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书单的主题姑且叫,“蛋糕”是如何做大的。
不要误会,不是讲烘焙技术。而是说,把一个国家的经济比做蛋糕的话,那要把这个蛋糕做大的手艺就太考究了。
譬如说,蛋糕需要哪些材料?材料不够怎么办,自己生产还是去外面买?蛋糕哪个部分先做,哪个部分后做?如何保证蛋糕的形状不跑偏?又如何挑选出有能力的面点师?
在“蛋糕的初级阶段”,这都是需要摸索的难题。可以说,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做蛋糕史”。
对个体来说,学习这个历史可以增长见识,提高水平;对群体而言,知道蛋糕是怎么来的,才好说蛋糕应该怎么分,对吧?
01
《浦东史诗》
浦东对中国这块“蛋糕”的影响有多大?在1991年初,邓公曾有一个精辟的论述:
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
今天站在外滩,要不干脆,就站在李立群老师家的阳台上,望向繁华的陆家嘴:这里白天人来人往,晚上灯火辉煌,目之所及,黄金万两。谁能想到在九十年代初,这地方还是一大片农田呢?
浦东开发三十余年,实在堪称一部史诗。
史诗是由人来创造的。
这本书的一个好,就是把一个个人物,描绘进了宏大的叙事中。
有杰出的掌舵人和操盘手:一锤定音的邓公,江同志和朱同志,吴同志和黄同志;
有优秀的专业人和实干派:从“炼钢大师”改行从政的徐匡迪,老上海人耳熟能详的倪天增,后来鼎鼎大名的黄奇帆;
还有企业家:搞地产的汤君年,搞芯片的张汝京.....
这些人物,无论其学识、阅历、眼光,还是勤奋和热情,都是顶级的。作者在采访的基础上,用比较老派的报告文学风格,把这些人物有血有肉地塑造了出来。
02
《西部大开发决策回顾》
这本书正好跟上一本,一东一西相互呼应。
书的作者曾培炎,曾经担任国家计委(发改委前身)的一把手。众所周知,这是一个专门负责“做蛋糕”的机构。
书的开篇,提到了一次视察。
那是在1995年的12月,江同志来到陕西商洛和甘肃定西视察,这里是深度贫困的地方。贫到什么程度呢?一些村子近亲结婚,人口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一些村子严重缺水,人很少洗脸几乎成了“黑人”。
假如,把这场景和当时浦东已经拔地而起的星级酒店对照起来,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一个加快西部发展的构想,开始在江同志的脑海中酝酿起来。
曾同志是决策层的一员,书里自然记录了大量的决策过程。
但是,这类书出于编辑的严谨性,乍一看就像报告似的。如果只读目录,什么“重点突破” “慎思某局” “广泛呼应”,用四川话讲有点“打脑壳”。
读这类书,提供大家一个诀窍:着重看细节!细节里有故事、有人物、有场景,这些就是内容,就很容易看进去。
比如,为什么要搞西气东输?在1998年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油气田,释放出的天然气无处可去,竟然要“点天灯”就地烧掉,江同志听说后直呼“烧得人心疼”;
比如,修建青藏铁路的方案上,究竟有哪几个人的批示,他们又是怎么批的;
再比如,在西部大开发的规划阶段,竟然还有“小超人”李泽楷的身影。
越是原始的材料,往往越有趣。
这本书可以和《传达室书单01》推荐的《筚路蓝缕》对照着看,更有意思。
03
《“芯”路历程》
上两本书讲的是区域发展,这本书则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个产业不是一般的产业,而是芯片。
书的作者是原来电子工业部的部长胡启立。他的简历很特别,不了解的朋友可以去百度下。
如今众人皆知被“卡脖子”的芯片,事实上在90年代,就曾有过一次国家强力支持下的产业行动,被称为“909”工程。位于上海的华虹集团,就是这个工程的产物。
作为国家行动,在当时这是国家电子工业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项目。起初,国家和上海共同出资40亿,为了保证效率,国家的部分动用“总理预备金”直接打到电子工业部账上,部长直接兼任企业董事长,签字即可动用资金。
即便如此,作者凭借深厚资历和部长身份,还是被认为是“抢个地雷定在自己头上”,也自称“风险之大,复杂程度之深,均远远超过我所预料”。
搞芯片实在是太难了!
我一个不懂芯片的人看这个书,都会感同身受里面曲折的经历、焦虑的过程和成功的喜悦。
这本书出版时间大约在2005年,几乎已经绝版,请大家各显神通了。
顺便提一嘴。其实好多城市的图书馆真的建得很好,馆藏也不错,而且没什么人。之前推荐的一些书,有的粉丝说买不到,也有的粉丝就在图书馆找到的。要去享受这个配套,毕竟也是经济发展的成果嘛。
04
《可能性的艺术》
这本书是清华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的新书,副标题是“比较政治学30讲”。
为什么要把这本书放到这个主题里来呢?
因为它里头有相当的内容,从政治学的角度,告诉我们为什么有的国家发展了,但有的国家始终就发展不起来。
比如两个极端国家:丹麦和布隆迪。一个是位于北欧,世界人民都知道的“幸福社会”;一个是不知道位于哪里,人均GDP只有320美元,地球上最穷的国家之一。
从丹麦到布隆迪的距离,到底差在哪里?是政治体制吗?是历史文化吗?或者,是一般人不会注意的角度:国家的征税能力。
以别国作为参照系,可以更好地观察自身。有时看到书中的一些案例,甚至会大呼一口气:幸好中国不是这样。
抛开作者的学术观点先不论,刘瑜的文笔真是好极了,能把枯燥的政治学写得活灵活现。
她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会用比喻。譬如说,论及“民主化”的印度,为什么发展会存在那么多问题,她写道:
民主是一种公共决策程序,但不是公共政策本身。作为一个程序,它输出的结果是什么,要看人们向它输入什么原料。这就像做饭,锅具怎样很重要,但如果食材有问题,那无论什么锅具都无法拯救这顿饭。
这书的序言里还有一句话,我觉得也写得很好,与你们分享:
求知的道路,意味着永恒的疲倦以及偶尔的惊喜。
祝大家学习愉快!
