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资源分享
追寻中本聪先生的脚步

《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读后感-桥水 本瑞·达里奥@李笑来

注:以下是《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这本瑞·达里奥的新书的别册中的推荐文章。


图片

《原则》,俨然已经成了瑞·达里奥的大 IP。2017 年,他出版了《原则:生活与工作》,2019 年,他出版了《成功的原则》,2021 年,他的新书又来了:《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 而他的下一本书,《原则:经济学和投资》也正在创作中。

人群之中,总是有一些人喜欢不断思考、总结、推理、归纳能够管理一切的原则(主要是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达里奥喜欢用自己总结出的原则指导自己的决策,也乐于向别人认真阐述这些原则。历史上,这样做的人并不罕见。查理·芒格就乐于整理《穷查理宝鉴》—— 事实上,芒格是在模仿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里查年鉴》…… 事实上,西方的《圣经》和东方的《论语》不也一样吗?都是某个或者某些人希望从经验与思考之中提炼的 “优势策略” 被更多人采取…… 又,哪一个哲学家不是这样的人呢?

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幸运的 —— 肯定比生活在之前的任何一个时代里都幸运。想想许多年前的艾萨克·牛顿罢。他曾因为支付不起旅行费用,所以只好央求学术研讨会允许他使用通信的方式参加会议…… 中国的读者都不大可能没读过《西游记》。这个魔幻小说的核心主旨是,“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如此困难,乃至于要跋山涉水,降魔伏妖,甚至耗费终生……”

我们不仅有让我们远离绝大多数肮脏和疾病的抽水马桶,我们还有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自给自足的互联网 —— 最幸运的是,现在的我们可以 “瞬间即时” 地 “看到” 聪明人的表达,不管他们是谁,不管他们在哪里,不管他们说的是哪一种语言…… 并且,以相当廉价的成本 —— 买一本书所要支付的很可能比一顿饭的支出都要低很多……

达里奥的思考,基于 “相当大” 的数据 —— 这一点令人惊叹。

正如你将要看到的那样,他淘来了覆盖即便年甚至上千年的数据 —— 有些数据提供者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比如,有些数据来自中国的王岐山 —— 作为他的研究与思考的基础。你会看到很多基于足够大的数据才能绘制出来的图片和表格。

达里奥在这本书里做的更多的,不是之前的 “总结过去的原则”,而是 “用来预测未来的原则” —— 这是当前这本书与之前的那本书最不同的地方。

曾几何时,“预测” 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即便有人认真尝试,最终也不过会沦为神棍(或者中国某些地方文化中的 “跳大神”)。核心原因在于,用来作为总结、概括并进一步作为依据的数据残缺。在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1859)之前,人们不大可能基于 “全球化” 的视角进行研究、总结、预测。在此之前,所有的 “知识” 其实都是局限于 “本地” 的,哪怕是 “历史”,也是 “本地局部历史”…… 达尔文的壮举,核心意义在于,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的研究与思考(尤其是关于政治经济等社科领域)开始逐渐基于更大的数据,而非局部数据:不仅是本地的情况,还有机会看到外地、外国、甚至外洲(比如,欧洲人终于领略了美洲、甚至亚洲的情况)……

不仅如此,人们对于历史的总结,也不再只是基于 “本地局部历史”。弗朗西斯·福山在他的《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之中就提到,他必需要先去研究并解构全球各个主要帝国的政治形态,才能够为政治秩序的起源给出一个合理的框架…… 否则,仅基于欧洲的历史去思考,只能是偏颇的。有趣的是,在瑞·达里奥的当前这本书中,你多多少少会看到弗朗西斯·福山的身影 —— 思想这个东西,很少凭空产生,多多少少总是有其来历的。当然,到了大卫·格里卜的《一切的最初:人类新史》(The Dawn of Everything)作为思考的基础数据更是延伸到了几万年甚至是十几万年前的历史情况(乃至于大量的社会思考可能需要被推翻、被重塑)。

换言之,今天的人们在做预测的时候,所依赖的数据,地理范围上更广(扩展至全球),时间范围上更久(甚至可以倒延到十万年前),于是,“预测” 不再是玄学,而是一门科学 —— 甚至,这个领域早就有一个格外具体且明确的名字:未来学。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惊叹,人类在很多方面的 “历史” 是如此的短暂 —— 从 “自顾自” 的研究,转向 “全局调研、全剧研究”,迄今为止事实上不过 160 年 —— 并且,在这 160 年的前大部分时间里,只有达尔文一个人竟然真的如此做到。如果把人类有文字的五千多年历史画成一个标准足球场的长度(120 米),那么,这 160 年仅占 3% 左右,相当于守门员开球之后,那球飞出的距离连四米不到 —— 连球门区都没有超过呢。

