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资源分享
追寻中本聪先生的脚步

生孩子费钱为什么还要生?生孩子是投资还是负债?收益投资回报@梁斌penny

近些年,网络上表示不想生孩子、不会要二胎的声音越来越多。总结了一下,个人、家庭不生孩子的原因主要是钱不够。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有钱了生育意愿就会提高呢?

不见得。

从《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来看,近些年,不管是高收入国家还是中低收入国家,生育率都很不乐观,高收入国家的人口下降幅度甚至更高——有钱人似乎更不想生孩子。

图片

而像尼日尔、索马里、刚果(布)、马里、安哥拉、尼日利亚这些穷国,生育率排在全球前十——似乎穷人更愿意多生。

图片
实际上,不管是嘴上说没钱不想生的人,还是现实中有钱不愿生的人,再或者是没钱却使劲生的人,都有共同在乎的点——机会成本高不高、投资回报高不高。

生孩子对富人是投资,对穷人是负债吗?

如果把生养孩子看作是投资/负债,那么7个家庭中,你认为哪几个家庭生孩子是投资?哪几个是负债?

  1. 父母是农民,无任何背景的家庭;
  2. 父母都在厂里当工人,县城普通家庭;
  3. 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但家境贫寒;
  4. 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护士,家境一般,父母朋友较多,有商人、有科研人员;
  5. 父母经商,有家族企业;
  6. 父亲是翻译,母亲是大学教授;
  7. 父亲是年销售额十亿的企业总裁,爷爷奶奶均是名校学霸,家境殷实。

上述7个家庭有穷有富,文化有高有低,视野有宽有窄,层级划分可以说是很明显了。

按照目前网络上的普遍观点:富人生孩子才是有利的投资,所以只有富人才应该多生孩子。

那么上述家庭中,可以为了投资多生孩子的只有⑤、⑦:

⑤父母经商,有家族企业;

⑦父亲是年销售额十亿的企业总裁,爷爷奶奶均是名校学霸,家境殷实。

但事实上,上述7个家庭都生了孩子,并且都获得了超额收益:家庭①-⑦对应的孩子分别是曾毓群、李彦宏、钟睒睒、张一鸣、何享健、王卫、王兴。

可见,生养孩子是投资还是负债,并不完全取决于家庭是否有钱有权有势。比如近两天被捧上热搜的“朋友圈炫富周公子”,如果事件不是空穴来风,那这位周公子对于家庭而言必然是不良负债。

那么生养孩子是投资还是负债呢?只有被视为投资时才值得生孩子吗?

根据“投资回报”的思路,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简单拆分:

生孩子收益投资回报
按照拆分结果,如果生孩子是投资,当投资结果“远低于预期”时,可能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痛苦。生孩子如果是负债,当负债是纯消费负债,或者高杠杆负债破产时,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其他情况都有可能带来“超额收益”。

如果把生养孩子看作投资,根据投资周期又可以分为长期投资、一系列短期投资;如果看成负债,又可以分为高杠杆、灵活杠杆两种类型。

长期投资指父母对“练号”的最终期待,比如想生养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能反哺家庭的人。

一系列短期投资指父母每一次追加投入(包括一年的知名奶粉钱、一学期的补课费、一次旅游费用、一次亲子陪伴)想要获得的即时效果(生长指数更好、学习成绩迅速提高、扩大视野心情开朗、亲子感情回馈)。

家庭能不能从生养孩子的过程中获得收益,主要看父母能不能控制好投资预期管理、资源配置和负债风险。而且,孩子是人,在某种程度上比普通投资标的的想象空间更大。

长期投资:坚持持有,及时止损

如果生养孩子是一项长期投资,

那么肯定就会有一个投资回报预期。假设,这个投资项目从生孩子开始,到孩子有经济能力独立生活结束,最终投资回报好不好看,主要在于孩子发展有没有达到父母的投资预期,比如:

投资回报预期 远超预期 略超预期 符合预期 稍低预期 远低预期
考上清北 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 被清北破格抢着录取 考上清北 考上清北以外的985 没考上一本
考上大学 考上清北 考上985、211 考上大学 考上专科 没考上大学
赚大钱 财务自由 房车存款都有若干,老小养育自由 比原生家庭资产翻一番 与原生家庭相同或者稍差 只能养活自己或者啃老
组建好家庭 家庭财务自由,生儿育女 家庭小康,生儿育女 家庭稳定,生儿育女 已婚已育但有小波动/已婚未育/已婚波动 未婚未育/不婚不育
健康开心 心态极好,身强体健,每天开心 身强体健,总体开心 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心情平和 身体有小毛病,心情偶有波动 身体有小毛病,情绪不稳定
父母愉悦程度 ⭐⭐⭐⭐⭐ ⭐⭐⭐⭐ ⭐⭐⭐ ⭐⭐

既然是长期投资,就必然会有历史波动,就不能天天盯盘。比如说,父母对孩子的预期是考上大学,那么期间偶尔几次测试没及格,暑假期间孩子多玩了几天没学习,重不重要?不重要。

长期投资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选好投资标的,把握市场预期,弱化单一指标,坚持持有、及时止损。

用在孩子身上就是:孩子情况和投资预期相匹配(标的正确),孩子的特质和潜力和哪些社会人才需求跟匹配(把握市场预期),要综合发展不要只看成绩、学玩时间分配等单一指标(弱化单一指标),发现错误即使帮助孩子找对方向(坚持持有、及时止损)。

如果能排除信息干扰,调高容错率,目光放得足够长远,生孩子这项长期投资会足够耐人寻味。

举一个例子:

一对知识分子父母生了一个孩子,家里虽然穷,但教育氛围很好。然而,这个小孩上小学只上到五年级就辍学打工了,按照常理,这必然是——“远低于预期”

打了好几年工以后,孩子又重新参加高考,可是连续考了两年都没考上,最后到了23岁才勉强考上电大,无论从时间还是效果上,这样的结果依旧是——“低于预期”

毕业后,这位青年当上了报社记者,每天采访、写文章,收入稳定,对于这个知识分子家庭来说,这次的结果应该是——“符合预期”

当了十年记者后,有了一些积蓄,这位青年突然辞职了,放弃了稳定、体面的工作去做生意,结果破产了,此时他已经34岁了——“远低于预期”

破产后,为了养家糊口,这位中年开始打零工、摆地摊,毫无疑问,这也——“远低于预期”。

几年后,进入民企干销售,混到了区域总代理,赚到了第一桶金;但是违规倒卖公司的货,损公肥私,代理权被撤回。钱赚到了,没了体面,综合来看应该可以算——“符合预期”。

带着第一桶金,以及上半生积累的丰富经验,中年人出来创业卖保健品,顺利赚到了第二桶金,并且摇身一变成为千万富翁,2021年登上福布斯榜单中国首富——“远超预期”

图片
(以上是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的经历)

可见,生养孩子这一项长期投资跟普通的长期投资不一样,普通的长期投资很容易血本无归,比如一个投资者去年7月投资MF,当股价掉到了1块钱的时候,基本就宣布失败了。

图片:每日优鲜股价

但对人的投资不同。

生孩子实际上就是对“人”的投资,只要不主动寻死,人就有价值再造、锻造历史的能力,所以也可以这么理解:

创造一个生命 = 投资一段历史

在此期间,孩子是必须“坚持持有”的,但“孩子—资源筹划—投资回报预期”的匹配(也就是投资标的)是可以及时止损的,这样一来,当一个家庭启动“生养孩子”这项长期投资,就能阶段性地体会到“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妙处了。

短期投资:自我验证,终极享乐

如果把生养孩子看作是一系列短期投资,

情况会更复杂一些,不同年龄阶段,父母的投入也会稍有不同,投资回报预期、筹划难度也会有所差异,比如:

孩子成长阶段 投入 投资回报预期 筹划难度
0-3岁婴幼儿时期: 金钱、时间、精力、情绪 生长合格 ⭐⭐⭐
4-6岁幼儿园时期: 金钱、精力、情绪、智力 身心健康 ⭐⭐
7-12岁小学时期: 金钱、智力、情绪、精力 学习优秀 ⭐⭐⭐⭐
13-15岁初中时期: 情绪、金钱、智力 考上高中 ⭐⭐⭐⭐⭐
16-18岁高中时期: 金钱、情绪 考上大学 ⭐⭐⭐
19-22岁大学时期: 金钱 找到高薪工作
23-28岁独立生活时期: 金钱、情绪 反哺家庭 ⭐⭐

这样一划分就比较可怕了:对于父母来说,除了最后一行“反哺家庭”,似乎没有一个投资回报是“利己”的。孩子生长合格、身心健康、学习优秀、考上高中、考上大学,对父母而言好像都是费心费力、吃力还不一定讨好的事。更何况,如果到最后孩子发展没有达到预期,那父母图啥呢?

