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资源分享
追寻中本聪先生的脚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有情还是无情《道德经》@hasmart

你提叔本华咱们就从他说起,叔本华认为意志和意识不同,他说意识分为自我意识和他物意识,自我意识即自己固有的意识,反之则为他物的意识,而他物的意识即认识能力,也就是使客观的认识成为可能的形式——什么叫做成为可能呢?

我们看到了一个圆滚滚红扑扑的东西,吃到嘴又甜又脆,这是一个客观的认识对吧?现在我们把这种客观的认识用一个概念来定义,叫它苹果,好,现在我们有苹果这个词了,在不与实物对应之前它是个虚概念,然后我们又将咀嚼吞咽的行为定义为吃,当吃这个概念只作为概念没有实际动作的时候,它就是一种可能,苹果只是概念不对应具体实物的时候,它就是一种可供去对应的可能,我们把概念堆叠在一起在脑中组合,在脑中搅动的都是可能,是抽象,而这种搅动是自我意识和他物意识的结合,是出于想搅动使之运转的意志,搅动的对象即一堆概念、一堆可能,一堆由自我意识推动的他物意识。

当我们在脑中想要思考“吃苹果”的时候,首先,我们先有一份感知,即对自我的感知,是先有一个主体,有了我,方生我想,然后——作为行为的吃和作为行为对象的苹果与我结合在一起,释放出了意志,或者说,使意志得以有的放矢。意志的去想或不想,这种变幻运动是自我意识的唯一对象。所以叔本华说,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地,甚至完全在为意志忙碌着。这导出了一个结论即: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意识底层或背后的东西。

那么,意志有力吗?

回答这个问题又得搞清什么是自由,叔本华认为自由是个消极的概念,因为自由意味着障碍的消除,而障碍因其能障碍,所以具有力量。自由则分为自然的自由、智力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

我们可以想想,我们的思维是出于自愿的吗?是我不想去想就能不想的吗?我的不想,是不是一种想?那么我们的思维,是否可以说完全是出于一种被迫?我们能自主的是“想”的去向和对象,但想去想和想不再去想都是在想,你可以扭转自己思维的方向和对象,但你无法扭转意志发生的必然性,也就是说,人一直在不自由中自由着、在或然中必然着,当你去和让你不自由的东西去对抗的时候,障碍你的东西将会体现出你的力量,那就是意志的力量。

所以意志强力与否,取决于你所遇的障碍和你想要争取到的自由的幅度。

接下来——意志是盲目的吗?

如前所述,我们知道在叔本华这儿,意志是自我意识和他物意识的原始推手,而人的自我意识和他物意识是成型的、现存的,人是基于这些东西来抽象外部世界,进而通过思考指挥行动来应对它,也就是说,它是个照不见自己内部情况的手电,如同我们可以用手去抓物,却不能用手来抓这只手。

意志不能象用眼睛看苹果那样去认识,而只能靠自我意识从内部直接地去认识,当我们去回看去探究意志的时候,是有一个回看探究意志的意志在先的,但发觉意志的存在,是因为有一个对自我意识和他物意识的分辨在先,而这两份意识的形成又是出于意志对外部世界的探求,所以意志受制于外部世界,自我意识和他物意识亦如是,故而意志在终级意义上是不自由的,自由只是自我意识面对自然世界时的一种错觉,而意志也一直在与障碍它自由的事物进行着冲突,如果意志不盲目,它会像逃进墓地的猫一样绕着碑走,但事实上它更像是一辆挡风玻璃上被泼了漆的车,朝一排排的碑直接撞了过去,换言之,人的意志一直因其盲目而用力。

那什么是仁呢?