在达里奥之前,有两个比较著名的未来学家团队用 500 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跨度及其数据进行思考。一组是《主权个体》的作者詹姆斯·戴尔·戴维森和威廉·里斯·莫格勋爵;另外一组是《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及其团队。

詹姆斯·戴尔·戴维森在 1997 年出版的《主权个体》(The Sovereign Individual)中所作出的预测,绝大多数已然被证明为有效。许多年后,当人们发现詹姆斯·戴尔·戴维森在 1997 年的书里遇见了未来世界里数字货币的出现及其影响的时候,大为震惊 —— 回头看的时候的确令人惊讶:1997 年的时候,连上一次互联网泡沫尚未被刺破呢!有趣的是,在瑞·达里奥的当前这本书里,你也会看到达里奥对数字货币的简要却意味深长的评论。当达里奥在某个角落提到一个并未深入阐述的原则 —— “如有疑问,请离开” —— 的时候,作为读者,你多少会像我一样笃定地认为瑞·达里奥也是詹姆斯·戴尔·戴维森的读者。

阿尔文·托夫勒先生已于 2016 年去世。然而,他对世人的影响是迄今为止依然难以评估的。在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大多并未听说过此人。阿尔文·托夫勒的中国读者,在 2021 年的时候,按时间计算,大概已经全部处于退休状态 —— 《第三次浪潮》(The Third Wave)是 1980 年出版,中译本于 1983 年在中国由三联书店 “内部发行”。现在的年轻人虽然不知道他是谁,但,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所读的教科书里,关于时代的划分 —— “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 —— 就出自《第三次浪潮》这本书。

在随后于 1991 年出版的《权利的转移》之中有这样一段话:

像唐纳德·特朗普…… 也许早已被安排提名为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的潜在候选人。

讽刺的是,在阿尔文·托夫勒去世(2016 年 6 月)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康纳德·特朗普击败民主党对手希拉里·克林顿,当选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2016 年 11 月)。

预测,不再是东方的《推背图》抑或西方的《诸世纪》那样的可以随手掷入 “无稽之谈” 之中的东西。基于深度学习(以及其他更新的学习模式)的人工智能的出现,必然会使 “预测” 更科学更准确更惊人。前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2021 年的新书《人工智能时代》(The Age of AI)不由自主地把人工智能与核武器对比,认为人工智能极大可能会影响世界格局。连世界格局都会被影响,更不用说 “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 将来会怎样令人们 “惊掉下巴” 了……

瑞·达里奥虽然不是程序员(不过,他从很早的时候就极为擅长使用计算机辅助),但他就好像是程序员一样,为 “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 —— 或者成为 “预测机器” —— 提供了足够想想戏的 “算法”。本书中的每一个原则,无论大小,都是 “算法”。作为个体都可以理解的算法,未来(相当近的未来)的程序不可能不理解,不可能做不到 —— 显而易见的是,机器的预测能力更可能比不可靠的、无穷尽地受感知影响的人类更强。也恰恰如此,你必须认真阅读这本书,了解这些 “算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达里奥为了预测未来,认真分析和研究的是历史,准确地讲,是从历史上的长期债务周期开始的 —— 总计四个关键字:历史、周期、债务周期、长期债务周期。再进一步,是长期债务周期和资本市场周期,进而到国家的内部秩序和无序周期 —— 它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再到国家外部秩序和无序周期 —— 它影响甚至决定了大国之间的关系…… 进而,周期决定了每个人的生活。

达里奥的意思说:

大周期像一台永动机一样在循环中不断进化。

关于周期的思考,其实并不新鲜。书中就提到《旧约》描述过的每 50 年一次的禧年。略微学术一点的对周期的研究,大约是 100 年前的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所谓 “康波周期”,比较粗略地认为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的一个为期 50~60 年的经济周期。

而达里奥对周期的思考以及总结,显然要更进好多步。对每个周期的每个阶段,都有颇具洞见的清楚描述。而非之前的学者们尽力所做到的那样,“依然含混不清”。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样清楚的论述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 “减少不必要的剧透”,在此仅举两例。

第一个例子是,在描述国家兴衰第五个阶段的时候,有一个 “标记着红点” 的论述:

平均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受苦的人的数量和他们的力量。

作为中国读者,从这个角度望过去,当前中国政府所提倡的 “共同富裕”,其实并非社会上很多人以为的那么肤浅 —— 实际上,这是整个社会,尤其是当下的中国,在稳定的基础上持续发展的必需。

