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一个说法,说年轻人应多交些年长的朋友,也就是忘年交。
长者们生活的岁月长,知道的事情多。在你感到焦虑的时候,他们能传授正确的人生经验。
只是,现实中没有那么多长者。所以,我的办法是,读他们写的回忆录。
为什么读回忆录?说白了,就是看看人家一辈子是怎么活过来的。
往往读到他们经历的,那些更动荡的时代、更汹涌的风浪,就使得自己面对眼前的焦虑,也更有勇气了。
01
《阎明复回忆录》 作者:阎明复
图片
这是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书,有两卷之厚。
众所周知,能在这个出版社出书的人,都不简单。而阎明复先生是中共早期情报英雄阎宝航之子,曾经担任过第一代领导人的俄语翻译。
他前半生的大多数时间,都跟苏联联系在一起。所以他回忆录的封面上,都印着莫斯科红场的那座“洋葱头”的教堂。
这本书也是研究中苏关系史,难得的第一手材料。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历史,老一辈的许多人跟随着历史,一生经历了天堂、地狱、人间的三部曲。
这本书的主人公也一样:
小时候跟随父母,在“阎家老店”里耳濡目染,得以接触到“周伯伯” “董老”等知名人物;青年时深受重用,出入红墙,见证了中苏从蜜月到分手的全程历史;
中年时身陷囹圄,只拥有代号,不拥有姓名,十年间尝到从生离到死别的痛苦,直到重返人间,展开新的一页。
读个人的回忆录,其实也就是读史。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写的两句话:
更客观地对待历史,更乐观地看待生活。
02
《读史阅世六十年》 作者:何炳棣
图片
何炳棣先生是海外研究中国历史的名家。他是杨振宁先生的同时代人,也是西南联大的校友和好友。
这本是他的自传。
那个年代的人写自传,往往多着墨于历史进程,但何老先生不,更多的是在讲自我奋斗。
在家庭的教育下,他丝毫不掩饰自己出国留洋、出人头地的愿望,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股子傲气,心气颇高。
关键是,他做到了。
因此,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个心得:即便是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专注在一件事上,孜孜以求地努力,都能有所成就。
有人管这本书叫“学霸启示录”,我想是的。
而一辈子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读史和阅世中度过,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03
《听杨绛谈往事》 作者:吴学昭
图片
平静,真平静啊!
不管什么时候翻起这本书来,不管读的哪一章节,读完之后都感觉心态像水一样平静。
杨绛先生不用多介绍了,这本书是她在98岁时的口述回忆录。书没有那本她自撰的《我们仨》名气大,但丝毫不减弱这本书的分量。
从书中感受到的是,一个修养极好的女性知识分子,对待生活的态度。
你看到,不管是战争还是动荡;不管是颠沛流离,还是生老病死,在杨绛的讲述中,都显得不悲不切,从容淡定。
她身上低调、宽容和坚韧的气质,仿佛跃然纸上。
无论作为女性还是妻子,杨绛都堪称是教科书一般的。钱钟书先生给她的评价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04
《岁月与性情》 作者:周国平
图片
这是作家周国平在60岁时候写的回忆录,他如今应该快80岁了。
老实讲,我不太喜欢周国平先生的书,但这本算是例外。虽说是他的自传,但里面却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篇幅,在写另外一个人。
他的名字叫郭世英,郭沫若之子。
据说,郭沫若极其喜爱这个聪明活泼的儿子。周国平在书里写道:
郭世英外表就非常帅,一张轮廓分明极具个性的脸。对朋友一片赤诚,热情奔放。我是在最容易崇拜一个人的时候遇见他的。
他所说的时候,是1960年代初的北大。在随后到来的那场风暴中,郭世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这件事情对年轻的周国平冲击极大。书里围绕郭世英之死,描写了在时代洪流里,大人物和小人物的令人唏嘘的细节。
这里所谓的大人物,当然指的是郭老。
譬如,当两个儿子接连死去之后,有一天,周国平在郭家看到,这位大作家独自弯着腰,在院落中切割自制的肥皂:
我走出去,帮他扶住盛肥皂的搪瓷试盘,他朝我默默地点一点头。
05
《我心归处是敦煌》 作者:顾春芳
图片
我是非常敬仰和崇拜樊锦诗先生的。这本书是她的口述自传。
这位先生很有人格魅力,原因我想有三个。
第一,现在我或者我身边的人,都太三心二意了。如今自由更大,选择更多。像樊先生这样,一辈子待一个地方干一件事,在敦煌的衬托下,这种执着让人着迷。
第二,她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执着的,在书里从不讳言数次想离开敦煌,自己也向往舒适的生活。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服从了命运安排,承认“敦煌是我的宿命”。这样的真实,相较于完美的典型,更让人佩服。
第三,她虽然很瘦小,但身上有种使命感,对常书鸿等老前辈的付出念兹在兹,总感到敦煌交到她手上,就不能搞坏了。
推荐这本书,我是有“私心”的。
为什么呢?
我是去年读到它。那时候,我在许多事情的困扰下,陷入非常焦虑的情绪中。毫不夸张地说,治好我的就是这书里的一段话。
它在书里的第138页:
应当如何生活下去呢?
每当这时,我都会想起洞窟里那尊禅定佛,她的笑容就是一种启示。过去的已经不能追回,未来根本不确定,一个人能拥有的只有现在,唯一能被人夺走的也只有现在。
任何一个人,过的只是他现在的生活,最长的生命和最短的生命都是如此。
其实,这段话说的就是把握当下。大多数人焦虑的来源,就是对过去的纠结和对未来的担心,而把握当下,就是破解焦虑的钥匙。
这样的话,放在一般人说,就是鸡汤了。但放在这位攀登三危山一辈子,凝望禅定佛几十年的老先生身上,那个力量就不一样。
即便我还没去过敦煌。
话说到这里,我打算这个月去西北,看看这尊禅定佛呢!
提示:回复“书单”两个字,还可查看往期书单。
关注这个传达室
并且设为星标
或点击文章末尾的“在看”
才容易收到我的消息
https://mp.weixin.qq.com/s/GXbw5AyRrfCjYiMShBh65g
传达室
微信号
chuandashi123
功能介绍
提高知识水平,增长人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