桥水基金的瑞.达里欧在《原则》这本书里回顾自己投资历程:

“最初,我似乎面临着一个“要么全得、要么全失”的选择:我或者冒很大的风险追求高回报(并有可能在此过程中一败涂地);或者降低自己的风险,满足于取得较低的回报。但我想要的是既承受低风险也享受高回报,在探索如何使之变得可能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在面对两个你都需要但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东西时,你需要耐心地做出选择。通过这种方式,你将摸索出如何尽最大可能让二者兼得。几乎总是存在着一条你还没有发现的有利的道路,所以你需要不断找下去,直到找到它,而不是满足于最初对你显而易见的那种选择。尽管这个过程很艰难,但我最终找到了一条鱼与熊掌兼得的道路。我称它为‘投资的圣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顺境大幅增多,而我的逆境既是可以容忍的,又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我从来不认为我所做的是建立(或者重新建立)一家公司,我只是想争取得到玩我的投资游戏所需要的东西。计算机是我得到的价值最高的东西之一。”

如果把这个投资游戏换成是本文中“生孩子”,那就可以这么描述:一系列的“短期投资”目的是为了自我验证,当我们能在一段短期投资中找到一条“鱼与熊掌兼得”的道路(父母和孩子都获得了超额收益),那么就拿下了这一次的“投资圣杯”。而为了拿到这个投资圣杯,我们需要不断去争取更多的资源,目的就是为了玩好这个游戏。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自我验证,完成验证是最难又最爽的事情之一,所以也是终极享乐的重要模式。如果生孩子是一系列的短期投资,那么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享乐”。

康德在《道德与人性》中说过:享乐是一种修养,这种修养可以帮助人在每一次享受快乐时扩大享乐的能力。

康德所谓的“享乐”不是单纯的感官享受。他老人家认为,能让人加倍高兴的快乐,不是那种简单的、看得见的美,也不是艺术消遣,而是通过埋头从事的事情上为自己争来了荣誉。

就好比你打游戏,自己亲自对线、埋伏、走位、玩策略,直到最后获胜,获得的快乐一定比你单纯看一眼漂亮的皮肤、跟机器人对线、看别人打比赛获得的快乐更立体、丰富一些。换句话说,劳动带来的快乐更持久。这和大家说的“搞事业才是硬道理”差不多。

如果没有在生养孩子这一过程中获得过快乐,那么短期投资可能失误了,比如资源错配了、入场时间错了等等。

假如,任意一对父母可以操控的资源有金钱、时间、精力、情绪、智力这五项,在0-3岁婴幼儿短期投资项目中,这五项资源可以这么分配:

家庭/N=10 金钱 时间 精力 情绪 智力
高收入 6 1 1 1 1
中等收入 1 1 1 1 6
低收入 1 1 1 6 1

对于高收入家庭来说,时间、精力很贵,提供情绪价值、智力价值的机会少,所以投入金钱是最简单、划算的(比如交给专业人士节约时间);

对于中等收入家庭来说,金钱比上不足,时间、精力、情绪的投入机会少,提供智力价值是最划算的(比如自学养育知识提高效率)

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钱少,提供智力价值可能性不大,但时间、精力相对较多,可以提供更高的情绪价值(比如增加陪伴塑造亲密关系)。

这样一来,高收入家庭可能获得了生长指标优异的宝宝,中等收入家庭高杠杆获得了生长指标合格的宝宝,低收入家庭获得了感知能力超强的宝宝,大家可能都能获得快乐。

但是如果,这些家庭在短期投入中错配了资源,很可能会事倍功半陷入痛苦。比如在对一个处于升学关键期的初三孩子,下面的资源分配很可能会导致失误:

家庭/N=10 金钱 时间 精力 情绪 智力
高收入 1 1 1 1 6
中等收入 1 6 1 1 1
低收入 1 1 6 1 1

高收入家庭花大量的时间来研究题目,希望投入智力获得超额回报——效率太低,风险较高;

中等收入家庭挤出大部分时间来陪伴孩子——制造压力,使错劲了;

低收入家庭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孩子身上——消耗自己,增加压力。

而更好的分配策略可能是:低收入家庭投入一笔钱补习冲刺以小博大;中等收入家庭投入情绪服务缓解孩子压力;高收入家庭投入时间陪伴让孩子倍感重视。

不过,现实当中,这种“资源错配”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说低收入家庭花掉大部分积蓄甚至借钱给孩子配置贵族资源(比如高价玩具、贵族学校),中等收入家庭花掉大部分时间、精力盯着孩子学习成绩变动,高收入家庭给孩子提供了过多的情绪价值(宠溺)。

如果我们在生养孩子这一系列短期投资项目中,回报屡屡不及预期,感到非常痛苦,那么很可能就是资源错配了。那么为了不错配,能不能平均分配资源呢?能,但是效率极低,尤其在生孩子上,没有人能平静地平均分配所有资源。

一笔投资,如果把资金平均分配到每一个篮子中,这种投资策略风险虽低但极其无趣,也绝不会让你获得超额收益。在生孩子这一系列“短期投资”中也同样如此。不管哪一种家庭,都不能“既要、又要、还要”。不合时宜的投入不仅会增加机会成本,父母和孩子也都容易感到痛苦。越是短期的教育投资,差异化投资策略反而能杀出一个“突围”机会。


负债有重大利好,市场预期积极,风险可控

愿意负债生养孩子的,一般是自己本身不具备“能达到预期”的条件,但是创造条件也想上

这种负债一般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痛苦的负债,一种是有希望的负债。痛苦的负债不要有,有希望的负债要控制风险。

痛苦的负债,就是不计后果、拼命在孩子身上砸资源。比如低收入家庭把80%的资金花在孩子身上、焦虑的母亲把90%的精力花在孩子身上。这种是毫无道理地透支自己有限资源的做法就是纯消费负债,这种负债模式养孩子,不管孩子如何发展,父母都有可能是痛苦的。

有希望的负债,也就是杠杆,指父母希望通过短期的“透支、借用”换来更大的投资回报。

比如,一个家庭刷信用卡花了预算外的1万元,给孩子报了一期夏令营。借用的这部分资金,一定会获得这些回报——更多的时间、空间,更积极的情绪;可能会获得这些回报——赚到了更多的钱,获得了一个有更多丰富经历的孩子等等。

用杠杆思维来生养孩子,实际上就是抓住机会放大短期的投资效益,具体又分为“高杠杆”、“灵活杠杆”两种类型。

“高杠杆”就是借用更多的资源“赌”一次关键发展,从而获得高投资回报。一般来说,普通家庭生养孩子遇到的“高杠杆机会“不会很多。

比如,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少年时期父母相继去世,后来靠哥嫂养育,家境贫寒。王传福经过一番努力考上中南大学,此时,嫂子将自己的全部嫁妆送给王传福,让他可以心无旁骛专心发展。后王传福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就,这就是明智、合理的“高杠杆”。

“灵活杠杆”则指在生养孩子的一些短期阶段适当加一下杠杆(透支、借用资源),顺势而为,目的在于放大收益、缓冲损失。

比如曾国藩,科举考试失败,找父亲的朋友借了100两银子买书,父亲知晓后平静地认下了这个债务;后来,进京赶考,曾国藩又向同乡众筹,最后终于考上,当了官,还了钱。

其实曾国藩父母不缺这个钱,但还是认可了这个“杠杆”,而且也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收益。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第一,投资标的有突出优势,市场预期好。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最关键的是大家都知道。