第二个例子是,达里奥在此书的一开始,就列出了 18 个对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并强调了其中的 8 个,排名第一的是,“教育”。

联系到当前国内的教育改革,包括 “双减政策” 等等,读者会得到于当前媒体、自媒体、社交网络上喧嚣的言论非常不一样的结论,从社会角度,从国家层面上来看,教育必须得到重视,教育必须普及,教育必须公平,教育必须高效,教育必须持续改革。

因此,给读者的建议是,此书的每一个重点都是的确可以用来 “理论联系实际” 的,所以,对于读者阅读的最好建议就是:边阅读边联想。

比如,当你读到地球上的三个储备币帝国历史上分别是荷兰、英国、美国,而另外六个重要帝国包括中国(其余的五个是德国、法国、俄罗斯、印度和日本)…… 你会联想到什么?如果有一天,中国成为储备币帝国,那会怎样?作为中国人,你(或者你的后代)会是什么样子?为了适应那个可能的未来,你要做什么?为了你的后代,你要做什么?你要教会他们什么?

毫无疑问,瑞·达里奥首先是位极其成功的投资人。而投资人这个身份,以及过往成功与失败的积累—— 当然,他的成功必然胜过失败,否则,他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 使得他必然最重视未来的趋势及其与之相关的预测。不仅如此,直接做出更为可靠的预测,以便辅助他在当前的决策,就是他作为投资人每日工作的唯一重点。从这个角度望过去,投资人只能认真阅读此书,否则就会因为错过有效认知而处于相对劣势。

然而,并不是只有投资人不看这本书会吃亏…… 事实上,谁知道呢,每个人都应该认真阅读这本书罢?每次我用 “每个人” 或者 “人人” 作为句子开头的时候,很少获得赞同,比如,我写过《人人都能用英语》,也写过《人人都是工程师》—— 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虽然我的其他书都是畅销书。但,在这里,虽然我明知道那可能是惹人厌烦的,但还是要说出来:人人都应该重视预测 —— 因为没有什么思考比思考未来更重要。所以,这本书必须认真阅读。

除了学习瑞·达里奥的研究方法之外,更值得学习的是达里奥的勇气。勇气是唯一不可伪造的美德 —— 所以,当我们发现勇气的时候,就要珍惜它、重视它,甚至要保护它。达里奥提到自己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即使是非常有能力和权势的人,现在也害怕媒体,不敢对重要事项发表意见或竞选公职。由于大多数高调的人都被拆穿了,所以与我交谈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做一个高调的、为真理和正义而奋斗的人是很危险的,特别是如果得罪了那些倾向于利用媒体来斗争的人。虽然因为担心媒体的报复而没有公开讨论,但这个问题在私下里不断被讨论。例如,不久前我与一位曾担任过很高的政治职位、刚刚离开政府的将军共进午餐时,我们探讨了他接下来会做什么。我问他,他最热衷的是什么。他说,“当然是帮助我的国家”。我问他是否会考虑竞选公职,他解释说,虽然他愿意为国家献身,但他不能让自己去竞选公职,因为敌人会利用媒体和社交媒体编造谎言来伤害他和他的家人。这位将军和我认识的几乎所有我们应该倾听的人都不敢公开发言,因为他们担心反对他们的极端分子的攻击会被耸人听闻的媒体启用和放大。我的许多朋友告诉我,我疯了,竟然如此公开地谈论有争议的事情,比如本书中涉及的那些,因为一些人或团体将不可避免地试图通过媒体打倒我。我想他们可能是对的,但我不会让这些风险打消我的念头。

当年我读书的时候,有一位教授把这样一句话经常挂在嘴边:

书这个东西,人家写都写出来了,你连读都读不完吗?

在我阅读瑞·达里奥这本书的过程中,那位教授的话被自动 “篡改” 成了这样的一句话:

真相已经被人鼓足勇气说出来了,你连听都听不进去吗?