传达室书单 01
众所周知,传达室的口号是“提高知识水平,增长人生经验”。而“提高”和“增长”的最好方式之一是读书。
那么在上一篇文章《朱同志是怎么批评人的?》提到:
许多官员退休后撰写的回忆书籍很值得一读。他们是体制内的佼佼者,不仅具备超强的专业能力,而且情商极高。通过这类书可以窥见国家的运作体系,也可以学习到做事为人的方法。
于是许多粉丝就让我拉书单。
那我就拉好了,以后还会不定期拉各种主题的书单。
01
《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
作者:张国宝
上篇文章提到的这本书,首先要介绍的是作者张国宝先生。
我认为他就是那种体制内优秀的“技术官僚”。
在中国,以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过程中,都可以看到这些“技术官僚”的身影。他们大多具备扎实的专业背景,既会看问题,又会做事情,而且比较务实。
张国宝在国家发改委(包括国家计委)多年分管大型基建项目,还曾经是国家能源局的首任局长。书中记述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等等,绝对堪称“世纪工程”。
这些大工程是如何上马?如何决策?如何实施?涉及到的中央各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平衡的?书中有大量细节的还原,读完觉得殊为不易。
可惜的是,张国宝先生在19年已因重病去世。他在去世前,为后人留下了这部难得的史料。
02
《闲来笔潭》
作者:吴同志
作者的背景就不多介绍了,你们自己搜。
这本不是详尽的回忆录,更像是“散记”。
但是,基本上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江西农村贫苦的孩子,是如何成长为高级别的领导人。其实,很多人成功的要素是共通的,比如能读书、会吃苦、够勤奋、有个性。还有很重要的,不要太计较个人利益,太计较是走不远的。
书里对过去生活贫困的描写,让我感到震撼。在如此差的条件下,还能干出成绩、屡受提拔。
我更愿意看作它是一部励志的书。
03
《袁伟民与体坛风云》
作者:远山
稍微有点年纪的体育爱好者应该都知道袁伟民,这是他的回忆录。
袁伟民堪称中国女排的“教父”,一手缔造了1980年代“五连冠”,后来“教而优则仕”官职体育总局的一把手。他不是一般的官员,是专家,是名人,也有体育人的个性。
所以,这本回忆录也是真“敢”写,尺度颇大:
他写到97年中国男足业绩不佳,他被同僚“怒怼”,并且因此落选“中委”;写到审计署当年针对体总建房一事,刮起的“审计风暴”;甚至还在书中,指责一位中国籍的奥委会委员在北京申奥时“不听招呼,自作主张”,直白到就差报身份证号了……
体育其实远比想象的复杂。
这本书应该已经绝版,不知道你们能不能买到。
04
《大使衣橱——外交礼仪之旅》
《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
作者:傅莹
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前副外长傅莹女士。她可能是当代最有名气的外交官之一了。
她的形象是满头银发,穿着得体,举止优雅,再加上女性+少数民族的背景,使她具有特别的魅力,是主席台上的明星。
这种形象是如何造就的?
可以看看第一本《大使衣橱》。书里讲的小到穿衣打扮,如何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服装;大到高尔夫球场边的外交谈判。其中回忆在英国白金汉宫做客的一晚,让人印象最深,像看电影一样。
第二本书是讲她作为发言人的经历。
那些看似谈笑风生的发布会背后,需要做大量艰辛的准备,甚至是训练。比如,书里傅莹记述了在英国任大使期间,为了改善对外传播,如何延请专业的公关公司,做应对媒体的专门指导。
我记得有一句话说,每个国家都会选择最优秀的人来干外交。真是这样的。
而外交系统退休官员出的回忆录是比较多的,这里我先列几本:
钱同志的《外交十记》、唐国委的《劲雨煦风》、戴国委的《战略对话》,以及李肇星前外长的《说不尽的外交》。
虽然我们通常在自己的领域不会遇到什么外交问题。但外交是极考验智慧和情商的,所以外交官们的书很有读头。
05
《江小涓学术自传》
作者:江小涓
这是一套丛书,名字很长,叫《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学家学术自传》,有很多本。其中有几位,既是经济学家,又因为专业背景而被延揽入仕,成为决策层的一员。
比如江小涓女士,早期在社科院研究工业经济,后来成为国务院的副秘书长。
1950年代出生的一代学者/官员,他们的人生经历正好与中国巨变期重合。就像她在书中写的:
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在这段高度浓缩的40年里中,经历了思想大解放、学术大繁荣、经济大发展和生活大改善,无论是工作还是个人生活,时刻都处在向好变化和丰富多彩之中。
这拨人大多有人生轨迹被“中断”的经历,有的当过农民,有的做过工人,不仅对社会底层生活有切身感受,也特别珍惜后来治学和治世的机会。
他们的“自传”,就如同是改革开放的注脚,跟大历史结合起来看,才知道这几十年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
以上,今天先说这些吧。
以后好书慢慢给你们推。我都会写一点微小的简介,因为只是列书名就没什么意思了。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一个。祝你们的思想境界就那么蹭蹭蹭地往上涨。
https://mp.weixin.qq.com/s/AUw1m6btQ6bvcY5tkEEmiA
传达室
微信号
chuandashi123
功能介绍
提高知识水平,增长人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