仁者亲也,有知觉有感情的生物才会有爱、能建立亲密,没有知觉没有感情即不仁。

不仁是人对天地的判断,以万物为刍狗是在判断基础之上的推演。

天地因为没有知觉,所以不会有“以”,人扎个草狗祭天祭祖,用完后就扔了,虽然扔了,这里头仍有感情活动,即以草狗无价值为可扔——这有一份基于知觉的判断——你“以”了,或者说,你对待了并知觉了。

而这份以、这份对待知觉,天地是没有的。说天地以万物怎么怎么样,只是人的“将心比心”。

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将心比心”,天地就成了人之父母,但这对父母太无情了,它们什么都供给人,但说洪水就洪水,说闪电就闪电,通过这些现象,人判断它们是没有知觉没有感情的,但人依然希望这些现象是行为,是一种故意的冷漠,所以人要献祭,要牺牲,要建立“我是因背离而遭抛弃”的罪恶感,试图与天地沟通感情修复关系,而老子看出了这只是人的一厢情愿。

所以老子这儿不可能发展出“原罪”,因为他这儿没有一份超越独存的意志,事物只是自然存在、相互并无亏欠,人觉得亏欠了神或天地,不是真的有亏,而是人自己心亏。

叔本华探索的是人(思维)的本质,老子观察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其实是为说明圣人与百姓的关系),自然中没有强力和盲目的判断,它是有所自而有所然,是发生了就发展了,它不是因为有感情惹动机才发生发展。小草顶起石头生长,人从中看到意志看到力量那是人的事,因为人有感知要判断,老子说天威莫测,它不会对石头小草特别亲,也不会对人类特别亲,你并非特别受疼爱的那一个,别拿你的意志往天上套了,人的问题不是无奈,而是企图强行解释而使自己陷入了愚蠢。西方说不可试探你的神,东方说不要揣测圣意天心,总的意思差不多:人啊,别自作多情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究竟是在说天的无情还是人的无奈?
hasmart
hasmart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1664673/answer/2504047776

“不仁”作何解?

睡觉手压麻时什么样?感觉不到这只手了,想抬抬不起来,没有控制权——这叫麻木不仁,细说开就是无感知无体恤无控制。怵惕恻隐就是建立在感知上的,没有感知,仁义道德无从谈起。

小孩在井边玩,我们一见之下立刻心惊,脑子里是自己掉下去的可怕后果——对,第一个在心里掉落的不是他,而是我们自己。心念很细,一闪即逝,而当前念逝快、后念持续时,心中就只留后念清晰,这与回想梦境一理。

想到自己掉下去会摔伤淹死,于是就担心这孩子可别掉下去——以己推人、从害怕里生谨慎,这是怵惕,对他人不良境遇感同身受、看不下去,这是恻隐,这俩合起来就是同理心。

有些小孩就没有同理心,虐猫捻虫子毫不迟疑,看着非常狠,但他没任何情绪波动。他不是恨这虫子恨这猫,他的认知里自己就是在做动作,挤肠子就像挤牙膏,无法把猫的痛感和自身痛感联系起来。天地就像这种小孩子,比小孩子更甚,小孩为了伤害要触碰猫,然后觉察到猫的触感和体温,天地连这都没有。

人要拥有一件事物总得先感知它,感知到以后才能谈归属、谈控制,所以有和宰这两件事也是建立在感知上的。天地不感知,所以不有,因其不有,所以不宰,有宰都是打不仁这儿来的。

天地不仁是人对天地的认知,以万物为刍狗,也是人在替天去“以”,实际天地没有把这个当成那个的心理,有了,就有感知,就能仁了。

西方有种假说,说像地球这种生态圈可能是一整个智慧生命体,我们都是地球自洁系统的一部分,科幻小说也写过外星海洋是智慧生命体,如果天地真是智慧生命且有感知,只是人类没找到沟通渠道,那天地不仁就是不成立的——真相永远是相对性地存在,在没发现其假时,我们就先当真的说。

 

分享到:更多 ()

来评论吐槽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快手号:神吐槽shentucao

交易所地址更多手机免费挖矿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