第二,利好信息比较强烈。曾国藩第一次考试失败,借一百两买的是《二十三史》,在借钱之前,已经把自己几乎全部的衣物和之前的东西典当了,这是普通人所没有的正向执念。

短期利用灵活杠杆,除了放大收益,有时候也是为了缓冲损失。

比如,孩子初中,正处于叛逆期、升学关键期,此时,父母事业如果相对稳定,就可以借用、透支一些时间资源、情绪资源、智力资源,稳住孩子的情绪,给孩子提供全力支持,帮助家庭的“关键资源“先稳定下来,避免青春期叛逆带来剧烈波动,这也是一种缓冲损失的合理策略。

简单来说,如果把生养孩子看作一项负债,那么父母最好要学会“田忌赛马”的招数,做好预设和风控,既不要盲目上杠杆以卵击石,更不要纯消费负债透支资源、消耗自我。只有用自身优势赌胜率方为上策。

最后,生孩子不管是投资还是负债,让人痛苦的除了“投资回报远低于预期”、“负债消费育儿”这两个结果以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生养孩子是由外界的力量推动,而不是内在意愿。

康德认为,基于本能的、原始欲望的行为会让我们获得幸福感(比如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打不过就跑),但这种幸福感是不具备道德价值的,只有具备道德价值的幸福感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这也是人作为高级动物的价值所在。

什么是具有道德价值的幸福感呢?有两个基础,一是自由,二是自发产生的责任感。

自由:你有做的自由,也有不做的自由,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干扰;

自发产生的责任感:你所做的事情不是你不得不做的,而是你发自内心愿意去做的,自发地把它定为了“责任”。

简单来说,生孩子是因为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家庭的期望甚至某些协议,那么不管生孩子是投资还是负债,可能都会不断地陷入痛苦当中。当然,生养孩子也可以既不是投资、也不是负债,它只是需要我们“意识上高尚一些、方法上理智一些”。


全文总结:

(1)目前舆论上是“没钱不愿生孩子”,现实则是“有钱生得少、没钱生得多”,生孩子归根究底是在考虑“投资回报”问题。

(2)生孩子如果是长期投资,坚持持有及时止损选好标的、把握市场预期、坚持持有的同时容忍波动,重大波动时需及时止损更换策略,眼光放长远,确保投资项目有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3)生孩子如果是短期投资,要有“自我验证”的执念,也要有“终极享乐”的觉悟。意识上要自律不要他律,主动承担责任;执行上要理性看待每一次短期投资回合,不断自我验证、调整资源配置,保持资源进步,如此才能提高胜率。

(4)生孩子如果是负债,要确定有重大利好,市场预期积极,风险可控要避免纯消费负债,应善用杠杆负债。重大机会可上高杠杆放大收益,顺势而为利用灵活杠杆缓冲损失。


本文主要参考了以下资料:

[1]康德《道德与人性》

[2]瑞.达里欧《原则》

[3]曾国藩:http://ren.bytravel.cn/history/zengguofan.html

[4]《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

[5]福布斯中国百富榜2021


梁斌penny

微信号
lbmeigu
功能介绍
lbmeigu,即梁博美股研习社,是一个帮助大家学习美股知识的平台。详细解答美股中的专业知识,解读财报,和大家一起学习和成长的平台。

https://mp.weixin.qq.com/s/dGGgaoMxYe4YJnu6HsKG8w
晴天
来自湖南
梁博这理论超越煮老师了[奸笑]

Renkai
来自浙江
梁博7个例子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我们换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模型仍然一致吗?哪些依旧一致,哪些不再一致?

fazhang
来自广东
梁博,再生十个

发语音不听
来自浙江
哪里来的样本这么离谱,低收入家庭怎么时间精力就比较富裕家庭多了.国外的统计不适用于中国的,中国人不生唯一原因就是没钱养不起

scott
来自北京
这都啥家庭啊考上清北是略超预期,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俏李李
来自北京
生孩子并不是为了什么收益,是希望一个人能够健康、快乐有尊严的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是生为牛马一样的贱命。


来自浙江
得看儿子良心。父母倾心付出,最后儿子成白眼狼的,不管他有多高学历,身体多么好都是负债

多生孩子好吗?降低傻儿子概率?鸡娃内卷 天才父亲傻儿子《责子》陶渊明@姚尧

普通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普通家庭孩子怎么能出人头地?@多生孩子能解决一切问题

分享到:更多 ()

来评论吐槽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快手号:神吐槽shentucao

交易所地址更多手机免费挖矿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