还有另外一个重点,那就是瑞·达里奥认为自己不持有任何 “意识形态”:

说白了,我没有意识形态。我不会根据一个问题是否符合美国人、中国人或我个人的信仰来选择立场。我很实际;我处理事情的方式就像医生一样,依靠逻辑和因果关系,相信通过时间的推移,什么是有效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乞求你的耐心和开放的心态,因为我与你分享我所学到的东西。

在从事严肃研究的人群中,像瑞·达里奥这样 “足够” 了解中国的人极为罕见,因为没有人 “真正” 了解中国 —— 即便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瑞·达里奥与阿尔文·托夫勒基本上是前后脚开始频繁访问中国。阿尔文·托夫勒第一次来中国是 1983 年,瑞·达里奥斯 1984 年。对中国长达几十年(基本上覆盖了完整的 “改革开放” 过程),使得瑞·达里奥与那些得出 “中美必有一战” 之结论的西方人士不同,因为那些西方人士是受他们固有的 “意识形态” 所影响甚至干脆是所指导的。瑞·达里奥显然更为温和,也因此更为担心未来的事态发展。

面对未来,的确就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剔除偏见,才能够真正 “看到” 有意义的东西。而所谓的 “意识形态”,很可能是个最影响判断的 “偏见”。尤其是当考古学、人类学的新发现不断证明启蒙时期的哲学家们事实上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 “残缺的数据” 之上的时候 —— 关于这个话题,有另外一本有趣的书可供参考《万物的最初》(The Dawn of Everything)。

当我们认真思考未来的时候,必然不可避免地看到我们的后代生活在那里。从债务周期出发,进一步看透国家的兴衰周期,对关心自己后代的读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所有重要的周期,跨度很长,以目前人们的平均寿命来看,很难 “亲身经历” 那些超过 150 年,甚至 200 年、300 年的周期。然而,另外一件事情却又是确定的,任何人的家族,整体上来看,都必然要一次又一次地经历周期:

我对历史的研究告诉我,除了进化之外,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而在进化中,有一些周期就像潮汐一样,来了又走,很难改变或对抗。

于是,瑞·达里奥写书的对象,和所有未来学家一样,除了当代的读者之外,还有他自己的后代,扉页里写着:

致我的孙子和他们这一代将参与这个故事的延续的人:愿进化的力量与你们同在。

我猜,我们作为读者的阅读动力之一,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后代 —— 希望他们生活在相比当前更好的世界之中。

最后,我还有个提醒需要你重视:

不要错过脚注和尾注 —— 它们事实上于正文一样重要。

李笑来

2021 年 12 月 7 日

北京

 

笑来
微信号
xiaolai-xuexi
功能介绍
学习学习再学习

https://mp.weixin.qq.com/s/A0ASEfVmfFZtql73r86Sxg
王亚强
感谢推荐!记下这句:书这个东西,人家写都写出来了,你连读都读不完吗?
Jenny
半个月前,通过老师推荐的Deepl看完了英文原版。感叹投资大师的思考境界,看了笑来老师写的序,心底无比感恩和幸福!

京京
“只字不差地阅读”一遍➕短暂的思考,用了50分钟读完。信息量太大,不仅仅要看这本书,还要做延伸阅读,路还很长,一步一步走下去……

体育老师赵士雷
第一时间下单,不过第二时间是把文章中提到的书都记录下来。
读这篇文章用了十分钟,消化其中的知识需要一年[捂脸]

李达森
学霸与学渣读的明明是同一本书,但又好像读的并不是同一本书。[捂脸]

假亦真
“他淘来了覆盖即便年”,应为“几百年”吧
笑来老师一贯的错别字风格

鹏欢
我想他们可能是对的,但我不会让这些风险打消我的念头。[流泪][流泪][流泪]

upward
这在得到课程《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里也提到,现在果断下单买了

S.
刚看完,这本书很棒

大约在东季
这书我有。晦涩难懂。不如把当做朋友来的简单实用

感知万物
言简意赅,直指核心!

瑞德
感谢老师告诉我怎么阅读和写读后感,也感谢你推荐价值非凡的书籍!

阿福
你写字太多了,我觉得文字里有些重要意思。需要慢些从看

穿越人海
读读读,好巧刚刚就在买这本书就看到笑来老师推送推荐了,[呲牙]

李雅毅·如新
思考未来的重要性。谢谢笑来老师在我们打算读这本书之前做这样的指引。

小温
想起一句话“无法叫起装睡的人”。已然知道,无法再装作视而不见

等候
本来等豆瓣评分,看了这篇文章决定现在就看!

"曾几何时"似乎意思是“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孙昭晓~专注10年房产13432405050
果断下单,谢谢笑来老师的推荐

Denis
今天刚收到

王牌
买了买了,必须买,作者都敢写了,我们还不敢读吗[强]

张帅|测评&人才发展
少数勇敢的人

ABCapital
谢谢推荐,不过当当领券后更便宜。现在通过文章推荐书籍,转化直接购买的方式效果要打折扣咯。

山高水长
谢谢笑来老师!

分享到:更多 ()

来评论吐槽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快手号:神吐槽shentucao

交易所地址更多手机免费挖矿APP