新思考飞机制造的国策。
机会来了,相比于保守的欧洲空客,美国波音正在积极寻找低成本的全球供应链。日本进入视线。

1975年后,日本放弃了“赶超”战略的自造飞机,进入第二阶段的“升级”战略,逐步融入波音的全球供应链。

跟波音的合作,有喜有悲。
可以说,日本飞机制造跟着波音,经历过一个三级跳。一开始,从1970年代波音747专门为日本市场改造的747SP项目,只是一个简单零件分包商。
后来,1970年-1980的波音767项目参与者,已经开始承担一些风险。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日本制造界对此也不能满意,感觉自己只是一个“把金属弯折到规定的曲度而已”

90年代,日本航空供应链能力大幅度提升,成为波音777的项目合作伙伴。至此,日本航空供应链,已经得到了严格的锤炼。

到了波音梦幻飞机787,日本更是上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它承担了35%的工作量。其中787大飞机的复合材料将近50%,全部是由日本来承担的。日本东丽的碳纤维,也终于在鱼竿、高尔夫球之外,收获了全新的市场。

但是,这也是一段委曲求全的历史。
在1975年启动的参与波音767项目中,日本一开始对“日本自主”有四大关键诉求,包括对研发生产可以提出不同方案,包括拥有总装线等。

四大诉求被波音直接拒绝:要么接受,要么出局。
日本不得不含泪咽下波音提出的所有霸王条款。

对于供应链的分拆,波音早已算得清楚,具备含金量的技术,绝对不会让日本人碰。类似于翼盒或者是压力隔框,由于不包含先进技术,则可以放给日本。

在这里,日本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彼时日本的家电和汽车正在美国横扫市场,但在美国飞机制造商面前,则颜面扫尽。

这是飞机制造双寡头垄断所形成的供应链黑洞。所有的合作伙伴,只能迷失,没有自我。

当波音的供应链全球化被证明是成功的时候,保守的空客也闻讯赶来,希望跟日本制造商合作。
但是蛮横的波音公司直接捣乱,并点名警告三菱重工。这使得日本试图找到第二家伙伴,形成均衡机制的想法,彻底破产。
三菱重工,正是后来承担日本支线飞机MRJ的主力军。

这是寡头垄断的供应链黑洞:全球都是围绕着两个飞机公司为链首,再加上三大发动机链主-GE罗罗和普惠而展开。飞机全球化的供应链自然是憋屈的。当年法国赛峰集团跟美国GE合作,生产了非常成功的CFM56发动机。
但是大卖归大卖,赛峰从来没有从美国合作方那里拿到发动机的热端技术。
法国制造发动机的能力,还是停留在法国本土自有技术水平。美国发动机高端技术,还是掐在自己手里。
CFM56横扫全球商用发动机,市场占比40%,超过3.3万台装机量。

如果从国人最喜欢的“市场换技术”的叙事角度而言,法国也没有从合资公司这里获得先进技术。但是,这不影响商业上的成功。和供应链能力的巨大提升。

供应链的分工,其实也没有太多的阴谋论。它就是靠实力说话,也很透明。

而飞机制造的供应链,是全球产业供应链最为独特的一种。它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大衙门。
从这里最容易看清楚供应链的属性。

它必须全球化合作,但技术也严格地被控制了边界。跨越边界的知识流动,几乎都被阻隔。

即使如此,日本航空战略,从赶超到升级,无疑是成功的。它彻底融入了航空工业全球化的快车。
这些成功的供应链,应该让日本制造界,重新欢欣鼓舞起来。
他们无法忘掉了70年代的屈辱,于是日本的支线飞机MRJ在2004年再次提上日程,三菱重工信心满满地提交了设计方案。
充满希望的订单很多很多,试飞则屡屡推迟,

拥有了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资源,日本还是没有掌握飞机的集成设计…美国师傅从来不曾教会这种能力。它需要不断的试错,独自摸索的代价,太高了。

日本支线飞机MRJ在2019年宣告冻结。投资太大,这就是一个血窟窿,三菱重工实在是承担不住了,因此这两天正式宣布结束。日本飞机国产化,再次落空。这让人觉得,即使强大的日本制造,也有造不出来的时候。
然而,更准确的评判角度,其实是来自市场的担忧。
市场并不明朗,这架定位在60座飞机的支线飞机的市场,越来越呈现萎缩的状态。市场可能不存在,日本航空公司将来不肯买单。即使有日本政府强大的压力,但航空公司买飞机就是为了赚钱,政府也不能让航空公司来承担亏损。

日本支线飞机MR j也有600架来自日本航空的订单。那些纸面上的预订订单,当然不能叫做虚假订单,但绝对也只是一种良好意愿的表达。
能造出来固然重要,但还要看未来的表现。

日本的放弃,再次验证了飞机制造的残酷性。

这让人不仅重新想到中国的大飞机919,能够制造出来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而支线ARJ飞机,已经制造出来100架。
这些成绩远远不能说明中国飞机制造的成功,未来还有大量的路要走。采用ARJ飞机的航空公司,是否能够真正赚到钱,这才是挑战的根本。919能有多少衍生型号,支撑航空公司可以建立飞机组合编队。
747的传奇在于它的机身可塑性,它一开始的设计就是客仓和货仓兼备的双打性能。这使得它可以产生很多衍生型号,满足了航空公司各种配置。
飞机制造公司需要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的能力。飞机公司的技术能力和营销就像一个U型的磁铁,两端都要特别突出。预测未来是危险的,把握航司多变的需求是困难的。这是中国商飞公司,在技术之外,可能要面临的更大的挑战。

日本国产飞机的制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估计会偃旗息鼓。然而它的失败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飞机能造出来,令人欣喜。然而,这,还只是漫长前夜的一个烛光亮点。

https://weibo.com/1718633303/MsaWnd62K

 

分享到:更多 ()

来评论吐槽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快手号:神吐槽shentucao

交易所地址更多手机免费挖矿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