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资源分享
追寻中本聪先生的脚步

为什么被称作基建狂魔什么意思?贬义词@势场

一切都是有代价的。

——预付费午餐供应处

图片
去年年底,美国众议院通过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基建法案,用于修复更新国内老化的道路、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虽然比起当时预计的4万亿缩水不少,可至少出炉了。

虽然大基建的本意是拉动被疫情恶化的经济,可美国的基建确实应该加强了。美国上一次大基建还是60-70年前(互联网建设则在30年前),已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甚至被“基建狂魔”中国远远抛在身后。

图片
这不,就在我们即将喜迎春节的1月28日,拜登计划赴匹兹堡宣传基建项目,却因为当地一座桥梁坍塌,不得不提前数小时动身赴现场视察。

这座桥体断成几节,事件导致10人受伤,一处天然气管道泄漏。

图片
拜登的身后就是断裂的桥梁

高铁、断桥,都不过是冰山一角。很多去过美国的人,往往都会惊讶于美国基础设施之糟烂。好的地方是很好,比如少数富人区,可坏的地方实在让人触目惊心。

比如,你很难相信把这张照片,和纽约、百老汇、第七大道等词联系在一起,但这确确实实这条地铁线上的一站。

图片
原理可能大家也有所耳闻,比如富人不爱投基础设施因为这不赚钱,比如地方政客扯皮导致政府效率低下。

可为何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为何却几十年来都不肩负起这个责任,以至于要拖到这一两年,基建法案才姗姗来迟呢?

A

很多人都对中国“基建狂魔”的称谓颇为骄傲,中国的高速基建确实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事实上,这个词的内涵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

事实上,基建狂魔的做法,理论上很长时间内只能使用一次,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没办法使用第二次。

因为,比起基建对经济指标的拉动和对设施的频繁更新,基建的负面影响其实更大。

美国人大举基建的时间,其实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而欧洲人大举基建的时间要更早。

不过这种追根溯源的基建意义不大,咱们国家那个时候还处在大清落后的封建统治当中,没得比,而且那个时期基建的厂房,铁路,公路等设施,都是蒸汽时代或者电气时代所建设的,现在基本上已经看不到多少了。

美国真正意义上被称为“基建狂魔”时,还得追溯到大萧条期间的“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中,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图片
同样的,我国基建狂魔的发展史,也是源自于08次贷危机过后。

换句话说,基建狂魔的做法,本质上是走出经济困局的一种策略,并非是经济平稳发展时期应当采取的措施。

从这个角度说,基建狂魔不但不是褒义词,反而是个贬义词,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处在困局之中。

大家应该都知道,危机源自于商品过剩和消费萎靡。

在资本世界中,贫富差距的逐渐分化,劳动者在承受越来越高强度的工作的同时,还由于极低的薪资,以及资本家通过金融手段敛财的技巧,让劳动者的社会资源日渐稀少,并最终无力消费自己生产的商品。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少数人的有产阶级,自身的需求有限,即使将商品精装或者奢侈品化,有产阶级仍然没办法相互之间把大量制造的商品消费掉。

比如,一百个有一百万身家的中产,可以买一百台冰箱。而一个有一亿身价的富豪,最多也就买两三台。

于是,资本家的大量商品滞销损耗,而广大劳动者无力消费,谋生困难,并引发企业关停、服务业萎靡、失业潮蔓延等各种事件的恶性循环,不断加剧,形成大萧条事件。

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提出了根本的解决方案,那就是从分配方式上进行改善,比如禁止剥削,由国家制定生产计划等,但这个美妙想法最终因实践破灭而被全球抛弃。

于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替代方案,同时得到了西方和东方的推崇,即凯恩斯主义

超发货币+拉高借贷杠杆,短期内获得足够的资本,继而将资本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借此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以工代赈,同时促进国家的建设水平和工业水平。

这样,大量无法谋生的劳动人民,就可以通过扩张出的就业岗位实现谋生,有钱消费了之后,即能把大量堆积库存的商品消费掉,资本家的困境也得以解决,最终时代危机结束。

图片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

上面提到的这套做法,因为带领欧美国家走出了29-33大萧条而闻名于世,同样的,我国为了快速走出08次贷危机,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而在这个过程中,短期内大量货币的供给,以及大规模基建,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总之,这就是为什么,大萧条后的美国,和08年后的我们,成为基建狂魔的原因。

B

那么,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现在大家知道了,这套刺激性的经济政策,并非将问题解决,而是通过透支未来的发展潜力和财力物力,将现在已有的危机问题推后。或者说,这套做法其实是把经济困局向未来进行有序的转移

所以,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危机将必然再次出现。而且由于未来发展潜力被透支,以及原有问题的扩大搁置,未来面对的经济困局将会变得更加严重

毕竟基建狂魔的做法,会在基建等相关领域容纳大量就业人口,而这部分就业人口短期内难以转化到别的行业。

如果不出现需要大量人力和工业产能的事件,就业人口将会在很长时间内停留在基建行业中。若基建停摆,大规模的失业也将到来。

于是大家就会发现,基建狂魔,走上了这条路,就很难再停下来了!

对于曾经的美国来说,二战虽然带来了战争的阴云,却也在经济复苏和就业依赖上帮了美国大忙,它让美国的大量就业人口,在战争导致的大量工业需求下,从基建相关的领域转移到了最应该去的工业领域。

而在战后一段时间内,面对战后过剩产能的情况,为了缓解去产能的影响,同时防止过多人涌入基建行业,美国巧妙地将大量工业品和经济救援,以半扶持半出口的方式,输送给欧洲和其他地区,用于各地区的战后发展,为美国全球霸权地位做了良好的铺垫——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马歇尔计划。

图片
于是,在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美国这种基建狂魔的负面影响,被二战和它的战后新局面给巧妙的化解了,而且美国甚至出现了有意规避成为基建狂魔的做法,能用就用,得过且过。

之后,美国通过霸权构建了世界货币,可以通过祸水外引将危机的影响分摊给全球。比如08次贷危机中,美国只需印钱就好了,不需要像过去一样辛苦搞建设了。

但是对于咱们来说,可就没这么好的底气和运气了。

08次贷危机之前,我国出口贸易型的经济已经让我国在商品过剩方面非常严重,08年更是雪上加霜,我国出口遭受沉重打击,大量从业者失业,出口贸易下降。

而随着我国承接的产业转移日渐向高端转移,产线自动化的影响开始加大,原先在低端的服装,制鞋,手机组装等产业工作的年轻劳动力,也因机器的替代而被慢慢出清。

由此,次贷危机后采取基建狂魔做法几乎是唯一也是最好选择了,因为除了基建,几乎没有地方能容纳这些低端产业的就业者。

图片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就业,大量从业者及后来的众多大学毕业生们,只能不断被基建相关行业吸纳。对此,我国只能想办法拉动基建需求,让基建狂魔不断的动起来,这样才能让大家有工作有工资。

否则,一旦基建狂魔的脚步停下来,就是大面积失业。

看到这里你就应该知道,基建狂魔不是个好词了吧。

目前,得益于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我国在海外的基建建设仍然存在大量需求——一带一路战略的面世,很大原因即是为了向外输出过剩产能和人力,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异曲同工。

所以可以断定的是,对于土木、建筑等行业,去非洲将是未来几年的风口。而且大概率和现如今的芯片设计一起,是我国本世纪上半叶最后的风口了。

C

不过比起基建狂魔,我国现在更希望的是能把基建的脚步停下来,至少要慢下来。

到目前为止,基建狂魔虽然实现了高速的城市化,却也让国内很多地方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大量基建支出对财政的压力,迫使地方大幅举债,拉高杠杆。

而当地方想要慢下基建脚步时,对于基建养活的庞大就业人口的顾虑,对于基建拉动的经济数据的顾虑,迫使地方继续把基建运行下去。

就像那个《没有脚的鸟》的故事,鸟没有脚,落地即死亡,为了活下去只能不断地飞,外人看这只鸟身强力壮飞的高飞得远,而对于鸟自己来说,实际上已经筋疲力竭了。

可没有脚的鸟也必然会有落地的那天,毕竟,存在着一个叫“杠杆转移”的可怕词汇——

地方借钱建设成的良好的基础设施拉高了地价,之后居民借钱买房,变相替地方还了钱,“借”的行为就从地方那里转移到了居民手上。

地方只要能还钱,就会借更多、建更多,地价也更贵了,转移到居民手上的杠杆更多了。

本来基建是为了拉动就业、带来消费以解决危机,结果借太多钱买房的居民,变得更加没钱消费了。

没有脚的鸟停下的那天,往往也意味着基建行业崩溃、房地产泡沫崩塌,大量从业者向自由职业和灵活就业转型。国内一众基建固投拉动的城市陷入经济萎靡发展停滞的状态,被迫进入持续性的通缩,以换取债务的降低。

而随着基建和经济的发展停滞,原有大规模的基建设施也会逐渐老化,像现在的美国这样,被人嫌弃又旧又破。

直到,一切破到已无法被容忍,或是国家再度发生严重的经济困局,需要基建容纳大量失业人口,刺激经济发展,否则基建狂魔模式将会很难再有第二次。

基建狂魔是一个因,而不是果啊!

图片
还是以现在的美国为例,美国人不是没尝试过进行基建翻新,奥巴马和特朗普都有尝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不仅因为印美元解决危机更容易,也因为前些年美国在长时间的社会发展中,就业人口已经被充分消化,没办法分离出大量就业人员进入基建领域,大举基建的模式自然很难开展。

因此比起基建需求萎靡,任何国家都更不希望经济困局的发生。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宁可设施不断老化,自己慢慢置换,也不希望再发生危机,在危机中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成为基建狂魔。

另一个则就是人口的影响,工业国家都会存在出生率低迷的问题,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劳动力短缺将会变得严重,劳动力价格升高。

对于需要大量廉价高强度工作劳动力的基建行业来说,现在的发达国家已经很难成为基建狂魔了,劳动者并不想加入它,嫌弃又累又钱少。

然后伴随着持续性的劳动者对基建的蔑视,整个国家基建人才越来越少,整个国家也越来越不会基建了。

这一切,直到新冠在美国造成大量失业,同时美元印得太多引发全球愤怒,文首提到的拜登的1.2万亿美元基建法案,才为如今的美国又一次迎来“基建狂魔”曙光。

你说这个曙光对美国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而如今,对于地方债务已经高无可高、居民负债也已喘不过气的我们,到底还能通过“基建狂魔”透支多少未来呢?

以及,基建狂魔到底通过提供就业促进了居民消费,还是通过高房价剥夺了居民消费,这个正负临界点到底在哪?

要知道,建设基础设施的钱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们更不像美国一样可以“变”出钞票,负责还债的其实是咱每一个人。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该认真思考和权衡,一些事物本身的代价到底是什么。

编辑:刘凯强

势场
微信号
shichangzhengjing
功能介绍
专注于梳理脉络、把握脉搏的严肃政经媒体

https://mp.weixin.qq.com/s/VvBgBVTmGadSxzQJ08vWQw

分享到:更多 ()
靠谱免费最好的手机挖矿app推广 炒币圈交易所注册链接 手机挖矿微信群联系方式

来评论吐槽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快手号:神吐槽shentucao

交易所地址更多手机免费挖矿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